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波
(海城市水資源水工程管理處,遼寧海城114200)
水利工程是以加強水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以及防止水害等為主要目的的綜合性基礎設施工程,在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防洪防澇以及調節生態平衡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給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研究水利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將其盡量放大,研究水利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盡量將其控制和規避,對于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最大化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水利工程并不會直接帶來環境污染等影響生態環境的問題,建設項目可以為周邊區域提供航運、發電、灌溉、供水、防洪防澇以及水產養殖等多項綜合性功能,給水利工程的周邊環境及居住者帶來較好的綜合性效益[1]。
2)水利工程建設的完成可以實現在洪汛期之內的蓄置洪水以及削減洪峰的功能,可以增加流域內枯水期時的流量,提高周邊地區在抵抗洪澇災害、鹽堿災害等自然災害過程中的抵御能力,同時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以及災害的危害程度,為水利工程的周邊居民創造了較為安穩的生活、生產環境,為提高城區的防洪、發電、灌溉能力,改善城鄉的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困難的現狀,以及改進周邊的生態環境等提供了較為安全的保障。
如2010年遼寧遭遇了113 mm的強降水,為確保鴨綠江以及丹東市的安全,相關部門科學調度鴨綠江流域內的各水利工程,明顯減輕了下游丹東市的防洪壓力,在保證市民的生產和財產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具備了調節功能的水庫,通過對枯水期采用下泄流量的調節措施,可以:①顯著提高工程下游的水體所具備的自凈能力;②改善下游水域中水質的狀況以及供水條件等;③促進下游周邊地區依托水利工程開展漁業養殖,或者是采用開發旅游景點來大力發展旅游等第三產業。
如沈陽市依托水利工程所大力發展的蒲河生態廊道景區,該景區已經被水利部批準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這也標志著沈陽市水利風景區建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有力地提升了蒲河流域的生態旅游形象。
水利風景區是指以水利工程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或者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區域。建設水利風景區,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經濟及相關產業發展,還具有保護水源、修復生態、維護工程安全運行的功能。
1)水電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型能源,具有著相對較低的開發成本,如果完全取代生產、生活中的化石燃料來作為主要的能源來源,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
2)水利工程中水電工程項目的建成使用,與傳統的火電廠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減少環境污染、降低溫室效應、降低化石燃料燃放帶來的酸雨危害等多個方面,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減少北煤南運等運輸工程的壓力。
3)水利工程中的水庫可以改善水庫上游水運運輸系統,使得水運系統的運輸成本低、占地少等。
4)水利工程還可以改善非遷徙鳥類的生存環境,提高灌區內的含氧成分,在血吸蟲防病疫區之內,水利工程有效的結合滅螺,對于疫病的防治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太陽輻射以及水的理化特性的影響下,會形成不同于自然河流的水域環境,不可避免地會給水庫周邊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帶來負面影響[2]。
1)多數深水水庫的水質指標,尤其是其中的水溫,會沿著水深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季節性的分層分布,在水庫的較深水層中,水溫較低、溶氧量較少、含有的游離態的CO以及還原態的物質相對較多,使得水的渾濁度較大。
2)水庫蓄水如果控制不合理,可能造成水庫上游被淹沒,給周邊的土地、景觀、自然文化遺產、動植物的棲息地以及生物的多樣性等帶來一定的威脅。
3)水庫在發揮蓄水功能的同時,會對周邊地區的地下水位、地質構造以及氣候環境等造成影響,如果控制和管理不善,將有可能引發地震、地下水位提升、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或者是土地鹽堿化、沼澤化以及水體的富營養化等問題。
4)工程水壩對河流的攔截和阻隔,勢必會引起江河水原本的自然流態發生變化,打破了河流附近原有的生態環境的平衡,使得回游生物的遷徙途徑被改變,造成周邊濕地或者是林地遭受損失,也可能會給周邊及水庫下游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安全隱患,引起居民的大規模轉移。
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①水庫帶來的上游淹沒以及居民大規模轉移,給河流泥沙帶來的淤積,對周邊地區的地質、氣候、水體、魚類以及生物的多樣性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②對水庫上游的歷史文物、自然景觀等產生影響;③影響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大規模的居民轉移等。
做好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對于較好的減少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水利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有很大的意義。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執行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開展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該項工作內容已經成為了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在立項之前就該開展的工作內容,相關的文件也是水利工程立項前的必需文件。
現行的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生態環境管理等工作主要集中在決策階段以及竣工階段,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評估和控制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階段,相關單位要加強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包括立項決策、工程設計、工程施工、投產運營等整個工程周期內,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在各個階段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和設計的研究與落實。
1)評價體系要能科學全面地反映出人們現有的認識水平,建立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方法和影響生態平衡的關鍵要素的承載能力的相關評價手段,制定出水利工程中下屬各類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的量化和評估標準。
2)對生態環境的價值進行適當的、科學合理的考核,研究水利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的程度,在綜合的考量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之后,分析水利工程建設的可行性。
3)在水利工程具體的設計及建設過程中,要從工程的規劃、建設及管理的各個環節落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護要求和標準,落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和保護措施強制性、規范化的落實。
1)積極的探索出符合水利工程開展現狀的生態環境損失的成本計算方法以及補償辦法,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設前移民等方面的機制。
2)科學調研生態環境要素中各個元素的需水特點,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調水、蓄水的優勢功能,對工程周邊地區以及水庫上游進行補水和調水,保護工程周邊的生態環境。
3)在利用水利工程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強調科學合理的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求最大程度的充分利用,在考慮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活用水等對水資源需求的同時,要兼顧生態環境和水環境,為其預留出足夠的水流量,維持生態環境平衡以及水循環平衡對水源的基本需求。[3]
1)充分研究并全面掌握河流的演變狀況、河流中泥沙的運移規律、周邊動植物繁衍和遷徙的規律、氣候的改變狀況等,創新出更為科學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設方案,探尋出更為合理的移民安置方案,通過技術和相應的保障措施的創新,合理控制和規避水利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2)提高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決策階段的公開化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公眾群體參與水利工程建設,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各項工作中的相關機制,盡快建立起水權等相關制度,落實用水量控制的相關制度,提高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資源及水環境的自身承載能力為約束條件和管理工作的出發點,調整水利工程周邊地區的經濟布局以及產業結構等。
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直接關系到建設生態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因此,水資源的合理開發、水環境的保護、水利事業的發展以及圍繞除害與興利、開源與節流、保護與管理等一切水事活動都必須依靠法律作保障。
遼寧省水資源面臨的嚴峻現實決定了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決定了水法制建設在水利發展保障支撐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要加強依法治理,創造水利發展的良好環境,認真貫徹水利法律法規,通過多種形式,認真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在全社會努力營造水利法制的氛圍。
加快產業化、市場化、法制化步伐,進一步強化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建設,改善水利環境,發展生態水利,創建產業特色,形成規模經濟,營造良好的水利生態環境。
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對原已形成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干擾,甚至是破壞,研究水利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在工程的設計及施工過程中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科學施工,將水利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放大,并盡量控制和規避工程建設給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正實現水利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1]于晶濤.淺談水利工程中的生態影響及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08):212.
[2]張海洋,胡安奎.關于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效應的幾點思考與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0(15):121-122.
[3]李蓉,鄭垂勇,馬駿,等.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綜述[J].水利經濟,2009(02):12-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