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民工工資單!我要去搬磚……”近日,有網友在重慶某社區發帖曬出一張建筑工地的“民工工資單”,上面顯示,最高的月工資有14000元,最低的也有5000多元。
單從數字來看,一些農民工過萬的月薪足以“秒殺”諸多高學歷白領,無怪網友紛紛表示“羨慕嫉妒恨”。不過這多少帶著葉公好龍似的矯情——大多數人怕是寧愿拿著低工資而光鮮亮麗地坐在寫字樓里,也不愿高薪去體驗民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灰頭土臉。
事實上,正因為許多人不愿從事建筑工人的工作,而這一行業又亟需人手;在市場供需關系因素的決定下,供不應求的建筑工人自然工資高。這一工資既不來源于行業壟斷,也不存在價格欺詐,合理合法。再者,考慮到民工的工作強度,這一收入水平并未脫離價值軌道。與其說是民工工資高了,倒不如說是其以前的收入太低,農民工的勞動價值不過是得到理性還原罷了。
網絡上不絕于耳的嫉妒之聲,實際上建立在一個不太能說得出口的邏輯之上,即體力勞動者的收入怎么可以高于腦力勞動者?誠然,崇拜知識理應成為社會共識,但這并不構成歧視農民工等體力勞動者的理由,農民工的社會貢獻同樣值得肯定。
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即使農民工紙面上的工資真有那么高,每到年終歲末,還是少不了會看到民工討薪的新聞。因此更要看到農民工的現實處境尚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如工作環境惡劣、文化生活貧乏、權益缺乏保障。我們應以包容的心態接納農民工,為農民工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而不要因為民工賺了點錢,就感到“真心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