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謹丞 強靜雅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21世紀的今天,人類文明正在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有效解決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稱《手稿》)是闡發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重要文本,從中梳理出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邏輯,對于我們認識和解決當下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生活在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代,他意識到了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界之間的辯證統一。《手稿》中馬克思強調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認為自然界具有先在性,自然界與人互為對象,人通過勞動確證自身并與自然界發生聯系。在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對象性思考的基礎上,馬克思提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化自然”等科學思想。
馬克思認為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必須以其他存在物為對象才能表征自己生命的本質。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如同太陽和植物的對象性關系一樣。在馬克思看來,對象性關系的前提是自然界的先在性:“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1]人類一切活動都以自然界的存在為前提條件,離不開自然界的“饋贈”,要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同時正是因為自然界的先在性,人才有可能成為“對象性的存在”。也就是說,自然界的先在性是馬克思思考“對象性”的前提,離開這個前提,人就只能是抽象的、費爾巴哈式的人,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存在。
馬克思提出的自然界先在性論斷從一個側面表現出對自然界的重視,為人與自然界的基本關系進行了科學定位。
由于自然界是先在的,人要在自然界中生存、繁衍就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不斷地與自然界交互作用。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能動地改造自然是人類自我持存的必然。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2]。把自然界比作“人的無機身體”是從兩重關系出發的:一方面,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的前提,人類依靠自然界生活;另一方面,人類在實踐的過程中,自然界提供直接的實踐對象及工具材料。在這樣一種互動關系中顯示出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意蘊:人在適度的范圍內合理利用自然界提供的資料,提高物質生活水平,改善人類生存條件;與此同時,人類也在利用美的原則改造自然,被人化了的自然應該是集真、善、美于一體的自然。這種雙向的交互作用構成了整個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辯證關系。
聯系現實來看,人們往往忽略了自然界與人的整體性和對象性關系,只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對自然界進行一種單向度的索取。這種扭曲的索取和征服關系必然導致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不平衡。工業文明極度發達的今天,“人化自然”的理念似乎被擴大到了極致,人類的印記遍布全球,同時也伴隨著環境污染席卷全球,人類強行把自在的自然界變為自為的自然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似乎覺得我們能夠戰勝自然,技術理性能夠征服一切。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3]生態問題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所以,我們在進行自然界改造的同時要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細心、耐心地呵護自然。
我們知道,在《手稿》中異化勞動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在馬克思看來,私有財產的出現根源在于勞動的異化,資本家無情地占有工人的勞動成果,甚至工人本身也變成資本增值過程中的附庸物。勞動本來應該是人的“自由自覺”的行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卻只成了工人維持生計的手段。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他自己能夠占有的那部分越少;他創造的價值越多,他自己顯得越沒價值。資本家的暴富是建立在工人赤貧的基礎之上的。
馬克思分析了勞動異化的四種表現,即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最終導致人與人相異化。從生態學視角看,一方面,人類通過異化勞動獲得物質生活資料和生產的原材料,極大地改善著人們的生存條件,維系著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斷發展和生產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異化勞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削弱了個人的主體性價值,把人與人的關系變成冷冰冰的金錢關系,同時也使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關系扭曲,使人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
如果人僅僅以異化勞動的方式生存,將喪失主體性而不能稱之為人。當人的類本質喪失后,勞動者眼中的他人只是金錢、利益的依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成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資本家的貪婪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界關系的徹底割裂,人類與自然的良性互動最終消解。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從事的是非人的勞動,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被單純的經濟關系所掩蓋,這樣的自然界不是綠水青山而是滿目瘡痍,人在被污染的自然環境中生存感到無比窒息。
異化勞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越是在這種異化關系影響下的“自然界”就越是表現為“非自然界”,人們越是處心積慮地追逐資本的利益,就越是極大地破壞著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提倡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充分認清異化勞動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克服唯“GDP”決定論,看到經濟發展的同時要認識到自然保護的重要性,看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優越性的同時要體悟到自然“母體”的根本性,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
《手稿》中馬克思從現實意義上對異化勞動做了剖析,而對于如何消解異化勞動,馬克思則指出,必須基于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他試圖構建人——自然——社會的生態體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馬克思是一位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的哲學家,他可以為受壓迫的工人階級申訴,為了全人類的自由和幸福而奮斗;同樣,馬克思也是一位具有自然關懷意識的哲學家,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積極探尋出路。自然界從來沒有被馬克思排除在自己的研究視野之外。他在《手稿》中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4]一方面,異化勞動的消除是實現共產主義的一個前提,只有人的勞動真正出于自由自覺、真正體現人的存在價值時,人類社會才是良性發展的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才是和諧的。另一方面,自然界與人類從來都不是完全割裂開來的。馬克思在闡述共產主義的實現時,把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一同理解為共產主義實現的重要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既不是水火不容的對立,也不是消解了矛盾的完全同一:人類應該在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時改造自身,而自然界的完善平衡也離不開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是馬克思對待人與自然關系的初衷,但他沒有簡單地停留在思維層面,而是指出要在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雙向互動過程中達到高度的統一,并深刻洞見了其實現的可能性。馬克思為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平衡發展的美好圖景。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不是靜態的、單一的,而是動態的、復雜的。在世界高度一體化的今天,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自然界與人類的關系應該在復雜的動態中加以把握。《手稿》時期的馬克思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他批判了黑格爾把人與自然的關系抽象化的觀點。馬克思認為:“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5]這段話充分體現了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對象性在其中作為核心貫穿于三者的聯系之間:以人為對象的自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反之,自然也必須是人的本質的體現;兩者復歸于社會之中,才能體現出他們的現實意義。因此,實現了的人道主義就是在自然界的條件下人的本體性質得到滿足,而人的本質對象化至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就彰顯它應有的人文氣息,最終,人的本質復歸于社會當中,實現人、社會、自然的統一。在這里,馬克思拒斥與人的現實無關的一切抽象的自然,也摒棄與自然毫無瓜葛的社會人,對象性要求既要在自然中把握人,也要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把握自然。
《手稿》中的“和諧共生”思想對當前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也有積極啟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提出,是黨中央基于歷史和現實的考慮作出的重大決策。“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6]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中各個要素的辯證平衡,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五個方面的發展要緊密配合。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是聯系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紐帶,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融入到五位一體總布局中去,才能實現發展效能的最大化。
生態問題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合理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是未來人類發展的出路。世界上許多國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經濟發展不計環境代價,認為只有經濟實力上去了,才有余力來考慮環境問題;但許多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環境一旦破壞不是靠科學技術能夠簡單恢復的。所以,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認清我國生態建設面臨的嚴峻現實,統籌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人的主體性與自然客體性的辯證關系;正確處理好政治建設中,“以人為本”的自我價值實現與生態價值實現的統一;正確處理好文化建設過程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與生態文化的統一;正確處理好社會建設過程中,人類社會開放性與自然環境封閉性的統一。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綠色文化,形成資源——廢物——資源的反饋路徑,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努力做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同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1][2][4][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9,305,297,301.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6]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