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丹
(乳山市委黨校政治教研室,山東 乳山 264500)
社會公平,簡單地理解就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平衡關系,以及為了實現這種平衡關系所形成的價值理念。社會公平是社會發展目標與手段的統一,與社會的穩定緊密相連,關系到政權存在的長久性,是任何社會應該而且也必須遵循的基本價值標準。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追求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公平也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若公平問題得不到合理解決,極易激化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動搖黨的執政根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經濟建設得到快速發展,政治文明不斷向前推進,同時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日益健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流動性的加強,公平逐漸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人們對公平的關注點也發生了變化,逐步摒棄平均主義,更加認同機會平等,期待在有序的規則下公平競爭。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目前正處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的急劇轉型期,換個角度看,這一時期也正是“矛盾凸顯期”。正如鄧小平所說:“過去我們講發展,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1]各種表層和深層、顯性和隱性的問題正在以不同的方式不斷表現出來,公眾對社會公平的敏感度也逐漸增強,社會不公平問題已成為現代化建設中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具體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全面推進,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說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從近幾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而且有繼續上升的趨勢,這表明我國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問題嚴重,貧富差距過大。應該講,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先天潛力和能力差別很大,出現某種程度貧富差距擴大的情況,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我們更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目前我國貧富差距擴大的幅度太大,速度也過快,已經超出了正常限度,這種急劇的變化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社會再分配是從社會發展的整體格局著眼,對利益關系進行重新調整,以縮小貧富差距,盡可能實現社會公平。其中,國家在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狀況是衡量社會再分配力度的重要指標。民眾的公共需求按照重要性分為基本的民生需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及初級的市政建設等)和相對高級的民生需求(文化、娛樂、體育、中高檔的市政建設等)。其中,基本的民生需求是最基礎性的生活保障,理應放在公共投入的首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在基本民生需求方面的公共投入明顯不足,社會再分配的力度相對較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速度、總量、居民收入水平、社會開放程度、科技支出比例等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近年來,城鄉之間發展差距也越來越突出,盡管國家已經著力改變,但農村社會保險、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的覆蓋不夠全面,科教文衛等方面財政傾斜的力度仍然有限。另外,不同行業之間在工資水平和工資增長幅度方面的差距也不小,尤其是在郵電通信、金融保險、房地產開發、電力煤氣等行業,其職工的工資水平和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其他行業職工。
1.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人們忽視規則。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追求合法利益是人之常情,但由于人性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傾向,這就容易導致某些人輕視規則。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受“金錢萬能”的錯誤價值觀誘導,在一些體制還不太健全的領域,一些人就設法鉆空子,漠視甚至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
2.既得利益者的保守性。這主要是指利益一旦被某個或某些群體所占有,要想再從他們手里拿出來或讓他們自動放棄就難上加難。某些人內心私欲的膨脹,促使他們對利益進行無限追逐,在思想上有漠視或抵制國家政策的傾向,在行為上則表現為偷稅漏稅、不正當競爭等。
3.獲利多寡往往與成就感緊密相連。獲利多者,往往在心里和行為上表現為優人一等,排斥其他階層尤其是弱勢群體。獲利少者,雖渴望改變現狀,但由于資源不足,自身能力又有限,在很多問題上無能為力,久而久之,這其中的一部分人就喪失了改變自身處境的勇氣。這兩種非正常心態影響下的行為會加劇社會的不公平。
1.長期施行重工抑農政策。在計劃經濟時代,為了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制定了優先發展工業的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在這一戰略中,國家通過征收農業稅和實行工農業產品“剪刀差”來參與農民的收入分配,客觀上造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長期落后。改革開放后,我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稅費改革,農民從制度創新中得到不少實惠,但總體來講,在農業和農村基礎建設方面,往往是國家出政策、地方出資金,結果致使農民的負擔還是比較重。
2.城鄉分治的二元體制。城鄉分治最初是為了促進工業化發展,防止農村人口大規模涌向城市,通過法律、行政等強制性措施將社會人口分為農村和城市兩種,并使他們的職業、生活固定化、模式化。以戶籍制度為基礎,國家又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城市發展的產業政策、福利制度等,而農村則基本靠自給自足,國家資金投入很少。這種制度長期延續,分割了城市和農村、工業和農業,導致了城市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狀態。
3.行業壟斷。行業壟斷是我國市場化改革不徹底的表現。在我國,多年來一直對關乎國計民生的諸如郵電通信業、金融保險業、電力煤氣業、房地產業等行業給予稅收、信貸等多項優惠,實際上這些行業并不比其他行業對社會貢獻大,但由于在經濟發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因而生產和經營都受到國家保護,逐漸形成壟斷地位,獲得超額利潤,這種利潤有部分被轉化為本行業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這在無形之中拉大了社會成員的貧富差距。
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東部沿海地區由于水陸交通便利,外國對華資本輸出比較集中,金融機構、郵電交通設施初具規模,而中西部投入則相對較少。這樣,我國逐漸形成東部地區工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備、制造業比較發達,而西部地區基礎薄弱、制造業落后的歷史格局,這為后期東西部發展差距埋下了伏筆。
從自然環境來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地區多高原、荒漠,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沙塵暴頻發,全年降雨較少,生態系統脆弱;中部地區處于過渡地帶,地勢起伏也很大,多鹽漬化,氣候干旱,生物多樣性差且極不穩定。而東部地區地勢平坦,多為平原、丘陵,土地肥沃,季風氣候明顯,水熱充足,再加上地理區位和交通便利的優勢,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先決條件。
毛澤東曾說,“社會主義經濟法則是發展生產,保障需要,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領導作用的經濟法則”[3]。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社會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和生產發展水平的極大提高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人民富裕了,才能彰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政府才能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正確處理各種矛盾糾紛,營造和諧相處的良好社會環境。“單純靠搞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來實現社會公平是不切實際的。即使能夠實現,也只能回到計劃經濟時代那種低水平的平均主義。”因而,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解放發展生產力,為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就業是民生之本。充分就業是縮小收入差距、增強社會活力、增加社會財富、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前提,而嚴重的失業則會造成社會分化、政府權威下降,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近年來,盡管黨和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促進就業,就業的狀況也確實得到明顯改善,但我們也應看到,在當前及今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就業形勢依舊很嚴峻。主要表現為勞動力供過于求,尤其是伴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新形成的勞動力待就業和下崗人員再就業的問題相互交織,加之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快速轉移,進一步加重了城鎮就業壓力。今后,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仍要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以市場為導向,政府繼續制定各項針對就業和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各項就業指導,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小額貸款、社會保險、就業援助等手段鼓勵各類未就業人員創業和再就業,努力創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就業環境,促進公民的平等就業。
構建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體系,逐步解決地區之間和公民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問題,是當前維護和實現我國社會公平過程中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突出問題。雖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有其客觀必然性,但如果放任這種差距繼續擴大而不加以合理解決,勢必最終會降低經濟發展速度,擾亂社會正常秩序。因此,提高政府分配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體系顯得尤為必要。現階段,我們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時不斷規范分配秩序,調整分配結構,將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逐步形成以中等收入者為主的“兩頭小,中間大”的穩定的橄欖型社會分配格局。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先富起來、適當拉開收入差距的同時,國家要通過稅制改革,增加財政支付轉移力度,合理解決貧困地區和群眾的困難,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此外,堅決打擊商業賄賂、錢權交易、欺行霸市等非法行為,規范壟斷行業收入,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在社會上逐漸形成不同群體、階層之間的和諧互動,增強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增加社會公共財政的支出力度。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基石,它能否充分發揮作用,取決于社會保障的支出狀況。政府應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預算等措施進一步深化公共財政制度改革,不斷提高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的穩定性,充分化解社會風險。
2.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逐步建立起覆蓋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勞動者的失業、醫療、養老等后顧之憂,盡量讓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機會參與競爭,在競爭中獲得相應的安全保障,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3.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建立健全以維持最低生存為目標面向所有貧困人口的社會救濟體系、大病住院保障機制以及養老保險制度等,充分保障處于社會邊緣人群的基本生存需要,確保每個人的基本生活水平,逐漸消除社會貧困,實現社會公平。
4.重視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曾長期將農民排除在外,這實際是不公平的。我們應高度重視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促進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體化為基礎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確立,繼續推進以互助合作為原則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切實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
[1]冷 溶,汪作玲.鄧小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6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2.
[3]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