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迪 李小陽 張淼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13)
美國技術法規的制定工作起步比較早,從20世紀初期開始,陸續成立了國際建筑官員與規范管理者聯合會(Building Officials and Code Administrators International,BOCA),國際建筑官員聯合會(ICBO)和南方建筑規范國際聯合會(Southern Building Code Congress International,SBCCI)三個非盈利的民間機構編制技術規范。BOCA,ICBO和SBCCI制訂的規范,是一種謀求統一標準的模式規范(Model Code),模式規范與協會或學會制訂的標準之間相關性很強,大量引用標準的內容。
根據美國憲法規定,各州有權根據本州情況立法及采納任何協會的模式法規。為結束建筑模式法規長期以來BOCA,ICBO和SBCCI三足鼎立的分割局面,1994年成立了國際規范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ICC)。其任務之一是制訂全國統一的模式規范。2000年正式出版國際建筑規范IBC(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至今,ICC已經出版了13本與房屋建筑有關的模式規范,成為一個系列。
另外,NFPA(美國國家消防協會)也自行發展建筑模式規范NFPA5000與ICC的I-Code競爭。NFPA5000在2002年正式出版,并通過了ANSI的驗證,成為美國國家標準。另外,在美國有些州,擁有較強技術實力的技術協會和組織,也可以制定相關規范[1]。
美國任何個人和組織(包括協會、學會、制造商等)均可編制自愿性標準。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NSI)通過一定的程序將某一標準認可為國家標準(仍為自愿采用的標準)后,該標準才可能被地方政府采納成為某一方面或某一地區的標準。只有在聯邦政府、某些州、縣、市被認定或被已認定的標準所引用時,該標準才能在其行政管轄區內具有法律效力,而成為聯邦政府或這些州、縣、市的強制性標準[2]。
“美國標準戰略”文件中規定的美國編制標準的原則為:透明、公開、公正、有效和相關、一致、性能化、避免重疊和沖突、正當程序(可以上訴)、技術援助。同時規定編制標準過程的原則為:靈活性、及時性、利益均衡性[3]。
1)州法規。
聯邦政府不規定全國統一的規范,只有當模式規范被州、市、縣政府采用后,才作為強制執行的正式立法文件,即成為該州、市、縣的建筑技術法規,具有法律約束力。在模式規范中引用的標準條文,也同時成為法規;沒有引用的標準的條文,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州政府在采用模式規范作為法規時,可以完全照搬,也可以根據州的氣候、地質和地貌的具體情況(如:是否有風、地震等),作必要的修改、補充。2000年后,許多州采用ICC的規范為模式規范。規范成為法規的程序主要有立法(Legislation)和協助制定法律(Law making)兩種。任何人都可以對州政府要采用的模式規范提出修改建議的提案,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對正在執行的建筑技術法規提出修改建議的提案。
2)市、縣地方法規。
州的法規出版后180 d內,若市、縣地方政府不采取立法程序將州的法規變成市、縣地方的法規,則州的法規在市、縣自動生效,且不能對其作任何修正;若通過程序將州的法規變成市、縣的法規,則可以根據市、縣的氣候、地質、地貌條件對其修正。修正后的市、縣法規應該比州法規的要求更高、更嚴。市、縣還可以用模式規范作為對州法規的補充,可以不修改,也可以修改后采用;市、縣還可以制訂自己的法規(州法規或模式規范中沒有的內容),但不能與州的法規相抵觸。市、縣需要通過提案、公聽會、投票、議會批準、市縣長簽字的程序,才能使模式規范或提案成為法規[4]。
由協會制定頒布的標準在政府正式采納前僅屬模式標準,不具法律屬性。當各州或縣、市議會通過后,即成為當地的法律。美國的法規由州政府頒布(也由縣、市政府頒布),只對州政府以及本州內的單位和個人投資項目具有約束力。對于聯邦政府的項目,無論建在哪個州,都可以不受所在州的任何標準的限制。美國標準的“自愿性”體現在標準不是由編制機構強制推行的,而是政府通過立法或在法律、條例和法規中引用這些自愿性標準,使之具有法律效力。一旦標準規范被采納成為法律,所有在指定行政管轄范圍內的房產業主都必須遵守該規范。標準的版權歸各協會而不歸政府所有。政府只有權頒布自己修改后的條款,所采納的協會標準由使用者向協會購買。
編制標準的組織機構除標準業務外,都有大量的其他業務,如產品認定、試驗室認定以及發行出版物等,這是保證組織機構運行的主要經濟支撐。編制標準的經費主要源自會員費和標準、手冊、規程和指南等出版物的銷售費用,以及其他測試認證等服務費,同時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部分贊助和支持。
美國政府在建筑標準體系中不處于主導地位,但其作用至關重要。政府可以通過參與編制規范、采用民間規范和立法來影響建筑技術法規的基礎——模式規范。政府具有技術法規的審批權,即只有當模式規范被州、市、縣政府采用后,才作為強制執行的正式立法文件,成為該州、市、縣的建筑技術法規。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作為美國政府中唯一的標準化官方機構,集中體現了政府對美國標準化進程提供的巨大技術支持。很多政府官員也以各協會會員的身份參與制定標準。政府機構在標準化工作中的指導思想是努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標準化立法來直接推進美國標準體系的發展[5]。
1)政府、民間分工明確。美國由民間機構編制建筑技術規范,即模式規范;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不直接組織參與規范和標準的編制,主要通過立法,使模式規范具有法律的地位,成為建筑技術法規。簡言之,民間編制規范,政府把關。
2)配套、完整的標準體系。美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實行法規與技術標準結合、法規由政府管理、技術標準由民間(包括協會、學會)制訂的體制。法規使用法律語言,側重于重大的技術原則和帶有普遍性的技術問題,注重原理、概念。各專業協會、學會編制大量與法規相配套的技術標準,形成一個完整的標準體系。大量被法規引用的技術標準內容均成為法規的一部分。
3)有明確的制定目標。
4)及時修訂,自負盈虧。IBC每年修訂一次,每3年一個新的版本,有利于及時改正規范中可能存在的錯誤、吸收新的成果。同時,用規范養規范,也可以縮短規范修訂周期。
目前,美國的模式規范由ICC和美國國家消防協會NFPA(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制訂,并推薦給州政府采用。美國《國際建筑技術法規》(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IBC)的版權歸國際規范理事會所有,因此也由該理事會負責管理。
只有當模式規范被州、市、縣政府采用后,才成為該州、市、縣的建筑技術法規,具有法律約束力。政府機構除審查和批準采用模式規范和協會標準外,還根據當地的情況,制定有關建筑監管條例,并監督實施。政府機構的標準官員主要負責市政建設,審批建筑規劃和設計圖紙,發放許可證等,并實地檢查工程施工情況。采用法規后的結果也由政府負責。同時,法規對執法的政府人員,實行保護政策。
技術法規的實施依靠州政府發布“法令”來執行。為強化實施和監督,法規明確規定建立技術法規實施部門,該部門由地方立法當局委任的建筑官員領導。實施部門的權限(含投訴、仲裁等)在技術法規管理部分有詳細規定。建筑技術法規在整個建設活動的全過程中是否得到實施,由政府部門負責監督,即政府是建筑技術法規的執法者。政府部門通過兩個方面執法:設計審查和發工程許可證,施工現場檢查和發居住證。
以洛杉磯市為例,設計審查和發工程許可證由工程部負責。提交審查的設計資料包括勘察報告、計算書、程序使用說明書、圖紙等全部設計資料,這些資料必須由持證的注冊專業設計人員作出。審查后,認為符合加州法規、洛杉磯市法規和都市計劃法等法規,即可發工程許可證。洛杉磯市建設工程的現場檢查由檢查局負責。
在施工進程的每一階段,都要進行現場檢查,檢查是否符合法規和設計圖紙。基本檢查內容有:地基,土方工程,基礎,鋼筋混凝土/配筋砌體,鋼結構/木結構,空調設備安裝,電器/機械/管道,外墻等。特殊的檢查內容有:混凝土、混凝土內預埋螺栓,抗震混凝土框架,鋼筋和預應力筋,鋼結構焊接,高強螺栓,砌體結構,防火涂料等。每次檢查都有記錄,竣工后作驗收工作,驗收合格后發居住證。未獲得居住證之前,任何建筑物或設施不得居住和使用。無論是設計審查,發許可證,還是現場檢查,都按照法律規定收費。
美國沒有實行國家統一的監督檢驗制度和標識制度[6]。
1)政府采納,政府監管。
2)管理方法。技術法規的執行由州立法當局委任建筑官員領導,實行“建筑官員”負責制,完全以行政方式監控工程質量,在工程準備、規劃、審批、允許開工、施工管理、竣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做出了完整的法律規定,對建筑工程目標功能和質量要求的管理實施起到了充分保障作用。
3)技術法規與技術標準管理機構之間聯系緊密。
4)通過合格評定程序強化法規實施,并對實施情況進行反饋。
5)層層把關、環環相扣的技術法規實施監督管理。
6)調動民間力量參與技術法規實施監督管理。
美國是由民間機構負責制定自愿標準,經ANSI認可后向有立法權的地方當局提供建筑技術模式法規,地方當局修改、補充或認可后以地方法令的方式發布實施,由地方司法機構進行實施中的法律仲裁。其執行性技術文件按功能或目標展開,依次為目標、功能陳述、性能要求、建筑方案或方法性條款,是法規基本要求基礎上的具體化,兩者緊密聯系,承上啟下。我國建筑法律法規體系自上而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級:1)法律,如《建筑法》等;2)法規,如《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3)執行性技術文件,如全文強制標準,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等。強制性條文是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中必須執行的技術內容按專業進行劃分,摘編匯總而形成的,與建筑法、建筑條例等聯系不緊密。
我國的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與美國建筑技術法規的總體目標一致,是為了確保建筑物中或周圍人群的健康安全,保護環境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二者的適用范圍和內容也基本相同,只是細部規定、側重點、具體表達方式略有不同。但若要向技術法規方向轉變,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
1)我國現行法律法規體系中尚未對技術法規的概念進行明確定位;2)強制性標準與推薦性標準之間缺乏更清晰的法律界定,二者條文相互混雜;3)強制性標準數量過多,覆蓋范圍過于寬泛;4)《強制性條文》與技術標準并存的標準體制存在不足;5)與WTO/TBT協議規定的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的目標、屬性和內容不符;6)強制性標準與推薦性標準無法配套聯動。
針對以上問題,借鑒美國建筑技術法規形成和監管機制,提出我國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向建筑技術法規轉化的建議如下:
1)構建技術法規管理運行機制。a.發布關于技術法規制定的決定,約束、規范技術法規的制定和實施。界定技術法規概念,制定目的、范圍、原則、內容體例的確定和違反技術法規要承擔的責任等內容。確定技術法規的立項、起草、審查、批準發布、解釋、備案、通報、實施等程序,起草和頒布技術法規的機構及其權限,確定有權制定技術法規的部門名錄。b.明確立法程序。立足現有立法程序,引入技術專家委員會機制,建立應付突發事件或情況的快速立法程序。c.形成實施監督機制,建立建筑生產和使用、建筑市場各要素的合格評定程序。
2)通過立法程序將《強制性條文》轉化為技術法規。開展強制性條文清理工作,將《強制性條文》中有關安全、健康、環保方面的共性的或通用的基本要求逐步提煉出來,注重框架性、基礎性、原則性和普遍性,使用法律語言,以構成技術法規,相應地將一批有關的強制性標準轉化成自愿性標準,形成技術法規與推薦性標準相互配套、相互制約的體制。
[1] 沈永明.中美建設工程標準體制比較研究[J].建筑經濟,2005(5):39-42.
[2] 王秀紅.中外建筑標準體系對比研究[J].建筑科學,2010(19):48.
[3] United States Standards Strategy Committee.United States Standards Strategy[M].New York: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2010.
[4] 邵卓民.國外建筑技術法規與標準體制的研究及對我國建筑標準體制改革的建議(草案)[J].工程建設標準化,2003(6):23-28,2004(1):11-14,29.
[5] 武 振.工程建設標準體制和管理體制研究[J].工程建設標準化,2006(6):33-40.
[6] 建設部標準定額司課題組.國外建筑技術法規與技術標準體制的研究[J].工程勘察,2004(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