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的一份報告顯示:80后、90后大學生普遍對就業信心不足,對自身社會經濟地位的評價也在降低,約有七成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當地屬于“下層”和“中下層”。
七成大學生認為自己身處“下層”和“中下層”,折射的是種卑微心態。身份的提升和財富的積累創造,本來就是個動態的過程,急于將自己定位在社會的某個階層,是否意味著這是種急功近利心理下的自卑情緒。
至于碰壁,恐怕是每個創業階段的人,必須經歷的痛楚。不可否認,現實的社會確實存在板結和不公,但并不是大學生們認命,甚至將自己的身份固化在某個階層的理由。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其發展都是個動態的過程。社會要匹配人才,需要創造更多更廣的價值實現平臺;人才要匹配社會,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某種身份符號而心懷坐享其成的心態,難免四處碰壁,又怎能不滋生卑微心態?
自我認知準確,處于創業期的大學生們,才會更加樂觀自信。不在卑微中沉淪,而在卑微中奮發和改變,我們應該相信:年輕的一代,終究會靠改變的力量和謙卑的心態,融化個體命運和社會發展的堅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