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鈐
(山西建筑工程(集團)總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2)
建筑業貫徹建筑法,推行質量認證制度的開展和深入以來,各地建筑施工企業大多均加入貫徹ISO9001標準和GB/T 50430規范的行列,謀求質量體系的持續改進和工程質量得到受控及不斷提高。充分運用ISO9000質量管理思想,謀求企業管理上等級、質量管理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最終使工程質量上水平。人所共知:建筑工程質量的優劣程度,直接關系到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施工過程工程質量通病的產生是造成過程質量驗收和竣工達不到標準要求的主要原因之一,質量通病這個困繞施工項目的疑難問題危害極大。它是建筑施工過程質量控制的重中之重,如何采取針對性較強的預防和糾正的措施,切實有效地消除質量通病,控制工程實物質量,降低質量成本,是各個施工企業及施工項目部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施工質量管理過程中,常碰到不少施工企業特別是項目部對質量通病的預防和糾正措施實施不到位的情況,這是影響工程實物質量及質量體系有效性的主要根源。為提高各建筑施工企業及項目部組織貫標質量管理過程的有效性,切實消除施工過程工程質量通病,提高工程實物質量,確保結構安全,保證合格標準,多創優良和精品工程,針對性地解決這個難題十分必要。
近年來,消除質量通病的預防和糾正措施實施不到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預防和糾正措施在貫徹ISO9001標準和GB/T 50430規范工作中,一些單位或項目把實施糾正和預防措施錯誤地當作為滿足標準要求而“不及而為”的一種負擔,根本沒有認識到這是為保持質量體系有效運行和保證施工工程質量符合規范、標準及合同要求,以及使質量體系不斷完善,施工工程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過程,是施工企業質量管理及項目施工過程質量控制建立自我完善機制的根本性措施。預防和糾正措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2)企業及項目各級管理崗位人員未全面認真地學習和理解ISO9001標準和GB/T 50430規范,未對預防和糾正措施的內涵和重要性提高認識,造成工程質量通病消除實施預防和糾正措施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1)在94版ISO8402術語定義中:預防措施是“為了預防潛在的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情況的發生,消除其原因所采取的措施”;糾正措施是“為了防止已出現的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的情況的再次發生,消除其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2)在2008版ISO9000術語定義中:預防措施是“為消除潛在不合格或其他潛在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糾正措施是“為消除已發現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盡管在標準培訓學習中已反復強調糾正措施、預防措施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與區別,但在實踐中,把質量通病就事論事地進行處置的“糾正”當作“糾正措施”,對糾正措施的理解不到位,“糾正”是糾正措施的一種形式,并不是所有的“糾正”均是糾正措施。把消除已產生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再次發生的“糾正措施”當作“預防措施”。而真正是消除潛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發生的“預防措施”則很少見到。糾正、預防措施實施的對象僅對事實本身,未對已發生問題和潛在問題的原因采取措施。
4)未正確理解對于具體項目、具體單位發生的質量通病所采取的措施是糾正措施,對于具體單位中一個項目發生的質量通病在本單位其他項目所采取的就是預防措施。
5)由于對預防和糾正措施的理解偏差,后果是對已發生不合格和潛在不合格的識別不到位,區分不清針對項目已發生質量通病和潛在質量通病的界限,也區分不清針對單位已發生質量通病和潛在的質量通病界限。
6)由于造成質量通病消除計劃針對性不強,無法落實,方案針對編制措施草率應付了事,隨后不按計劃及措施執行,施工過程質量通病問題不認真進行糾正和采取糾正措施,使工程質量通病問題重復發生,無法實現對實物質量的控制。
7)企業及項目對質量通病的控制手段是被動反應型的管理體系,而不是一個主動預防型的管理體系。
1)對于已經出現的不合格,例如質量體系審核中開出的不合格報告或工程質量過程檢查出的質量通病問題,往往由主管人員根據自己的看法填寫不合格產生的原因以及應采取的措施或簡單地對問題進行糾正,缺少必要的供出現問題分析運用的信息支持和相應的評審活動。
2)統計技術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統計技術僅在貫標過程作為一個孤立的要求去應用,與其他過程控制活動截然分開,貫標只表現在符合標準的表面上,沒有與本行業施工項目的特性相結合,特別是對過程質量信息的收集和應用統計技術工具差距較大,這不僅使統計技術的應用成為一種形式,也大大影響了消除質量通病所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的有效性。
1)項目審核和檢查過程常常看到貫標審核中開具的“不合格報告”或“工程質量問題整改通知單”中“糾正措施驗證”一欄中只有糾正措施完成或整改完畢這樣簡單的記錄,負責糾正措施的驗證者往往不注意責任部門、責任人對不合格的原因分析是否合理,所采取的糾正措施能否消除產生不合格的原因,糾正措施實施后類似的不合格是否已被證實未再發生等。僅僅證實責任部門、責任人已對自己提出的糾正措施實施完畢,這是遠遠不夠的組織對糾正措施的驗證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對于質量管理體系的完善和產品質量得到有效受控及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2)對質量通病提出的整改要求僅停留在書面驗證,多數不進行實物驗證,實地查看驗證,使質量通病形成的后果在工程實體上形成隱性停滯。
3)特別是對工程結構安全影響不大的質量通病問題只是進行簽字履行手續,驗證與工程實物質量形成“兩張皮”。
1)建筑施工企業及項目部要提高實施工程質量通病預防和糾正措施的有效性,特別要正確處理好貫徹ISO9001標準和GB/T 50430規范與工程質量通病防治的關系,重視對預防和糾正措施重要性認識,預防在前,糾正在后。有效控制施工質量、切實消除過程工程質量通病。滿足規程、標準以及顧客要求是施工企業及項目質量管理中應優先策劃的重要內容。
2)各建筑企業,特別是項目管理班子應借助貫徹ISO9001標準和GB/T 50430規范最新版頒布的大好時機,積極參加有關培訓,反復學習和深入理解標準規范內容,在開展對新版標準的學習和研討活動中,最高管理層要積極組織各級人員共同參與,充分理解質量管理的八項原則和基本思想,充分認識持續改進是企業及項目永恒的目標,理解和重視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重要作用,在工程質量通病控制過程中更有效地組織預防和糾正措施的實施,切實消除工程質量通病。
3)項目部對質量通病進行預控管理,要對已查出的不合格或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正確地分析原因,以便對癥下藥,采取糾正措施。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查找并分析:
a.程序或施工方案(措施)不當或缺少;
b.操作不符合程序或有關文件的規定;
c.過程控制方法不當;
d.計劃安排不當;
e.操作人員資格能力不足或培訓不到位,理解不確切;
f.工作環境不當或過程波動影響;
g.資源配置不足;
h.材料質量的影響;
i.檢驗和試驗記錄;
j.不合格過程和施工日志記錄;
k.過程監控的觀察結果;
l.審核或檢查觀察的結果;
m.顧客投訴及監理、監督單位反饋信息;
n.操作及管理人員的觀察結果和有關報告。
4)加強對預防和糾正措施活動的控制,確保預防和糾正措施在實施中達到預期的目的。驗證者必須由有經驗、責任心強的管理崗位人員擔任,驗證時不能只看預防糾正措施是否完成,還要確認所采取的措施是對癥的,原因分析有深度,所采取的措施確能消除所分析的原因;預防糾正措施實施后已有效果,且同類不合格和質量通病未曾出現。對于在驗證過程中發現確有推廣價值的方法、措施要推廣執行,同時作為以后編制施工方案、措施采納的主要參考內容。
5)盡可能與統計技術的應用相結合,使原因分析和采取措施的決策建立在充分的事實基礎之上,用數據、證據、記錄說話。
6)預防和糾正措施的決策必須同時充分考慮建筑工程產品的特性,并不是所有的質量通病都必須采取糾正措施,對一些一般的、偶然或孤立出現的不合格或通病問題,僅需進行糾正;糾正和預防措施的決策,應與問題或影響工程質量的重要性和對風險的評估相適應,若不采取或不立即采取預防和糾正措施時,應該作出有根據的說明。
總之,工程質量牽連著千家萬戶,與人民生命和財產密切相關,建筑企業及項目部必須重視質量管理工作,一如既往,持之以恒,特別在控制質量通病的過程中,重視實施預防和糾正措施,才能使質量通病得到防治,使工程實物質量得到有效控制,向社會交付符合要求的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