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萬明
“城鎮化”一詞來自英語Urbanization,國際上的通用提法是城市化。我國學術界也把Urbanization譯作 “都市化”、“城市化”或 “城鎮化”。[1]對于城鎮化的理解和定義,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概括起來可以理解為在一定范圍地區的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由鄉村向城市化的轉型,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人口聚集,城鎮設施改進,區域經濟發展由農業經濟為主過渡到非農業經濟為主。
甘孜州面積151,078平方公里,地處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帶上的橫斷山脈中段,地理位置特殊,嶺谷高差大,全州平均海拔3500米,年均溫7.8℃。[1]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以及地廣人稀的人口分布情況,甘孜州在城鎮化轉移的過程中資金缺乏,城鎮建設落后,人口分散。地區主要居民還是從事農牧業生產,城鎮化水平總體較低。2010年甘孜州城鎮化率僅達到19.0%,同期四川省城鎮化率達到了38.7%,全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49.68%,城鎮化率遠遠低于四川省和全國水平。[2]
甘孜州幅員遼闊,草原面積大,牧民比例大,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其城鎮人口發展速度慢,發展比例低。近些年隨著農牧區人口增加以及外界對農畜產品需求的不斷擴大,甘孜州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低的現象愈加明顯。因過渡放牧以及草原病蟲鼠害等影響,很多地方水土流失嚴重,草場沙化。這嚴重影響了草地生態環境以及草場生產能力,導致傳統農牧業難以滿足農牧民的經濟發展需求。同時,“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等環境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也嚴重影響了甘孜州曾經的主要經濟支柱林業生產。而甘孜州現有的第二、三產業如礦產、水電業,生物制藥業,食品加工雖在近年有一定發展,但總體存在生產規模小,勞動力需求量小的情況,對當地剩余勞動力城鎮化轉移的作用不大,因此,甘孜州迫切需要找到能對區域經濟和城鎮化起到巨大帶動作用的支撐產業,通過努力提升第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來增加經濟能力,促進人口聚集和城鎮化發展。
甘孜州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多個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甘孜州歷史悠久,自古就是藏文化中心,茶馬古道中心,擁有富饒的人文旅游資源。這成為發展旅游業的巨大優勢和潛力,也為實施旅游業推進城鎮化戰略提供了條件。
甘孜州地處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遍布高山河谷,雪山草原,奇特的自然風光美不甚收。以貢嘎山為中心,有集低海拔的現代冰川、高原溫泉、原始森林為一體的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康定情歌》聞名海外的跑馬山;高山湖泊木格措;攝影天堂新都橋;千碉之國丹巴嘉絨風情。還有美譽世界的香格里拉稻城亞丁;神秘的雅礱江走婚大峽谷雅江;藏文化中心德格印經院;格薩爾王故里阿須草原等豐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資源。
甘孜州早期就是民族遷移的中心地帶,又是內地連接西藏的交通要道和貿易中心,是茶馬古道的中心樞紐,同時也是藏文化的中心地帶,在長期的文化交流碰撞中形成了獨有的以藏文化為代表的多元文化特征,而這樣燦爛的康巴文化其特有的旅游價值是不可忽視的。
目前甘孜州已經意識到旅游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前景,同時旅游業的發展還將帶動相關旅游項目,交通,飯店,金融,通訊,等產業配套設施的建設,為實施旅游業推進城鎮化提供了契機,可以促進城鎮產業結構轉型。
獨特民族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甘孜州的最大特色,地區所在的藏族文化、彝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且大多數都還保留著原始風貌,后期人工雕琢痕跡很少,這對廣大游客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游客的聚集必將產生相應的經濟效應,刺激投資需求。而旅游業相對來說,連帶性強,起步低,有強大的集聚效應,圍繞著其吃、住、行發展相關食品加工,建筑,交通,基礎生活設施,旅游產品開發以及相關服務行業,將農牧民從單純的農林牧經濟收入模式向其他經濟收入轉移,以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有效帶動城鎮化加速發展。
旅游業的發展,游客的增多,使其旅游業及相關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游客的聚集對餐飲,酒店,超市,娛樂場所的需求也增多,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也提高,城鎮建設過程中為了給旅游者創造更優越舒適的旅游條件,會加速城鎮交通,通訊,供水,供電,及其他公共設施的建設,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為本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推進了當地城鎮化建設。
旅游業的發展不但加快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快連帶產業擴張,增加服務業就業崗位,改善當地百姓單一的收入來源,提高農牧民生產能力,改善生活質量。農牧民通過第二、三產業增加經濟收入,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地區的穩定和諧發展。
風格獨特、色彩艷麗的藏民居近年來也備受游客青睞。利用當地居民閑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大力發展民居接待,民居接待投資少,風險低,經營模式靈活有利于農民開發經營,增加經濟收入,在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本地居民也在與大量涌入的外來游客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接收到外部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文化習俗等。為當地農牧民在旅游服務中,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開闊了眼界的同時,也提高當了地農牧民的生活質量和人口素養。
旅游業的發展,促進旅游產品的興旺,將吸引大批農牧民從事旅游紀念品、工藝品的加工經營,也為本地農副產品提供了新的消費渠道和消費群體,農牧民在其中,不但能直接得到經濟收入,也促進了文化交流和交融。因旅游產業發展對人口的集聚也將進一步推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甘孜州是藏文化核心區域之一,藏,漢,彝,回,羌等多民族交錯居住和睦相處,形成了獨有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征。各地鍋莊、藏戲、唐卡繪畫,藏彩繪石刻,民族服飾及制作工藝,傳統藏醫藥,及其各地民俗風情節日等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得到挖掘和傳承。旅游開發過程中把這些文化遺產通過文字、音像、實物、表演等方式進行保護和保存。科學合理的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并不是僅僅將其放進博物館,而通過旅游文化的轉播,宣傳,一方面搶救了當地的文化,另一方面保護了文化資源的流傳。這是對民族文化最好的保護和最有利的開發。
甘孜州實現旅游城鎮化建設,依靠當地民眾很難真正實現旅游業大規模發展帶動城鎮化建設,只有得到政府扶持和引導,通過合理規劃、加強管理,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才能促進旅游業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在城鎮化建設和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政府如果能將二者協調統一,使旅游服務基礎設施和城鎮建設合二為一,既可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也可促進城鎮人口集聚和經濟發展。通過提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為商品流通,游客流轉提供更高效,快速的保障,引導旅游業連帶的貿易業帶動城鎮化有序發展。
甘孜州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還處于初級階段,旅游產品粗放簡單,基本以自然風光和文化產品為主,開發多元特色的旅游產品對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和經濟效應都有較大提升空間。依托獨特的自然風景和歷史文化,打造以自然風光旅游、民族風情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紅色文化旅游等多層次,多角度的旅游產品結構。并因地制宜,開發度假休閑旅游,登山旅游,地質旅游,民俗風情體驗旅游等一系列參與性,娛樂性強的旅游項目,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和關注度,驅動旅游產業擴大化,塑造旅游品牌,帶動消費市場發展,增強城鎮集聚力,推動城鎮化發展。
在城鎮化過程中,農牧民由農牧業經濟為主過渡到非農牧業經濟為主,生產生活方式發生的改變,會在一定時間內導致經濟收入不穩定,剩余勞動力增多,就業能力弱,新就業途徑少的困境。
要利用旅游業的集聚力,進一步開發甘孜州第二、三產業發展,根據旅游需求,轉變生產結構,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藥材資源開發,民族手工藝制品開發,民族特色食品開發,旅游商品加工等產業,在滿足旅客需要的同時,拓展消費市場,形成以旅游業為依托的第二、三產業為經濟支柱的旅游城鎮化。
甘孜州城鎮化建設對甘孜州經濟發展,實現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社會穩定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帶動旅游產業發展推進甘孜州城鎮化建設,是一條切實可行,短期收效快的實踐途徑,為實現民族繁榮,穩定發展,提高了可探討的方向。
[1]甘孜旅游攻略 .四川旅游 .國旅在線 [DB/OL].http://sichuan.guolv
[2]楊建翠 .川西民族地區旅游業推進城鎮化研究 [D].西南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