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新梅
(伊犁師范學院,新疆 伊犁 835000)
婚約是婚姻關系建立前的一個習慣性程序,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至今,我國大多數農村及偏遠地區還有訂立婚約的習俗,訂立婚約仍是締結婚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行法律對婚姻關系中實際存在的這一現象卻一直予以回避的態度,使婚約立法尷尬地徘徊在法律大門之外。由于缺乏法律的規制,當事人之間一旦產生矛盾又難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化解,解除婚約引發了許多財產、人身傷害糾紛。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逐步深入,立法機關對這一現象應予以重視并加以解決。
關于婚約概念的定義,法學界大同小異。我國的很多學者都作過闡釋,婚約是指男女雙方以結婚為目的,對婚姻關系的事前約定,也稱婚姻的預約。婚約的成立俗稱訂婚或定婚。[1]
如何從法律的角度給傳統的婚約習慣定性,學術界從一開始就存在著較大爭議,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觀點,即非契約說和契約說。非契約說認為婚約是一個事實過程,并不具備契約的獨立性;契約說則認為婚約是以將來結婚為目的的一種契約行為,具有法律行為的性質—親屬法上的排他力,雙方當事人沒有正當理由而不履行婚約的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該種責任英美法等國學者多認為屬于契約責任。按照婚約的約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婚約時應當償付另一方違約金;如果違反婚約,其行為應適用于民法中的一般權責任。該觀點以我國著名學者王澤鑒為代表,認為“民法親屬編所規定之訂婚、結婚、離婚及夫妻財產制之訂立,亦屬民法之契約”[2]。
筆者以為,從法律體系的統一性角度來看,應當把婚約歸為契約的一種。首先,婚約符合契約的定義標準和價值訴求。契約是人們追求平等、自由價值理念在法律上的一種折射。現代婚約追求的價值本身就是平等和自由,當事人雙方在制定婚約的時候都是以自由和平等為前提。其次,婚約具有契約的性質。婚約是雙方當事人意思的集中表現,約定雙方自愿訂立婚約并接受婚約的約束。第三,婚約符合親屬法的相關規定。目前我國現行合同法第二條只是調整單純的財產關系,而婚姻、收養、監護等關系身份的協議則屬于親屬法的調整范疇。
我國學者在研究婚約的特征時,大致都將婚約分為古代婚約與近現代婚約兩個發展階段。
1.古代婚約
古代婚約,又名早期型婚約,主要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的婚約。這兩個時期的婚約主要特征如下:第一,訂立婚約是結婚娶妻的必經過程,“無婚約則無婚姻”。第二,婚約訂立主要取決于父母或長輩的意愿。第三,婚約一旦確立,就會產生法律效力,須有法定事由才可解除并免責。第四,古代的婚約形式更多的表現為父母之命,與聘禮緊密相連。
2.近現代婚約
又稱晚期型婚約,這種婚約形式主要盛行于近現代社會。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在婚姻的立法中得到了相應體現。因此,婚約也被納入了契約的范疇,并且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對婚約進行保護。
首先,訂立婚約不再是結婚的必經程序,婚約有了相對獨立性。締結婚姻前的階段是否訂立婚約已經不再重要,是否訂立婚約由當事人雙方自由選擇。
其二,訂立婚約須獲得男女雙方當事人的同意。婚約的確定無需獲得父母、親屬和其他監護人的同意,婚約的主體由父母轉向當事人雙方。法律也確認了父母或其他親屬不具有代為訂約的權力。
其三,婚約不產生人身約束力,當事人無強制履行的責任。婚約確定后,如果一方反悔,另一方不得以婚約為由強制其結婚,按雙方或單方的意愿可以解除婚約。
查閱關于婚約方面的文獻資料并選取40份調查問卷作為參考研究的對象,其中男性和女性被調查者各為20名。被調查者年齡的訂婚時間分為3個跨度:2001-2011年、1991-2000年、1990年之前。
1.訂婚情況普遍
“結婚前是否訂立婚約”這一調查項目在40份調查問卷結果中,都得到肯定的答案。由此看來,自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訂婚依然是男女當事人雙方締結婚姻前必走的一道程序。
2.訂婚年齡
調查結果統計顯示,訂婚年齡存在著城鄉和男女之間的差別。城市人口的訂婚年齡主要集中在22歲到28歲,而農村人口的訂婚年齡則較小,一般是在19歲到23歲之間。由于受到婚姻法對于男女結婚年齡的限制,不同性別的訂婚年齡也不一樣,當事人男方的訂婚年齡一般在20歲到28歲,女方則在18歲到24歲之間。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影響訂婚年齡的因素包括地域、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程度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訂婚的年齡在不斷的增大。
3.訂婚是否有媒人
針對“是否有媒人”這一調查項目,40份問卷中有37份選擇為是。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及之前,媒人在整個婚約過程中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80年代后,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放,大多數夫妻是自由戀愛,媒人不再對整個訂婚過程產生實質影響。
4.訂婚彩禮
為了維護婚約的穩定性,人們在婚約中加入了具有財產內容性質的禮品或者金錢,即定婚彩禮。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大訂喝大酒”后,男方一般都會托媒人給付女方訂婚彩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禮的數額也水漲船高,農村一般10000元-30000元,城市30000元-50000元,再加上“三金”(金項鏈、金耳環、金戒指)等物品。
5.退婚后的糾紛
在調查結果中,訂婚對老一輩的當事人具有較強的約束力。一般情況下,訂婚后都能夠順利的締結婚姻。九十年代后,由于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婚約解除的現象與之前相比就明顯增多。按照傳統的習俗,訂婚和彩禮是緊密相連的,通常由先提出解約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婚約解除后,訂婚彩禮是否退還引發了大量的糾紛。解決糾紛的途徑有以下幾種:一種途徑是雙方自行協商解決。另一種途徑是請人(多為媒人)幫助調解,或者請村委會、居委會等基層組織協調解決。最后一種途徑就是訴諸法院解決,這一模式主要是近幾年開始出現。在通過前三種途徑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雙方家庭常常會選擇暴力方式解決,由此引發的事件比較常見。
1.案件主體身份混亂
上訴至法院的案件中,原告、被告身份不一。有以男方本人為原告的,也有以男方父母雙方或其中一人為原告的,還有以男方本人及父母為共同原告的。被告的身份同樣如此。
2.涉案標的額大
調查顯示,訂婚時雙方父母也會互相贈送禮金和物品,雙方的親朋也會互相贈與雙方當事人一定數額的錢物,男方給付女方的禮金數額從一萬元至十幾萬元不等,贈予物品涉及到汽車、房產、高檔家電、手機等貴重實物,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3.案件事實難以查清
男女雙方在談婚論嫁、給付彩禮時,不論是男方給付禮金還是女方還禮,一般只有雙方父母或媒人在場,而沒有字據等書面證據。對于所給付的禮金數額或者物品的數量、品質等的認定僅依靠媒人證言,而媒人有時又為其中一方親戚,證人證言采信度不高,很難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導致標的認定困難,案件事實不清。
4.雙方“助陣”人數較多,糾紛難調解
在農村地區,此類案件不僅僅是原、被告雙方的糾紛,有時成為雙方家庭乃至兩個宗族的矛盾,案件調解或者開庭時旁聽席常常座無虛席。具體情況更是錯綜復雜,涉及到法律適用、地方習俗、人情世故以及倫理道德等問題,處理不當容易引發群體性、突發性事件,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我國現行《婚姻法》對婚約問題并沒做明確規定。隨著社會發展,訂立婚約的現象不但沒消失,反而呈現上升的趨勢。在現代崇尚婚姻自由的時代背景下,婚約的約束效力在逐漸減弱,而關于婚約解除和解除后禮金退還引起的財產、人身和精神傷害的糾紛卻越來越多。民間解決糾紛的途徑一般是依據民間習俗或相關法律的規定協商處理,但是這些途徑往往不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制定婚約法律完善婚姻家庭法勢在必行。
早期的婚姻由于制度缺失造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包辦婚姻”等現象的出現,但是也不能否認當時的婚約在限制男女雙方的行為所體現出來的作用。現代意義上的婚約更多的強調男女雙方當事人的意愿和權力。新中國成立初,當時的婚姻法將婚約從法律制定的狀態調整為由民間習慣制約的狀態,這有利于男女雙方自由戀愛。但是,由于民間習俗和道德觀念不具有強制效力,當其中一方不顧道德約束而毀壞婚約時,其受到的僅僅是道德上的譴責,另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并不能得到保障。所以,利用民間習俗或道德觀念來解決婚約糾紛顯得無能為力。由于婚約普遍存在以及婚約糾紛的逐年增長,人們對于婚約立法的需要也顯得越來越迫切。
首先,制定婚約法有利于約束訂立婚約后男女雙方的行為,減少由于一方不忠或隨意毀約對另一方造成的身體或精神傷害現象的出現。婚約具有契約的性質,婚約的本質也就是契約,表現為訂立婚約后男女雙方之間存在一種雙向的約定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婚約也就有了法律制定的基礎。在制定婚約法時,需考慮到婚約不能強制執行這一因素,應當解決的首要問題是通過法律來調整訂立婚約雙方的義務和權利關系。婚約的契約屬性有利于通過法律來解決婚約糾紛。
其次,制定婚約法是現實的需求。相關專家和學者對于婚約立法已經做了較多的討論和研究。在現實中,遇到婚約糾紛時,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訴求于法律,審判機關若簡單地以“婚約不受法律保護,婚約關系未見諸法律規定”而駁回當事人的訴求,造成的后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所以,制定婚約法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1.婚約立法符合《婚姻法》婚姻自由的原則
現代意義上的婚約更強調當事人自愿和平等的關系。首先,訂立婚約的主體是適婚男女,雙方可自主表達其意愿和決定其行為。其次,雙方是在完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訂立婚約的,而且婚約的效力也必須是在男女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才產生作用。婚約成立后,一旦感情發生變化,當事人可以共同商量解除婚約,也可以單方面的解除婚約。所以,從本質而言婚約法的制定不違背《婚姻法》婚姻自由的原則。
2.婚約立法具有良好的社會基礎
法律的制定必須考慮當下的社會現狀,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人口數量、收入狀況等相適應。在我國,婚約作為傳統習俗的一部分,已經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至今日,一些民風淳樸、法制觀念相對薄弱的農村以及少數民族地區,聘娶制的婚姻習俗在他們看來可能要重要于婚姻法的相關規定,結婚之前訂立婚約仍然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階段。相對于地域而言,婚約更具普遍性。世界范圍內有很多國家針對婚約制定了相關法律,諸如美國、英國和法國等。我國的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都有相關的婚約法律,其中的一些做法和經驗能夠為內地的婚約立法提供借鑒。此外,我國的各級審判機關都曾受理過婚約方面的糾紛案件,很多法院積累了有效處理婚約糾紛的經驗,對我國婚約法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曹詩權.婚姻家庭繼承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2] 王澤鑒.民法債權總編[M].北京:三民書局,199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