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曹培紅
近日,酉陽縣選送的酉陽土家擺手韻律操榮獲全國廣場健身操(舞)作品征集評選活動二等獎,是重慶市唯一獲獎的作品。
2013年8月,美克美家以重慶市酉陽銅鼓鄉哨尉村為活動基地,開展了“酉歌行”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來自美克美家企業社會責任團隊、湖南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高校的逾30名志愿者參與其中。該項目以酉陽當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擺手舞、陽戲等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字化影像記錄、可視化與交互設計等方法,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產業化創新提供設計支持。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它始于唐代,流傳至今。
跳擺手舞,少則數十人數百人,稱“小擺手舞”;多則數千人至數萬人,叫“大擺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單擺”、“雙擺”、“回旋擺”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農事勞動、戰斗姿態、巖鷹展翅、日常生活。這些舞蹈動作,舒展大方,生活氣息濃郁,表現出土家人粗曠豪放的民族性格。
每逢節日喜慶,土家人都要到“擺手堂”或草坪、院壩跳擺手舞。土家人跳擺手舞時,男女成群結隊,扛起龍鳳大旗,身披土花被面,拿起鳥槍、齊眉棒、梭標,吹起牛角、土號、嗩吶,點響三眼統,浩浩蕩蕩,興高采烈地走進擺手堂。土老司則頭戴鳳冠高帽,腰系八幅羅裙,手擺銅鈴司刀,敬神完畢,就指揮眾人唱擺手歌,跳擺手舞,其歌聲優美,舞姿翩翩,場面壯觀,氣氛熱烈。在2000年3月重慶市文化局、重慶晚報等單位通過群眾投票和專家評議的方式,評選“巴渝十大民間藝術”時,“黔江擺手舞”榜上有名。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擺手舞古樸、自然、優美,經文藝工作者搜集、整理、簡化、普及,當地群眾聞歌起舞,參與者眾,向人們展示出一幅風情濃郁的土家生活畫卷。經過改編的擺手舞曾多次應邀參加全國民族民間舞蹈展演。2002年2月,文化部命名酉陽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擺手舞)”。
美克美家與湖南大學通過“以社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與酉陽當地政府、居民和跨學科創新團隊一起參與構建了知識平臺與創新網絡,使設計以一種更有張力的結構形式和社會認同力量參與到本地社區的社會創新過程中。同時,此項目對“本土的、聯接的、可持續的”設計與社會創新活動實踐方法進行了探索,在知識平臺的構建方法、促進民族文化溝通與認同、快速而準確地獲取地方性知識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地經驗,與當地居民實現了良好的互動。

“酉歌行”志愿者深入到社區當中,不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影像記錄,更針對當地年輕人開展了一系列的互動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和喜愛當地傳統藝術。除此之外,“酉歌行”項目還通過引導當地兒童觀察本地建筑、民藝等進行美術創作,培養并強化下一代對當地藝術文化的感知度和自信心,以期在活躍的生態文化背景下實現生產性保護,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除此之外,美克美家更充分發揮自身設計優勢,與湖南大學一道開發家居景觀、家居產品及旅游創意產品,借助融入非遺元素的新設計、新產品來延續傳統藝術的生命,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與開發。
2011年至今,美克美家持續將關注視角投向傳統藝術傳承領域,與湖南大學等機構保持合作,在湖南通道,新疆伊犁、喀什、吐魯番,重慶酉陽等地落地項目。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何人可院長談到,“3年時間里,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足跡遍布華中、西北、西南,共計走訪侗、維吾爾、哈薩克、土家族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余位,采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音樂50余條,創作記錄非遺傳承現狀的影像宣傳片近20支,完成再設計成果百余件,以切實行動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還原并放大深蘊其中的傳統藝術魅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么一個優質的項目主要還停留在記錄和創意階段,距離真正的“活化”還有相當的距離。活化的維度,一個是非物質文化本身,一個是非物質文化創意化,這兩個維度本身就蘊含著尺度問題。
2013年的“酉歌行”則有賴于四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王立端在重慶本土的努力。正如王教授在總結中感慨的,“創意已經很好,但是如何產品化和生活化,恐怕是下一步應該著力的具體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