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超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給我們展現了西方哲學中兩類不同性質哲學的不同使命,這兩類哲學即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不論是古代哲學還是近代哲學,都屬于理論哲學范疇;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跳出了這個范圍,進入了實踐哲學的領域。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從理論哲學到實踐哲學的革命性的變革,在哲學上可以稱得上是繼康德哲學以后的又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概念是對以往哲學中實踐思想批判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作為一種實踐哲學,實踐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實踐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一以貫之的思想。本文結合馬克思的文本和西方哲學的傳統,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概念不同維度和層面的含義,這對于從發展根源和理論全局的角度理解馬克思主義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
在以思辨特色著稱的西方哲學傳統里,或多或少也出現了一些關于實踐的思想,這些都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揚棄的對象。因此,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概念的理解有必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西方哲學中的相關思想進行剖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亞里士多德、康德哲學中的實踐思想。
亞里士多德以前,西方哲學中就有實踐概念存在,但那時的實踐概念“指的是一切生命的行為方式,并不特指人的行為方式”。[2]只有到了亞里士多德那里,實踐才得以成為專屬于人的活動,是“在人的非理性因素支配下追求正義、善、美好等美德的政治和倫理等方面的活動”。[3]實踐的概念在亞里士多德哲學中更多地與其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結合論述,更多地關注的是如何行善、如何獲得幸福的實踐智慧。
亞氏將知識分為三類:關于實踐的知識、關于制作的知識和關于理論的知識。“如謂一切思想必為實用、制造與理論三者之一”[4],在這里,實踐活動被提到了與制作和理論活動同等的地位。在對知識分類完了以后,亞里士多德對人類的活動也進行了分類:“主要的生活有三種選擇,第一種就是我們方才所說的享樂生活,除此而外,另一種是政治生活,第三種是思辨的、靜觀的生活”[5]。在政治生活中,人們追求的則是善,為了實現人類最高的德行,從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其本身,這個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因此,這里的“實踐”更多地具有倫理學上的意義。
康德批判地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有關實踐哲學的思想,并將其逐步發展和豐富,開創了實踐哲學發展的一個新領域。康德哲學中對實踐概念并沒有單獨地、明確地提出和論述,但是在其三大批判中卻可以看出許多實踐哲學的思想。
在康德看來,自由即是純粹理性的意義所在。“純粹理性是實踐的,亦即能夠獨立地、不依賴與一切經驗性的東西而規定意志”。[6]康德的實踐哲學同亞里士多德的一樣,更多地關懷的是道德實踐。同時,康德明確了道德實踐的條件,即必須在純粹理性的支配下進行,或者說是在一種絕對自由的狀態下進行。唯有自由才是道德實踐的前提和基礎。
康德認為,人為自然界立法,這個“法”就是自由,存在于純粹理性中。因此,若從主體考慮,則人的存在方式則是實踐,是自由支配下的道德實踐。“這種‘實踐’能力表現為人的自由意志能夠自由自覺地自己為自己立法”。[7]因此,實踐在這里又具有了人的生存方式的意義。
通過以上論述,不難看出,實踐概念在康德那里具有了倫理道德、認識論和存在論的多重意義,而這些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的——使人真正成為他自己,實現人本身的自由,消除人的二律背反,消除人的異化。這些也都為以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繼承并得以發展。
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那里,實踐哲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實踐哲學更多地具有了屬人的色彩,真正成為人的實踐哲學。“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只是一般地繼承了實踐哲學的人本主義傳統,而且要求在無神論的意義上貫徹實踐哲學的徹底的人本主義”[8],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開啟了西方實踐哲學傳統發展的又一個新的“范式”,與此同時,實踐概念也在這個進程中得到了豐富和拓展,出現了許多新的涵義。
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是在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其以前的實踐哲學的相關概念而形成的。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偏重于倫理學和政治學,康德的實踐概念具有先驗論的色彩,而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那里,實踐概念則更多地具有了感性的、現實的色彩。
一方面,馬克思認為實踐是現實的、感性的、物質的活動。它更多地傾向于以現實生活世界為前提和依據是人的社會性和歷史性的活動,是在唯物主義指導下的實踐概念。對馬克思來說,如果人類失去了實踐這一基本的物質性的感性活動,那么包括理論活動在內的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將無從談起,都將不復存在。
另一方面,實踐具有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開篇便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9],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馬克思實踐概念的特征,在肯定其是直觀現實的感性活動的同時,又明確提出,實踐首先是“人”的感性活動,必須考慮“主觀方面”,即必須考慮人的因素。
綜合上述兩個方面,實踐是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化,實踐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反映人的類本質并實現人自身。
從認識論意義上總體來說,實踐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在認識中的基礎地位和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為認識提供物質條件,實踐是認識的事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人類要從此岸世界通達彼岸世界必然包括思維的發展,思維的發展是從未知的彼岸世界轉化到已知的此岸世界,從而認識真理。而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在這里明確強調了實踐作為認識的動力和標準的意味。
前面已經論述,實踐是人類的本質。由于實踐不是抽象的人的活動,而是具體的、感性的人的活動,所以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0],因此,人是具有“類”本質的,而不是單個的。由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自然就推出了“實踐是人類的本質”這一論題。據此我們可以得知,實踐對于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前提性作用,在此,實踐又具有了生存論的意義。從現實性上說,人是一種包含理性在內的感性活動的存在,即實踐的存在。實踐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人在實踐活動中把自己從動物界區分出來,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本質特性。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改造自然的感性的、工具性的和對象性的生產勞動是最根本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在資本主義社會被異化了,被異化成了與勞動者相背離的活動,人不能成為人,人被異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追求的就是人的個性解放,實現人的絕對自由,由此岸世界通達彼岸世界,使人消除異化,使人真正成為其自己。“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范圍內生成的”[11]。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所需從事的就是在有大量可支配時間的情況下可以做的藝術實踐活動,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概念屬于生產——藝術范式,這個范式開創了實踐哲學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馬克思實踐哲學在人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逐步產生了兩種主要的實踐形式:生產實踐和藝術,兩者具有不同的等級地位。生產實踐是最根本的實踐活動,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和其他實踐哲學的最根本不同之處,而實現充分自由的藝術實踐則是人類實踐的追求和夢想,也是實踐的最高形式所在。
1.生產實踐具有基礎地位。生產實踐,亦即叫做勞動實踐,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用勞動實踐的概念闡釋了私有財產的產生和消亡,并且借此闡釋了人的異化和通過勞動實踐怎么實現了異化的揚棄,進而使人擺脫異化,回歸到自己的本質,使人真正成為人,成為其自己。
實踐不是被異化的,應是對人本質的復歸,是人對自己的真正占有。但馬克思比黑格爾更進了一步,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為自己的理論根據,而馬克思則認識到了感性活動,尤其是生產實踐活動對人存在的重要性,將絕對精神從神秘主義中拉了回來,變為了可感知的、具體的生產實踐活動。
2.實踐對于社會歷史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將實踐概念應用于了社會歷史領域,從而形成了以實踐,特別是生產勞動實踐為根本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的發展不是精神作用的結果,而是生產實踐作用的結果,從而使其實踐哲學在更廣的層面上得到了較好地發展。
3.藝術生產實踐。在馬克思的理論中,人類社會生活從本質上看其實是一種實踐行為,文學、藝術等社會意識的形式不僅深深地植根于社會的物質生活實踐之中,而且它們的生產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活動。
西方哲學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具自己特色的實踐哲學傳統,出現了早期古希臘實踐哲學、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康德實踐哲學和費爾巴哈實踐哲學等諸多發展階段與流派,實踐哲學也伴隨著哲學史的延伸而不斷得到發展和豐富,實踐的概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階段,實踐概念不再只是倫理學意義上的道德踐履,也不再是純粹理性支配下的道德實踐,更不是只僅限于自然哲學領域的蹩腳的實踐哲學,在對以前實踐哲學進行了積極揚棄后,更多地具有了感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社會活動的意蘊。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是西方實踐哲學發展的一個精髓所在,是一個新的發展空間。馬克思正是在繼承和批判前人相關思想的前提下,通過發揮自身的理論素養創立了獨具自己特色的實踐哲學,實踐的概念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和發展,可以說,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產生和發展是實踐哲學的一次革命。
[1][9][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16,18.
[2]鄭 臣.從倫理學到政治學——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探源[J].蘭州學刊,2007,(6):17.
[3][7]曹小榮.對亞里士多德和康德哲學中的“實踐”概念的詮釋和比較 [J].浙江社會科學,2006,(3),133,136.
[4]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34.
[5]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7.
[6][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5.
[8]鄒詩鵬.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生存論基礎[J].學術月刊,2003,(3):29.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