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先友
我國藏區,即藏族聚居區,是我國最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域,涵蓋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云南等省區,地處我國西部邊遠地區,總面積22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1],人口800多萬 (截止2010年)。藏區在我國政治穩定及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團結在藏區的穩定和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藏區高等學校肩負著為藏區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干部的重要使命與職責,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無論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學校自身穩定還是對藏區的穩定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影響。本文擬從藏區和藏區高等學校的實際出發,對在藏區高等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意義和作用進行較深入地分析,以求達到學校和政府對民族團結教育進一步重視之目的,更好地促進藏區高等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
民族團結,是我們黨和國家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是指我國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里,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愛互助、共同發展,實現全國各民族的大融合,建立和諧安定的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其核心是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共同發展。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統一國家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是56個民族歷史和現實的選擇。但由于歷史、現實和地域等原因,各民族又在自身的歷史和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語言、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在文化上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時各少數民族地處邊遠和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內地相比差異較大,少數民族及少數民族地區相對落后。這一多民族國家的特殊性,客觀上需要各民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平等相待,并通過相互幫助,縮短各民族之間的發展差距,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共同發展。這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穩定、和諧、統一及發展的重要基礎。
民族團結教育,是指通過各種教育活動與方式,傳播普及民族文化、民族知識,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及實踐,培養民眾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和國家觀,最終形成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的各種活動的總稱。藏區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則是民族團結教育在藏區高等學校這一特殊領域和陣地的具體體現與實踐。
我國 《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其具體含義是,反對任何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既反對大民族主義,又反對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有使用本民族文字、語言的權利和自由;在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國家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動;要求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全國各民族大團結,建立社會主義的民族大家庭。根據 《憲法》我國制定了:堅持民族平等團結;民族區域自治;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事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具體的民族政策。這些政策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權利、文化的尊重和保護,對少數民族發展的關心、幫助和支持。同時,這些政策也是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根本保證。了解掌握這些理論和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藏區高等學校是為藏區和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服務的專門教育機構與陣地,其教師和學生結構具有民族多元化的特點,少數民族族別多,人數規模較大。比如,四川民族學院有22個民族,西藏民族學院有29個民族,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有21個民族;并且,從實際情況看,民族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比例較高,大多數藏區高等學校的民族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比例都在近百分之三十,有不少學校甚至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例如,西藏民族學院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生就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五十,9000多學生中,民族學生有4000多人,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的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8500多學生中有民族學生5000多人。在有多民族師生結構的藏區高等學校,民族及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不能回避且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這些具體情況,就要求學校必須對師生進行更加廣泛和深入的民族團結教育,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這是藏區高校貫徹落實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也是從學校實際出發的必然選擇。
藏區高等學校肩負著為藏區及周邊民族地區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和干部的歷史使命與職責。地處藏區腹地及民族文化背景的優勢,使得藏區高等學校更容易培養出藏區需要的 “下得去、留得了、靠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類人才和干部,并使之成為藏區人才與干部的搖籃和基地。藏區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特別是干部,往往都是藏區各行各業尤其是各級基層組織的中堅力量,他們在民族團結方面的知識、素質以及開展民族團結工作的意識和能力,對藏區的民族團結及穩定工作至關重要。而藏區高等學校通過在人才培養方案及過程中全面貫徹民族團結的相關內容,通過系統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相關工作,能夠使廣大學生充分具備這些相應的素質和能力。因此,在藏區高等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既是藏區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也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條件。
由于藏區高等學校存在師生民族成分多元化、民族文化差異大的客觀情況,因此不同民族及民族文化之間發生碰撞甚至摩擦都是極有可能的。這一情況,客觀上就要求加強和深化不同民族及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學校開展豐富多樣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能夠使不同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之間有更多地認識和了解,從而增加彼此的尊重和認同,并形成民族團結和諧的良好環境與氛圍。因此,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多民族及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客觀需要。
共同精神家園,是指各民族成員在民族文化認同,特別是以公民身份對國家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共同的精神寄托、心理歸依和地域歸屬。共同精神家園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團結與凝聚、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2]它具有為人的精神世界確立秩序的功能,是連接個體與整體的一個紐帶。在這個有序的世界里,個體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心理上感到安逸,具有歸屬感,價值上有確定感。沒有這種家園感,團體會解體,民族會分裂,文化會消解。[3]民族的共同精神是一種有效的心理粘合劑,可以在文化多元的現狀下最大限度地保持相對的統一,發揮社會整合的功能。通過民族共有精神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對立和沖突,增強了民眾的國家認同感,提高了政府的動員力量。[4]藏區的共同精神家園,是藏區各民族團結友愛并凝聚成為中華民族統一體,以及歸屬于中國這個統一國家的心理和精神基礎,是藏區和諧穩定及發展的關 鍵 。[3]
在藏區高等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通過對師生進行藏漢交往、藏漢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藏漢關系發展歷史、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和現實、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的掌握、民族地區改革發展成就等方面的相關知識的講授和教育,通過對多民族師生進行國家和公民意識的培養,能夠讓學校多民族師生逐漸形成對中華民族一體多元文化和中國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認同,使中華民族和中國成為各民族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并以此通過藏區高等學校影響和輻射地方,有效地促進藏區共同精神家園建設。
基于藏區高等學校師生來源廣泛、民族成分多元化、民族師生所占比例較大的實際情況,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由于師生文化背景迥異,生活、風俗習及行為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都會有較大不同,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因文化和習俗差異產生矛盾和沖突的可能性會更大。比如,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生活中普通的矛盾和糾紛、不同民族師生之間教學中一般的分歧,稍微處理不當,就有可能擴大為民族之間的矛盾,而使問題復雜化。加之藏區高等學校又是國內外分裂勢力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是我們與之爭奪藏區未來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反分裂的形勢較嚴峻。因此,讓師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祖國觀、文化觀、宗教觀的教育十分迫切。在藏區高等學校開展多樣化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通過各民族及民族文化的有效交流與融合,能夠極大地增強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和認同,最大限度地減少甚至消除因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和矛盾,進而有利于形成團結、和諧、融洽的各民族關系,構建團結、和諧、穩定、平安的校園。同時,藏區高等學校在藏區具有窗口、標桿和傳導作用,其自身的穩定和諧又必然對藏區的穩定產生積極影響。另外,藏區高等學校通過卓有成效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還可以培養出大批有強烈民族團結意識,以及具備開展民族團結工作素質與能力的各類人才和干部,這些人才和干部進入藏區各地后,又將對藏區的穩定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藏區高等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事關學校及藏區的穩定與發展。
民族團結教育是包括藏區高等學校在內的民族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學校穩定發展中重要工作,對學校自身及民族地區的穩定發展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藏區高校應努力從學校自身和藏區的實際出發,從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多民族師生的良性交流互動等方面去積極探索與實踐,努力促進各民族師生的團結與融合,構建團結、和諧、平安、穩定校園,使藏區高校成為藏區民族團結的窗口和陣地,為藏區的穩定發展發揮積作用。
[1]冉光榮.西部開發中西藏及其他藏區特殊性研究——西藏和其他藏區特殊開發途徑 [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p1-10
[2]詹先友.教育與藏區共同精神家園建設 [J].西昌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p80-84
[3]嚴春友.精神家園綜論 [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p4-5
[4]柳建文.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建設途徑探析:一個比較的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p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