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毓龍 肖 斌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 楊凌 712100;2.山西三元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6000)
濕地是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它是介于陸地和水生環境之間的過渡帶,并兼有兩種系統的某些特征。《國際濕地公約》的定義如下:濕地系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水域。
濕地具有獨特水文、土壤、植被與生物特征,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濕地所具有的生態功能,如:減緩徑流、防旱蓄洪、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等方面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被稱之為“地球之腎”。隨著人們對濕地的重要性的逐步認知,濕地的保護與開發,越來越成為人們研究與實踐的熱門課題。
濕地公園是濕地保護與開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濕地保護的有效措施。濕地公園的營造,是對城市生態系統不平衡發展的一種挽救和恢復,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途徑,有利于促進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1]。
根據《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濕地公園的規劃分區應包括重點保護區、濕地展示區、游覽活動區和管理服務區等區域[2]。然而在濕地公園的開發建設過程中,設計者往往比較注重濕地核心重點保護區的保護性規劃,對生態過渡地帶的規劃則顯得較為粗放和隨意。對生態交錯區錯誤的規劃設計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在較短的時期內無法體現出來的,但從長期來看造成的濕地萎縮退化、生態功能弱化卻是不可逆的。
生態交錯區又稱群落交錯區或生態過渡帶,是“相鄰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其特征是由相鄰生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空間、時間及強度所決定的”[3]。
生態交錯區是一個交叉地帶或者種群競爭的緊張地帶,由于此區域內環境條件比較復雜,而使這里群落中種群的數目及一些種群的密度比相鄰群落大,生物多樣性增多,邊緣效應明顯。
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是濕地生態系統與城市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帶,主要表現出抗干擾能力弱、對氣候變化敏感、時空波動性強、邊緣效應顯著等特點。
1)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抗干擾能力弱。
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強烈干擾,因而產生較為劇烈的環境變化。例如:濕地周邊的農業生產活動、城市的污水排放、道路的分割,常常造成該區域的生態失衡以及環境惡化。
2)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對氣候變化敏感。
近年來極端天氣現象頻現,洪澇和干旱常常引起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的劇烈變化。干旱造成區域內濕生植物急劇減少,土壤沙化;洪澇則常常引起水土流失。
3)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時空波動性強。
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時空波動性主要表現在濕地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明顯、動植物種群季相變化顯著。由于北方河湖存在明顯四季更替及枯水期和豐水期的交替變化,北方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的這種時空波動性變化表現的更為強烈。
4)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邊緣效應顯著。
根據于麗麗對三江平原沼澤濕地典型的草本群落斑塊的研究,包括物種數在內的多樣性指數分析、生活性分析以及土壤含水量分析均證明了三江平原沼澤濕地草本群落斑塊邊緣效應的存在,邊緣效應對維持沼澤濕地草本群落斑塊植物多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
目前,國內外專門針對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的研究還是比較少的,還處于理論的摸索以及經驗的積累階段。對此區域的開發和保護常常是作為整個濕地公園項目所包含的內容總體規劃。這樣就存在著濕地核心區注重保護,其他區域只注重景觀設計的誤區。
歐美發達國家對濕地的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早,最早的濕地景觀可以追溯到1880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奧姆斯特德對波士頓帶狀公園中查爾斯河流域的景觀規劃。到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濕地景觀的規劃開始注重整體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恢復,規劃的眼光已不僅局限于一條河流、一片湖泊的治理,而是從生態角度出發,將水體、堤岸、灘地、濕地、植被、生物等作為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統一規劃設計,恢復這些自然因素的內在聯系,最終實現水域的生態恢復、洪泛控制、水質自凈、生物繁衍和人類休閑娛樂的綜合目的。2000年夏天正式向大眾開放的倫敦濕地中心,是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錯落有致的植被組成的生態組群,更是被人們譽為“展示在未來的世紀里人類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的一個理想模式”。
在有意無意間,規劃設計者把濕地核心區與生態交錯區及城市生態系統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我國近年來對濕地公園的研究和實踐逐漸多了起來,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公園、長治太行國家濕地公園等等。例如: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公園通過特殊的種植設計、引鳥設計為鳥類提供捕食、棲息的場所,有助于濕地核心區形成穩定的生態群落。長治太行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則將濕地兩側狹長的高敏感區以及中部重點保護區外圍鑲嵌的高敏感小斑塊設置為濕地展示區,該區域主要包括濕地外圍的沼澤區、蘆葦蕩,面積為 22.47 k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38.3%[5]。
這些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也較好的解決了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1)規劃設計存在理論欠缺。
科學的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方案除了園林規劃設計、園林藝術等的基本理論支持外,還需要大量的生態學、環境學等學科的理論支持。由于存在這方面的欠缺,導致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在開發過程中過分強調人工景觀的建設,將自然的或半自然的濕地景觀改造為人工濕地景觀,從而造成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生態功能的降低或喪失。如一些濕地公園項目存在大量的硬質駁岸、硬化河道等。
2)濕地公園生態交錯區過度開發。
目前,一部分濕地公園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在濕地公園內大面積硬化地面,大量開展各種休閑、旅游及商業活動;各項娛樂、游園設施開發過度,嚴重破壞了生態交錯區的本來面貌,弱化了生態交錯區的固有功能,對濕地核心區的生態平衡構成極大的威脅。
3)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濕地公園管理人員的數量有限,專家隊伍缺乏,出現問題不能馬上解決,濕地資源遭到破壞不能做到有效的恢復。濕地公園缺少有效的管理辦法,有的把濕地公園當作一般的城市公園來管理,人為破壞極其嚴重,管理不到位;有的則謝絕游客,過猶不及。
1)嚴格遵守《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
根據《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制定的規劃目標:全面加強城市濕地保護,維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城市濕地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閑游樂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設中對濕地的不合理利用現象,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城市濕地公園以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功能為核心,科普、休閑、旅游及其他商業活動都要在生態功能得到充分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堅持系統保護的原則、合理利用的原則、協調建設原則。
2)進行生態環境容量的測算。
環境容量是一定區域內發展對資源需求以及環境所能承受壓力的極限。它是濕地公園確定游園人數的重要參考指標。
開展生態旅游是保證濕地公園獲得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得以維持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濕地生態系統的承載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度開發會使生態系統面臨著失衡和崩潰的危機。因此必須通過科學的測算,合理確定濕地公園的生態旅游環境容量。
3)合理規劃游覽方式、游覽線路。
濕地公園區內的游覽方式應以步行為主,在適當的區域可配套一定數量的電瓶游覽車、自行車等的游覽方式來緩解交通、增強趣味性,但活動區域必須加以嚴格限制;游艇游覽可以滿足部分游客親水的愿望,但必須在季節上、時間上、路線上、區域上采取嚴格的管制措施,控制調整水路游覽線路。
4)加強管理,大力開展濕地科普宣傳活動。
合理配置濕地公園的專業管理人員,對管理者進行必要的專業技能培訓;制定科學有效的、針對性的濕地公園管理辦法;對市民大力開展宣傳活動,發揮濕地公園科普作用優勢,宣傳濕地的重要性以及濕地公園的獨特性;在宣傳的同時,開展濕地教育,濕地科普展示、濕地文化等等內容來進一步的加深群眾對濕地的了解。
城市濕地是寶貴的稀缺資源,開發城市濕地公園不僅僅是保護濕地的核心區,更重要的是要開發和保護好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交錯區,只有這樣才能在合理利用城市濕地資源,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同時,更加有效的保護好城市濕地資源。本文對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交錯區開發、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希望為城市公園建設開發提供參考和借鑒。
[1]劉 樂,葛衛清,偶 春.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系統恢復與發展初探[J].綠色科技,2011(1):5-6.
[2]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Z].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2005.
[3]李 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于麗麗.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群落斑塊邊緣效應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生態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勵國明.城市濕地規劃中的因地制宜——長治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總體規劃設計[J].上海城市規劃,201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