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紅偉 劉水平 圖/董柳青
近年來,我國公益慈善整體呈現出穩步發展的態勢。2008年,我國公益慈善因汶川地震出現“井噴式”發展,2009年,公益慈善進入了“平穩式”成長期,2010年,因自然災害頻發,慈善上升至“思考式”發展階段,2011年因“郭美美炫富”等有損公益慈善公信力的事件,迎來了傳統慈善向現代慈善的轉折期。
在人們期盼公益慈善事業能成為一棵參天大樹,護佑更多的困難群體,讓社會有更多的關愛時,招商銀行將金融機制引入慈善,通過對公益慈善基金的全程監管,使募集、捐贈在“陽光”公眾視野下透明運作。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3年《慈善藍皮書》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共有49.2萬個社會組織,比2011年的46.2萬個增長了6.5%,是自2009年以來社會組織總量增長最快的一年。
2013年《慈善藍皮書》指出,2012年1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大額慈善捐贈達177億多元,其中大部分來自民營企業或企業家。藍皮書強調,經過匯總、篩選統計,顯示企業及企業家捐贈款中,捐贈金額超過1億元(含)的占全部大額企業捐贈的近五分之四。可見大額捐贈,尤其是1億元及以上的超大額企業捐贈仍是捐贈的主力。而在大額捐贈的178家企業或企業家中,有19家來自國有企業,149家來自民營、港澳臺資和僑資企業,5家來自外資企業,另外5家為聯合捐贈,無論是數量上還是金額上,民營企業都占據了多數。
同時,2013年2月底,全國基金會達到3070個,其中公募1332個,約占43.39%;非公募1738個,約占56.61%。如此之多的非公募基金會與公募基金會,使得越來越多的資金面臨監管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公益慈善事業,公信力決定一切,不管哪一類社會組織都要接受公眾考驗。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公民公益意識的群體覺醒,公益慈善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并日益成為我國社會變革和民生政策制定的助推器。
2012年中國慈善公益界最顯著的特征,是社會救助與社會問責網絡微公益轉化。2012年,網絡微公益不僅產生了大量關愛與救助行動,而且通過網絡形成彰顯人間關愛與悲憫情懷的新的社會慈善方式。這種線上的微公益行動向線下的公益結社轉化,并與理性思考相結合,誕生了一大批自下而上、基于平民意識的草根型社會組織。
民政部主辦的“中民慈善信息中心”在今年初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顯示,2012年度,我國公益慈善行業“年度透明指數”為45.1分(總分為100分),與上一年度相比,透明度提高了46%。與此同時,公眾對公益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狀況的滿意度有顯著提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對公益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工作表示不滿的公眾比例,從2011年的92%下降到了的61%。
公開透明是提升公益慈善的基本法則。我國公益慈善缺少獨立第三方慈善監督機構,無法獲得公益慈善捐贈資產(包括非貨幣性)的專業評估服務等。招商銀行的基金托管服務,以第三方的角色,使基金暴露在“陽光”之下,成為防范公益慈善的道德、信用風險的有效監督途徑。
慈善發展必須緊隨著社會發展,從制度體系上跨越,從金融管理上跨越。2011年下半年開始,招商銀行與壹基金積極接觸,就公益慈善基金的托管及信息披露等業務合作進行有效探討。經過近半年的反復溝通,雙方在公益慈善基金的托管方式、信息傳遞、信息披露(托管報告)等方面達成一致意見,招行為此還專門開發了“捐贈信息反饋系統”。
壹基金將公募過程中,來自招商銀行、淘寶、支付寶等多家金融或支付渠道匯聚的善款,統一集中到在招商銀行開設的專戶保管。捐贈人只要按照銀行指引填寫包括手機號碼在內的個人信息,捐款后即會收到捐贈反饋信息,錢捐到哪了,是否到賬一目了然。款項在將來用于什么項目、項目執行的情況、以及項目成果等,捐贈人也完全可以查到。而動每一筆錢,招行都需要審查基金會的指令,審查這筆支出屬于哪個項目,是不是符合章程規定,在不在
預算之內,要看到財務人員的簽字、項目官員的意見、秘書長的批字,數額超出秘書長權限的,還要理事長的批字、理事會的決議。
以第三方托管機制解決公益慈善的不透明已成為現代公益慈善新走勢,有了托管,想不透明都不行,以后,將會有更多的基金會將慈善基金委托銀行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