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方偉
(高陵縣農機安全監理站,陜西 西安 710200)
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指在玉米生產的全部環節中,耕整地、播種、施肥、植保、中耕、收獲、脫粒都使用機械作業。從高陵縣特點來看主要包括:機械耕整地、機械精量播種、機械中耕、機械植保、機械收獲和機械脫粒等環節,重點以耕、播、收作業為主。綜合計算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程度,一般單項作業平均水平達到85%—90%以上稱為實現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
高陵縣玉米生產機械化試驗示范面積14.7萬畝,機械化率70%,示范內容主要是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免耕技術、秸稈還田技術、機械化收獲技術等關鍵環節的機具適性試驗,以技術推廣為主要目標,選好作業機型在示范區分別開展秸稈還田、聯合整地、機械收獲等多種形式的機械作業,引進了西安雙永生產的2BFY—3型玉米免耕播種機、石家莊“布谷”牌秸稈還田機﹑山東福田—3型小麥玉米兩用收割機、山東玉豐—2背負式玉米收割機、河北冀新—2型玉米收割機和高效除草藥劑噴灑機等機型開展試驗推廣。截止目前,高陵縣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627臺、玉米免耕播種機1340臺、旋耕機1317臺、機引犁1095、化肥深施機108臺、排灌動力機械3680臺、機動噴霧(粉)機1674臺、玉米聯合收獲機258臺(其中自走式226臺、背負式32臺)。經過調查論證,山東福田—3型小麥玉米兩用收割機、山東玉豐—2背負式玉米收割機、河北冀新—2型玉米收割機在高陵縣實際應用中,各項技術性能都表現良好,適宜引進推廣,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種植、免耕播種、直播可節約勞動力,每畝節約成本50元;每畝藥劑除草可節約人工費20元;收獲階段機械收獲每畝可節約45元。由此可見,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節本增效作用最為突出。
根據示范測產統計顯示,平均產量由原來的每畝480公斤增產至556公斤,每畝增產76公斤。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農民群眾購置玉米生產機械化機具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推動了高陵縣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發展進程。同時,通過在高陵縣張卜鎮杏王村、藥惠管委會麥張村、通遠鎮官路村等召開現場會,把農機和農藝結合起來,把玉米機械化收獲和秸稈還田與小麥機播技術有機整合,讓群眾不僅看到了新機械,而且學會了新的耕作方式,一改傳統的種植習慣和模式,將秸稈還田作為首選方式。同時也證明了秸稈還田技術增強了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減輕了大氣污染,提高了糧食單產的品質,使農業生態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2012年高陵縣玉米秸稈還田面積達20萬畝,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農機農藝結合不緊密,機械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玉米播種采用方法多種多樣,播種的株行距差異很大,不利于秋季機械收獲;種子選擇差異大,機械操作比較困難。選用種子品種不一,籽粒大小不等,質量差異大,在機械化播種時操作手要隨時調整播種量以及株行距的尺寸,從而拖延了收獲時間;機手操作技能差,直接影響了作業質量。有的機手只注重作業數量,不注意作業質量,在田間作業時高速行駛,致使部分種子飄在土層表面,形成斷壟、缺苗現象,既造成減產又不利于機械化收獲。
組織召開現場觀摩會,印發宣傳資料、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優越性,激發農民購置機具的熱情,使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收獲力爭達到98%以上。以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為重點,充分發揮典型帶動作用,利用召開現場會形式,現場演示推廣玉米直播機、玉米收獲機械。
通過舉辦培訓班,使機手能夠熟練掌握機械的操作要領;在“三夏”、“三秋”前夕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對機具提供維修和技術服務,確保機車安全有序作業。積極培育玉米機收市場,增加機手經濟效益。加強農機維修網點建設,督促玉米機械生產企業完善售后服務網絡,提高售后服務能力。充分發揮“農機跨區作業服務直通車”信息平臺作用,強化玉米機收信息引導和管理服務,擴大玉米跨區機收的范圍和規模。
向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宣傳發展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要性,爭取財政資金扶持,加大對農民購機補貼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的購機積極性,加快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
農機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必須與農藝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要選擇適合當地農藝要求的機型,提高技術和裝備的適應性。要探索新的耕種模式,把配方施肥、良種選育、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和深松整地、玉米施肥、機械中耕、植保有機結合起來,充分挖掘玉米增產增收潛力。
實踐證明,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不僅可以降低勞動強度,而且能夠確保各種農業技術措施實施到位,從而提高玉米產量,實現農業節本增效。通過近幾年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在高陵縣范圍內的試驗、示范及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廣大群眾的思想觀念逐漸改變,為高陵縣早日實現高產、高效、全程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生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