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河南省林州市畜牧獸醫管理局,河南 林州 456550)
1.1 病毒的形態和結構。病毒為雙股RNA病毒。病毒粒子呈六角形,20面立體對稱,無囊膜,病毒粒子直徑為55~66nm。病毒無紅細胞凝集特性。
1.2 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有兩種血清型,即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Ⅰ型對雞有致病力,Ⅱ型對雞和火雞均無致病性。該病毒容易發生變異。近年來,由于超強毒株和變異毒株的出現,使該病呈現了新的流行特點:免疫雞群常常免疫失敗,甚至出現100%發病率、50%~100%病死率的現象。
1.3 病毒的理化特性。IBDV耐陽光及紫外線照射、耐干燥,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極強,能夠在雞舍中存活122d以上,并保持感染力;IBDV耐熱。56℃3h病毒效價不受影響,60℃90min病毒不被滅活,70℃30min可滅活病毒;IBDV耐凍融。反復凍融5次,毒價不下降;IBDV在pH2的強酸中1h不能滅活,在pH12的強堿中1h可殺死病毒;IBDV對來蘇兒、新潔爾滅、70%的酒精、石碳酸等有抵抗力,但對甲醛、氫氧化鈉、含碘消毒劑和含氯消毒劑等敏感。
2.1 易感動物。IBDV主要感染雞、火雞、鴨、鵝等。自然病例僅見于雞,主要發生于2~5周齡的雞,3~6周齡的雞最易感,成年雞一般呈隱性經過。近年來.該病發病日齡范圍已大為擴展,小至10日齡左右,大至臨開產的雞群均有發病。
2.2 傳染源。病雞是主要傳染源,其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
2.3 傳播途徑。本病毒不僅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傳染,還可以通過被IBDV污染了的種蛋傳播。被IBDV污染了的飼料、飲水、墊料、塵埃、用具、車輛、人員和衣物等可傳播本病。老鼠、甲蟲是本病的傳播媒介。
2.4 流行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生,5~8月份是發病高峰季節。本病潛伏期2~3d,易感雞群感染后往往突然發病,迅速傳播,波及全群。通常在感染后第3d開始死亡,5~7d達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呈“一過性”),表現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復的曲線(尖峰式死亡曲線)。病死率差異很大,有的僅為5%左右,一般為15%~20%,有的可達60%以上。超強毒株或混合感染可加重病情,使死亡率增加。
3.1 特征性臨診癥狀。感染后2~3d出現癥狀,發病初期受感染雞常自啄泄殖腔。病雞羽毛蓬松,采食減少,畏寒,常打堆在一起,精神萎頓,隨即出現腹瀉.排出白色水樣稀糞。后期體溫下降,脫水嚴重,極度虛弱,最后死亡。一般病程為7~8d,呈“一過性”,死亡曲線呈尖峰式。
3.2 亞臨診癥狀。本病在初次發生的雞場,多呈顯性感染,癥狀典型,一旦爆發流行后,多轉入亞臨診癥狀;由IBDV的亞型毒株或變異株感染的雞,常表現為亞臨診癥狀。該癥狀炎癥反應弱,法氏囊萎縮,死亡率較低,常不易被人們發現,但由于其產生的免疫抑制嚴重,因此危害性更大。
外觀病變:脫水嚴重(眼球凹陷,腳爪和皮膚干枯);腿肌和胸肌病變:條狀或斑狀出血點;腺胃與肌胃交界處病變:黏膜見有條狀出血帶;腎臟病變:花斑腎(腫大、蒼白,腎小管和輸尿管中有尿酸鹽沉積);脾臟病變:腫大。(是變異株常見的病變);法氏囊病變:法氏囊是本病毒的主要靶器官,感染后的2~3天,在法氏囊表面有有淡黃色膠凍樣滲出物,顏色由白色變成乳白色、乳黃色、或暗紫色,至第4天,腫脹至最大,可達正常的2~3倍,法氏囊出血,呈紫葡萄樣,第5天開始恢復,以后逐漸萎縮,到第8天,約為正常的1/3。
5.1 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尖峰式死亡曲線等)、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可進行病毒分離鑒定、血清學試驗和易感雞接種。
5.2 鑒別診斷:①腎型傳支;②雞傳染性貧血病、VK缺乏癥、磺胺類藥物中毒;③馬立克氏病、淋巴性白血病;④新城疫。
6.1 對雞舍和養雞環境進行嚴格的消毒。防止老鼠和甲蟲接觸雞群。
6.2 改善飼養管理:降低病雞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至15%為宜。冬、春季適當提高育雛室的溫度(1~2℃),夏季應降溫并減少飼養密度。飲水中加入黃芪多糖、電解多維。
6.3 發病早期肌肉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1~2次(注射2次的,間隔2~3d),抗體內加入青霉素、鏈霉素。
6.4 病愈后接種一次傳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間隔7天后,接種新城疫弱毒疫苗。
7.1 嚴格的衛生消毒措施。首先,選用有效消毒藥物對環境特別是育雛室、用具、籠具進行噴灑,經4~6h后,進行徹底清掃和沖洗,然后,再進行2~3次消毒,以防止雛雞早期感染IBDV。
7.2 提高種雞的母源抗體水平。種雞可在18~20周齡和40~42周齡進行2次IBD油佐劑滅活苗接種,使雛雞可獲得較整齊和較高的母源抗體,在2~3周齡內能夠得到較好的保護,能防止早期感染和免疫抑制。
7.3 雛雞的免疫接種。雛雞的母源抗體只能維持一定的時間。首次接種應于母源抗體降至較低水平時進行,母源抗體高會影響疫苗免疫效果,過遲接種疫苗會使IBDV感染母源抗體低或無的雛雞,而失去免疫接種的意義。
(1)應用瓊脂擴散試驗測定雛雞母源抗體消長情況可確定首免日齡,當1日齡雛雞測定,陽性率不到80%的雞群在10~16日齡間首免。陽性率在80%~100%的雞群,在7~10日齡再檢測一次抗體,陽性率在50%時,可確定14~18日齡首免。
(2)無條件進行抗體監測的雞場,可參考下列程序免疫:有母源抗體的雛雞,多在14日齡左右用中等毒力苗首免,28日齡二免;無母源抗體的雛雞,于10~14日齡用弱毒力苗首免,1~2周后用中等毒力苗二免。活疫苗采用滴眼效果最好,滴鼻亦佳,大群雞可采用飲水免疫。
[1]李生濤主編《禽病防治》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蔡寶祥主編《家畜傳染病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