劉明明,于 強,王德旺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德州市地處魯西北平原,轄1區、2市、8縣和2個經濟開發區,面積10 356 km2,人口561萬人,耕地面積56.67萬hm2,農業人口420萬,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和產糧大市。近年來,德州市把加快農村水利建設作為提高抗御旱澇災害能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支撐和建設幸福德州、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以建設現代農村水利為目標,搶抓發展機遇,搞好頂層設計,突出薄弱環節,傾力組織推動,推進了德州市農業水利工程的快速發展。
德州市境內有控制流域面積50~200 km2的河道70條,過閘流量1~100 m3/s的小型水閘700座,渠道10 000 km,配套建筑物30 000余座,節水灌溉管道2 400 km,管道灌溉面積3.40萬hm2,塘壩及水池7 400余座,有效庫容1.2億m3,機電井70 000余眼,泵站500余座,為促進德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德州市按照“明晰所有權、拍賣使用權、搞活經營權、放開建設權”的要求,大力開展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水利工程產權改制工作,形成了“?。?)型縣管、跨行政村的鄉(鎮)管、單村受益的村委會管、單戶受益的自已管”的多種管理模式,另外,德州市還探索成立了“協會+農戶”的管理模式。1993年以來,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了確權劃界,形成了水務局、鄉(鎮)、村委會及個人分級管理的模式。
1)小型河道。德州市小型河道管理模式主要有3種:一是跨鄉(鎮)的小型河道為縣水務局所有,由縣水務局直接管理;二是跨村的小型河道為鄉(鎮)所有,由縣水務局進行技術指導,鄉(鎮)政府直接管理;三是村級小型河道為村集體所有,由縣水務局進行技術指導,村委會直接管理。
2)小型灌區和泵站。德州市小型灌區和泵站主要有4種管理模式:一是跨鄉(鎮)的為縣水務局所有,由縣水務局直接管理;二是跨村的為鄉(鎮)所有,由鄉(鎮)政府直接管理;三是單個村莊受益的為村集體所有,由村委會直接管理;四是單個農戶受益的泵站為個人所有,由受益戶直接管理。
3)機井。德州市機井主要有3種管理模式:一是跨村供水的機井為鄉(鎮)所有,由鄉(鎮)政府直接管理;二是單個村莊供水的機井為村集體所有,由村委會直接管理;三是單個農戶受益的機井為個人所有,由受益戶直接管理。
1)鄉(鎮)水利站直接管理。德州市以寧津縣為試點,積極探索恢復鄉(鎮)水利站直接管理模式。由鄉(鎮)水利站直接對小型水利工程進行管理,并對全市鄉(鎮)水利站建設作出動員部署。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7%的鄉(鎮)恢復重建了水利站,43%的鄉(鎮)建立了具有水利服務職能的綜合機構。每個鄉(鎮)設水利專職人員3~4人,全市選配村級水利員1 063人,落實人員編制,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由縣水務局進行業務領導和技術指導,使基層水利建設管理有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2)發展“灌溉服務中心+協會+農戶”管理模式的用水合作服務組織。目前,德州市已成立了“灌溉服務中心+協會+農戶”用水合作服務組織360余個,用水合作組織是按照“誰受益,誰組成”的原則,接受縣水務局的技術指導,由受益農戶自愿組成的民間合作組織。合作組織負責受益區內水量分配、水費收取、水事糾紛調解、末級渠系的建設與管護等相關工作。目前,用水合作組織已覆蓋灌溉面積21.33萬hm2,受益人口100余萬人,實現了政府指導服務,群眾自主管水。
3)成立農村區域水管站。德州市以陵縣為試點,按照“整合資源、穩定隊伍、精簡高效”的原則,探索成立了農村區域水管站。按照流域水系組建農村區域水管站,具體負責所轄范圍內的水利建設與管理工作。實踐證明,采用這種模式打破了行政區劃的界限,有利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
德州市水資源緊缺、旱澇交替時常發生。小型水利工程在保障防洪除澇、引黃灌溉、安全供水、生態環境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12年汛期以來,德州市充分利用小型水利工程,科學調度、蓄泄兼顧,不但經受了1964年以來最大暴雨洪水的檢驗,而且攔蓄雨洪水資源2.6億m3。2012年底至2013年初,全市連續150 d無有效降雨,出現百年一遇嚴重旱情,德州市全面啟用小型水利工程,科學調度黃河水資源,使灌溉面積超過了歷史最高記錄,實現了大旱之年無旱象,保障了德州市夏糧生產“九連增”。
經過多年積極探索,德州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管理工作已逐步步入正軌。但仍有個別小型水利工程處于“政府管不到、集體管不好、個人管不了”的尷尬境地。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工程產權未全部改革到位,工程維修資金難以落實,工程管理人員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個別管理部門職責不明和管理職能不到位。
自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以來,土地被分包給農戶,而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仍沿用以前的管理體制,由集體所有、集體管理,沒能把農民參與工程管理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忽視了農民是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主體的實際,致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粗放,責、權、利不明確,形成了“有人用、沒人管”的局面。
近幾年,德州市水利工程建設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對小型水利工程的財政投入卻嚴重不足,尤其是取消“兩工”以后,農村實行“一事一議”制度,上級建設資金少,致使農田水利建設受到較大影響。對小型水利工程維護管理重視不夠、資金投入較少,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
目前,德州市各級政府加大農田水利等小型水利工程投入后,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完善,但在小型水利工程得到完善的同時,其管理存在的問題也將進一步凸顯。對此,建議采取以下措施,解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
完善基層水利服務機構,主要是指建立健全鄉(鎮)水利管理單位。鄉(鎮)水利單位作為最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的政府機構,能夠較好地彌補市、縣水利部門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上的不足,承擔起水資源管理、防汛抗旱、農田水利建設、水利科技推廣等公益性職能。
按照“誰受益,誰組成”的原則,由受益農戶自愿組成,成立自我服務的民間合作組織,合作互助,以完成受益區內水量分配、水費收取、水事糾紛調解、末級渠系的建設與管護等相關工作,改變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主體的缺位狀況,提高農戶家庭對公益性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管理力度。
由縣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建抗旱服務隊,人員先在鄉(鎮)選聘原來從事水利站工作的熟悉水利業務的專業人員,以后通過事業單位招聘逐步補充專業人員。并注意加強抗旱服務隊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使其能夠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專業的水利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