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春 郭建萍
(河南省信陽市環境保護局,河南 信陽 464000)
1.1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導致水污染的治理壓力逐漸提升。近年來,我國年經濟增長持續保持在9%,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導致經濟增長的速度也不斷提升,水污染量也在不斷增加。因此,近年來環境保護問題得到普遍的關注,并促使其投入逐漸加大,出現投入增長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不能成正比,盡管經過不斷的努力,仍然未能對水污染的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導致水污染的壓力逐漸提升。
1.2 水污染治理受到管理體制及技術因素的制約,且執法力度較低。現如今有許多企業人存在污水未達標排放,造成此類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經過近幾年來的改革,不斷的對此類問題進行改善,但依然未能徹底的解決,作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體制改革的影響主要受到技術方面及配套設施等因素的影響,最終形成執法力度不足,形成部分企業的廢水排放不達標。
1.3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對基礎材料及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提升,因此,加大對能源的開發,特別是水利電力方面仍有開發力度較大的現象,為了實現能源的需求量,大力對資源進行開發,導致開發過多對大江大河的生態造成破壞。
1.4 市場機制及運行機制的作用發揮的不夠充分。特別是在公共環境保護中,使市場機制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需要對水務市場進行改革,使其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對于污水及垃圾處理應采用產業化處理,雖然在此方面取得的發展較大,但其在整體上的主導作用還未得到有效的發揮。
根據現如今我國環境保護的需求及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對是污染的防治目標進行有效的確定。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應對重點地區的環境質量進行改善,對于污染廢水排放問題得到有效的制約。通過投入及管制的共同作用,促使重點行業的廢水排放強度得到明顯的控制,城市集中飲用水、農村飲用水源的質量及地表水質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地方水超采現象及污染趨勢也得到緩解。由于我國的水資源開發量較大,且對水資源的要求也逐漸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給水資源造成一定的壓力。其防治的關鍵在于對城市水污染防治的重點行業,比如化工、輕工業等。其次則是飲用水水源的控制,近年來我國加大對飲用水水源的地質狀況進行調查,經過調查制定出飲用水源地的保護及防治措施。最后是對三河三湖的防治,主要是指國家重點水源的治理,還包括:松花江、三峽水庫、黃河小浪底及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和渤海重點海域及河口,都應對海洋污染的整治力度得到加大。
3.1 促使水環境質量的制度得到落實,應每年都對環境質量進行質量報告,并對社會水環境的質量進行通報,包括水源地及地址水質的現狀。不僅能夠使公眾對水環境的知情權得到保障,而且便于公眾對水環境的監督。
3.2 水污染治理逐漸朝市場化推進。在前幾年對水污染進行治理時,特別是在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上,過多的對社會資本進入市場現象進行關注,主要將水污染治理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來進行看待,政府則成為壟斷性的管理市場,政府的管制及操作不僅從規劃、投資建設以及運行管理等方面落實,并對設計多元化投資渠道進入該領域進行排斥,從而形成了發展趨勢。
3.3 排污許可及總量控制制度得到落實。在現如今,排污許可制度正在實施,在“十一五”期間都應對污水的排放量進行制約,在排污許可以下對總量進行規定,通過區域環境量來對排放總量進行確定,通過對總量的控制及企業排污許可的方式來對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約束。
3.4 環評制度的應用。對環境評估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從而增加了區域規劃環評制度。不能將環評僅限于企業建設項目中,還應對項目自身進行評測,逐漸擴大至區域內,按照區域的總量來對生態環境及規劃進行環評,看其是否符合相關規劃。其次還應采用戰略性政策環評的方式,按照國家所指定的環境政策來對其進行評測。
3.5 對省界河流水質進行考察。使其責任制得到有效的落實,在對各省的水質進行考核時,水與下游交界的省份的水質狀況進行分析,嚴格按照輸出水質的標準進行考核,若超出標準則表明該水質已被污染,會對下游造成危害,應進行賠付并對污染企業及單位進行相關責任的追究,進一步提升各政府部門及行政區域間的水污染防治責任。
3.6 目標責任制的確立。構建綠色完善的GDP政績考核制度,采用GDP考核的方式來對領導干部進行考核,會導致過于對經濟效果的重視而忽略了環境的發展,采用綠色GDP政績考核制度能夠將該區域的環境造成的損失在GDP中直接扣除,剩余部分則被稱之為真正的GDP,監理綠色GDP考核體制能夠有效的使水污染防治責任得到落實。
3.7 采用循環經濟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循環經濟體制,能夠促使我國逐漸向節約型和諧社會邁進。
3.8 運用生態補償制度,通過試點,來對該方面的經驗進行探索。由于我國的低于相對遼闊。且東西方發展存在著較大差距,相比而言,西部地區的發展相對落后,但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較為良好。東部地區雖然經濟發展相對較快,但環境問題相對嚴峻,現如今東部地區所需的能源及水源大多來自西部地區,若要對西部地區進行保護時,就避免不了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使其發展得到制約。東部地區應適當的對西部地區的生態進行補償,從而實現東西部的發展目標得到共同實現,促使我國的發展均衡。
3.9 構建區域性機構。在對區域性環境進行管理時,可以通過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體制的建立來對環境過去所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制度的落實,使經濟方面的賠償制度及法律法規得到完善。若一個企業及單位的行為而對他人及公眾的健康及經濟造成損害時,應對其進行經濟的賠償,只有采用此方式才能使單位及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不斷的提升。
[1]陶菲.跨行政區水污染治理的合作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 2008
[2]王小芳,楊玲娟.從我國水資源的現狀論水污染治理的策略[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