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峰
(中共平昌縣委辦公室,四川 平昌 636400)
2011年以來,四川省平昌縣按照建設“西部綠色經濟示范區”和“西部林業經濟強市”的發展定位,堅持把森林走廊作為城鄉統籌的重要紐帶、產業培育的重要支撐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省林業產業強縣和省級生態示范縣的有效抓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全縣投資近2億元,打造出包括省道、縣道、鄉道和村道在內的森林走廊3000余公里,栽植各類苗木2000多萬株,培育林業產業帶10.3萬畝。全縣森林走廊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全域科學規劃,統籌梯次推進。平昌縣堅持城鄉統籌、全域覆蓋,注重景觀、生態和經濟三者結合,將森林走廊建設規劃與林業產業、交通建設、新村新居建設有效整合。以全縣主干線公路為突破口,梯次延伸鄉村道路綠化,實現省道、縣道、鄉道和村道四道貫通。在省道兩側40米、縣道兩側20米、鄉村公路兩側10米的區域內因地制宜選取優良樹種建設綠色走廊,打造綠色產業帶。
(2)創新整合方式,確保土地落實。堅持紅線控制,有序整理,依法流轉,市場參與等多種形式整理造林土地。對干線公路兩側各15米、鄉村公路兩側各5米范圍內的違規建筑進行及時拆除,整理造林用地;有序整合集體土地、退耕還林地、撂荒地及農戶宅基地用于森林通道建設;依法流轉,由企業、業主與農戶自行協商,按照市場議價給農民支付土地租金,流轉造林土地。截止目前,全縣共調整土地8000余畝,業主租賃土地2000余畝。
(3)加大資金投入,激活融資渠道。堅持“政府統籌、項目整合、市場運作、農民自籌和義務栽植”的模式,多渠道解決資金難題。一是加大財政投入,累計安排財政資金2000萬元;二是整合林業、以工代賑、交通、建設、農業等項目資金2500萬元;三是堅持市場化運作,推進招商引資,成功引進四川東華、五豐農業等企業(業主)投資6000多萬元參與共建;四是廣泛發動、組織干群積極參與栽植和管護,群眾累計籌資350萬元,投勞累計折資7200萬元。
(4)健全管護機制,提升建設質量。堅持栽后即管,推行定區域、定人員、定時段,包栽植、包管護、包成林的“三定三包”責任制度,建立分段分片管護、專人專業管護和承包到戶責任管護的管理辦法。組建公安、林業、交通、路政綜合執法隊伍,加強護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嚴厲打擊毀綠、毀林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苗木成活率達到95%以上。
(5)堅持獎懲并舉,完善激勵機制。將森林走廊建設納入年度目標考核重要內容,建立激勵考核機制。一是組建由縣委書記、縣長督查室、目督辦,林業、交通、監察等部門組成的督查專班,分階段、分單位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驗收;二是嚴格工作獎懲,縣上籌措財政資金100萬元對鄉鎮進行考核獎勵,各鄉鎮考核到村,切實激發廣大干群工作熱情。
(6)明確利益聯結,落實制度保障。結合縣情制定了《森林走廊建設林權管理辦法》,將公路紅線以內的林木確定為行道樹,從嚴保護;將產權明晰到戶,對紅線之外的林木確權歸土地經營者所有;對流轉的林地、耕地上栽植的樹木,按照流轉雙方的約定落實產權;同時分類建立林權檔案,確權頒發林權證書,確保群眾受益。
平昌公路綠色通道已具雛形,初步構建起千里綠色景觀大通道和綠色產業大長廊,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1)生態效益。通過森林走廊建設,全縣林地面積增加10.2萬畝,森林覆蓋率凈增5個百分點,森林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功能明顯增強,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生物物種多樣性得到恢復,一些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群數量顯著增加,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
(2)經濟效益。森林走廊建設既是生態工程又是產業工程,建成初期,可間作矮桿農作物、中藥材、蔬菜和牧草,彌補前期的苗木、管理等費用;進入盛產期后,經濟收入將成倍增長,核桃、榿木等各類經濟林木將發揮產出效益,切實助農增收。以優質核桃為例,第4年最低畝產可達100公斤,按目前我縣均價36元/公斤,每畝收入可達3600元;第8年進入穩產期后,畝產可達500公斤以上,畝平收入可達18000元,除去土地、勞力、藥物等成本,每畝凈收入可達10000元以上;又以榿木為例,按10年一個周期進行間伐,每畝每年純收入可達500元。帶動林下種養、木材深加工的同時,促進招商引資和鄉村旅游等工作。
(3)社會效益。森林走廊建設讓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生態保護意識、產業發展意識、自我增收意識明顯增強,愛綠、護綠、惜綠已成為了廣大干部干群的自覺行動。森林走廊風景靚麗,迎來了省市領導調研、大批游客旅游參觀和周邊縣市的考察學習,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提高了地方知名度和社會認知度。
(1)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在共贏中同步推動。發展生態就是發展經濟。平昌作業典型的農業大縣,發展林業經濟有著現實的人力、技術、管理基礎。3000余公里,10.3萬畝生態林的建設將切實發揮水土保持、環境改善功能,成為助農增收的重要手段。
(2)探索實踐土地集約整合靈活流轉機制。森林走廊建設中的土地整合、靈活流轉模式(調整集體土地、以獎代補、市場參與)是西部山區農村土地綜合利用的有力嘗試。資本介入、企業參與,誰管理誰受益,產權明晰是土地集約化、規模化利用的有力實踐。土地及林權的確權辦證也是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充分實踐。
(3)森林走廊建設綜合推動機制值得借鑒。平昌縣此輪森林走廊建設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建立了項目攻堅推動模式和組織領導、考核激勵、宣傳發動的運作模式。
(4)產業互補林業規模集群發展值得推廣。平昌走廊林業堅持全域統籌,因地制宜選擇經濟林木并組團規模實施,形成了核桃林、榿木林等規模化經濟效益;有力帶動了林下種養、農產品銷售、木材深加工及旅游等衍生產業的互補發展,為現代觀光農業、生態生豬養殖等領域值得廣泛借鑒。
(5)以點帶面梯次推進模式科學理性。堅持以點帶面,以涵水樣板為示范,強化元山、得勝、駟馬等重點干線和節點的鎮森林走廊示范建設,輻射帶動環線走廊林業產業發展。堅持縣、鄉、村道路梯次推進,科學統籌,有序利用稀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