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燕
(中共南通市委黨校,江蘇 南通 226007)
生態宜居是科學發展的題中之意,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元素。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城市建設中最直觀的反映和要求。
生態宜居城市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態宜居城市是指人文、自然環境協調,經濟、社會、文化、設施等各方面達到較高水平,適宜人類工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狹義的生態宜居城市則突出關注城市的生態環境和居住功能,是指氣候、生態、人文環境等方面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根據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發布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生態宜居城市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文明、經濟富裕、環境優美、資源承載、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個方面。
根據生態宜居城市的內涵,生態宜居城市的本質是生態城市,核心是宜居城市,基礎是現代城市,標識是特色城市。現代、宜居、生態、特色四者緊密聯系,共同構成生態宜居城市的基本內涵和整體架構。它應具有以下基本要素,經濟社會繁榮,人民富裕安康;生態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安定文明,生活舒適便捷;文化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它們共同糅合,構成生態宜居城市的大致圖景。
衡量生態宜居程度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城市居民的滿意度,它重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標準:一是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質量包括氣候宜居度、城市綠化面積、空氣質量、水資源狀況以及污染治理情況等因素,污染治理又包括固體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噪音治理和光污染治理等。二是城市管理與人文環境,城市管理與人文環境主要包括社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物業管理水平、人際關系、社會治安、交通狀況、文化衛生條件、居住密度以及社會風氣與文明等。三是就業與收入情況。這三個標準正是根據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目標逐條制定的。
2005年1月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時,首次在中央政府文件中出現了“宜居城市”的概念,隨之,“宜居城市”越來越受世人關注,許多城市將宜居城市建設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要立足自身特色、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共同的理念。總結了近年來城市建設實施經驗,面對當前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做到立足當前,著眼未來,解放思想,集思廣義為城市建設建言獻策,把更加科學超前,更加富有時代特色,更加體現地方特色的意見和建議提供給我們的決策機關,為推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盡一份力。
當前,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實踐證明,良好的生活環境是符合生態經濟發展本質的產業典型。
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合理高效的經濟體系、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景觀適宜的人居環境,強調和諧健康的社會文化與人文特色。因此,必須通過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化、基礎設施的完備打造宜居、宜業、宜商、宜學、宜游的現代化都市。
生態人居環境建設是人類自覺使用生態文明指導人類活動(包括生產建設和日常生活方式)的開始,例如對居住環境的重視、建筑物的環保節能、公共交通的設計規劃、生態社區或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等等。生態人居環境建設與發展的潛在動力將會加速生態宜居社會的進程。構建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具體體現,也是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基礎。
和諧人居生態環境的塑造,涉及社會、經濟、環境各個方面,必須與城市經濟、交通、水域、景觀、文化等要素有機融合、相互協調,重點在于人居空間布局優化、合理的開發時序、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人居環境功能的提升和文明高尚的生態社區建設等。生態人居體系建設以優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城鄉社區建設為重點,以生態優先和城鄉統籌發展為前提,圍繞城市和鄉村人居環境建設,探索城鄉一體化的新格局。
1.總體分開又有機融合。按照建設宜居城市的要求,合理劃分功能分區,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區、居住生活區、商業服務區、公共設施區和生態建設區,實現即總體分開又有機融合。同時要合理設置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各類功能區,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2.進一步優化城市景觀形象。按照“拓展新空間、營造新景觀、美化新環境、力顯新形象”的城市建設總體思路,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按照“精致、細膩、有序、協調”的要求,引進國際國內一流的設計團隊,參與城市各項規劃與設計,著重從城市綠地景觀、城市亮化工程、建筑外飾材料、環境小品、空調機位、廣告牌匾等方面提出新的建設管理思路,美化城市的景觀。
3.進一步優化人居環境。以創建國家生態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爭取獲得高層次人居環境獎為抓手,努力打造和彰顯和諧宜居城市形象。
完善的城市綜合服務是城市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礎,也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衡量一個城市宜居與否的重要指標。
1.形成合理的城市開發體系。主要是做好老城區的保護和建設,保持城市的歷史底蘊。老城區建設立足于完善功能、提升品質,新城區建設突出先進理念,努力營造舒適、便捷、有序的居住環境,全面提高居住質量。
2.搞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只有向完善化、高質量、高水平方向發展,才能與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才能保證城市各項活動的正常運行和功能的充分發揮。按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大水、電、氣、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解決垃圾、污水治理等城市要素的短板問題。進一步配套和完善供水設施、城鄉交通設施、電力設施和燃氣設施建設,通訊與信息設施、環保設施、文體衛生設施、城市減災體系等七項基礎設施建設盡可能地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適的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3.重視交通暢通建設。加快城市道路建設和改造工程,超前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以應對道路交通可能面臨的爆炸式發展。加快城市外圍的國道、省道以及城市區間道路建設,改善城區道路的路面狀況,健全城市公交網絡系統,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4.加快公益設施建設。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在城區各居民小區內添置適當的公益性設施,為居民提供必備的活動場所和休閑娛樂設施,以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要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根據城市化發展方向和房地產開發的區域布局,配套城市商貿、醫療、教育等服務設施。
產業結構的升級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以產業升級減少環境污染,以集約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緩解生態環境壓力。
1.著力搞好產業規劃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工業內部結構,整合城市有形資源,結合區域產業特點,引導特色產業相對集中,實現工業、農業、服務業整體推進。
2、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循環經濟降低廢棄物排放,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加速發展體現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產業,突破性發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逐步確立第三產業的主體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質量。
3.落實農業產業化工程,推動高效農業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步伐,突出規模化經營、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引領、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
4.利用城市特有的生態資源開展生態觀光。要引導旅游企業按照生態旅游建設的思路,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建設具有生態功能的休閑旅游項目及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創造以綠色休閑為主題的生態旅游品牌。
5.積極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大力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加快研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形成有利于低碳社會發展的環境。
環境質量是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基礎,加強環境污染的治理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環節。
1.建設清潔家園。推進實施“清水工程”、“藍天工程”、“寧靜工程”,持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繼續推進城市生活污水截流等工程,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秸稈禁燒為控制揚塵污染和餐飲業油煙污染,以大氣復合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和聯防聯控機制建設為保障,全面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水平;嚴格控制工業噪聲,對造成嚴重環境噪聲污染和噪聲排放超標的單位、設施、場所責令限期整治;加強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特別是醫療廢物的安全轉移和交換處置。
2.堅定不移推進“三重”治污。始終將重點區域流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源環境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強化推進。開展以鉛酸蓄電池生產為重點的重金屬污染整治;開展以印染、化工行業為重點的工業園區污染整治;開展以污水處理廠為重點的減排項目執法監管;開展以突出環境信訪為重點的熱點難點問題整治。
3.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不斷提升農村“四位一體”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工作機制,強化畜禽糞便污染防治,推廣“農戶蓄積、專業處理、公司收購、綜合利用”處置模式,不斷提高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進村莊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打造宜居城市,不能只重生產而輕生活,必須把安居樂業放到重要的地位上來考慮,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創造穩定和諧的環境。
1.搞好安居工程。進一步完善政府的調控,建立科學的住房調控體系,按照“多群體受益,多功能保障”的原則,建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等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著重解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健全完善保障性住房的供應機制,合理確定保障對象,加強價格管理,根據市場需求,合理確定供地規模,保持房價的基本穩定和合理變動。
2.規范市場,加強監管。特別要解決消費者和房地產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取締虛假宣傳、炒作房價、非法超建等行為,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場正常秩序。
3.努力解決就業問題。通過制定積極促進就業的產業政策,在以經濟手段與市場手段調控就業總量的基礎上重點解決結構問題。
4.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要在發展經濟的前提下,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探索參與社會保障的多種形式,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和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加快構建覆蓋城鄉貧困人口的城鄉統一的社會救助制度,將社會保險制度覆蓋到全體人員。
生態宜居城市要求城市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歷史文化豐富厚重,城市景觀優美,經濟與自然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因此,它不僅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重大的民心工程。
[1]王 東.增強城市實力,建設宜居城市[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3).
[2]黃肇義,楊東.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1,(1):25.
[3]何 永.理解“生態城市”與“宜居城市”[J].北京規劃與建設,2005,(2).
[4]袁 銳.試論宜居城市的判別標準[J].經濟科學,2005,(4).
[5]吳天松.生態旅游與生態城市建設[J].科技管理研究,2007,(1).
[6]薛 梅,董鎖成,李寧.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模式比較研究[J].城市問題,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