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陳汝潔
(淄博市桓臺縣地方稅務局,山東淄博256400)
宮泉久著《盛世變徵——清代詩人趙執信研究》(以下簡稱“宮著”)一書,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本。通讀此書,我發現其中有諸多失考和誤解,因草成此文刊布,以期于趙執信研究有所助益。今按錯訛在宮著中出現前后為序,擇要考辨于下。
趙執信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因“《長生殿》案”被罷官。關于“《長生殿》案”的起因,在前人記述或相關研究文章中主要有三種不同說法:一、黃六鴻挾嫌報復說。二、《長生殿》觸怒康熙說。三、清初南北黨爭說。宮著主清初南北黨爭說,并用一章的篇幅考述此案。但我讀后,還是覺得宮著的考證缺乏有力證據。宮著為了證明趙執信是清初政壇上的北黨,敘述了趙執信與孫廷銓、馮溥的關系。宮著第15頁寫道:
趙執信是孫廷銓的孫女婿,馮溥的門生,又是兩人的同鄉后進。同鄉、師生、親戚,這種種關系既密切了趙執信與他們的情感,也增強了他們之間的政治聯系。在南派的心目中,趙執信是北派的政治新星,極有可能成為孫、馮的政治接班人。
宮著在做出上述敘述之前,曾引《清史稿》中的《孫廷銓傳》和《馮溥傳》。在《孫廷銓傳》中明確記載孫廷銓卒于康熙十三年(1674),趙執信生于康熙元年(1662),至孫廷銓去世之年才13歲??滴跏吣?1678)趙執信鄉試中舉后娶孫廷銓孫女,次年中進士后才步入仕途,此時距孫廷銓去世已是5年之久。故而宮著所言“這種種關系既密切了趙執信與他們的情感,也增強了他們之間的政治聯系”,顯系失考。再看《馮溥傳》,可知馮溥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致仕。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馮溥已退出官場7年之久。趙執信罷官時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是翰林院中一個從六品的低級官員,距離孫廷銓、馮溥這樣一品大員的位置還相當遙遠,如何能得出趙執信“極有可能成為孫、馮的政治接班人”的結論?
常熟仲昰保是趙執信門人,在博山生活達19年之久。乾隆八年(1743)仲昰保卒于博山,趙執信擇地而葬之。宮著第24頁寫道:
仲罡??退啦┥?,趙執信為其安排處理后事,并葬在自己的墓旁。趙執信的墓穴俗稱翰林墳,他的墳墓緊鄰老師,被稱為望師墳。
文中“仲罡?!睉恰爸贂g保”,“罡”為“昰”之訛,宮著第二章提及仲氏名字達50次之多,全部出現錯誤。在此后的第七章和第九章提及仲氏名字,也全都出現錯誤。由此來看,大約是作者誤識了此字。不惟如此,文中對仲昰保墓葬的表述也是錯誤的。趙執信卒于乾隆九年(1744)十一月,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葬于博山縣城南土門村(俗名天階)。仲昰保乾隆八年(1743)去世,次年十月入葬。仲氏入葬時尚無趙執信“自己的墓葬”。再者,仲氏原葬墓址也不在趙執信墓旁,而是在博山城南峨嶺之陽。趙執信四子趙念在《翰村詩稿跋》中有明確記載:
癸亥,先生(仲昰保)年六十,遽以疾歿于余家之別墅。同學及門,莫不悲之。逾年,其子南雋來,力不能奉柩南還,遂以歲之十月,留葬于博山城南峨嶺之陽,亦先生素志也。[1]609
宮著所說的“望師墳”,應是仲昰保在峨嶺之陽的原址墳墓,距離趙執信墓還有較遠的距離,故稱“望師墳”。倘是仲氏“墳墓緊鄰老師”,哪還能用“望”字?但現在仲昰保的墓確實是在趙執信墓旁,這是由于后來遷墓導致。錢龍輅《趙執信年譜》對此記載頗詳,是書云:
仲氏墓原在峨嵋山南麓。為顏山八景之一“陽坡繞翠”之地(今水泥廠內),俗稱“望師墳”。1943年,日本人在此建白石(水泥)工廠,由趙氏后裔將墓代遷于趙執信墓之側,“文革”中遭破壞。1986年又為之委土立碑,碑為邑人昃如川先生題“清常熟詩人仲是(昰)保之墓”。[2]121
宮著顯然對仲昰保墓的來龍去脈缺乏考察。
畢世持是趙執信的鄉試同年。宮著第45頁寫道:
畢世持去世之后,蒲松齡將其遺詩輯為《困慵詩》,并為之作跋。畢世持的《困慵詩》集現已失傳。
宮著第二章第三節《出自桑梓的親情之誼》中關于趙執信與畢世持、畢海珖父子的交往,完全因襲拙作《趙執信交游三考》中《趙執信與畢世持、畢海珖父子》。拙作云:
畢世持死后,蒲松齡曾將其遺詩輯為《困慵詩》,并作跋云……畢世持的《困慵詩》,時至今日,已不見流傳。[3]39
畢世持的詩集《困傭詩》,拙作筆誤作“慵”字,宮著也因襲致誤。其實,畢世持的詩集并沒有失傳。2009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第42冊收入《畢氏兩世遺詩》二卷,為畢世持《困傭家草》和其子畢海珖《澗堂詩草》的合鈔。此部鈔本為民國十三年(1924)畢氏后人畢先敩所鈔,原書存山東省圖書館。民國鈔本《困傭家草》共9頁,收畢世持詩作30題34首。我已將《困傭家草》整理重刊于《蒲松齡研究》2012年第2期。需要說明的是,拙作刊于2009年1月,交稿則為2008年冬,由于蒲松齡鈔輯的《困傭家草》從未刊刻,僅有鈔本流傳,極為稀見,加之此時《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尚未出版,我在撰稿時曾檢索王紹曾主編的《山東文獻書目》及李靈年、楊忠主編的《清人別集總目》等書目,均未著錄。所以,我在文中說“時至今日,已不見流傳”。而宮著出版于2012年2月,此時《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早已出版,稍一檢索即不難得到,而竟也因襲我的舊說,斬釘截鐵地說“畢世持的《困慵詩》集現已失傳”。
王應奎《柳南續筆》卷云:
益都趙宮贊秋谷,自少負異才,以工詩鳴山左,視一時輩流,罕有當其意者。迨識新城先生,乃斂衽懾服,于是禁不作詩者四五年。新城知之,特肆筵設席,醉之以酒,請馳其禁。宮贊乃稍稍復作,作則就正新城,以定是非。[4]183
宮著第62頁引用王應奎這段筆記后,做了這樣的解說:
趙執信詩集從《并門集》開始,也就是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趙執信主持山西鄉試期間的詩作開始,由此上推四五年,正是趙執信中進士授翰林院吉士時,趙執信“斂衽懾服”向王士禛請教,以至于禁不作詩者四五年。從趙執信后來的性格來看,人們很難贊同王應奎的這種說法。知人論世,從當年趙執信的作為來看,趙執信禁不作詩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趙執信削職之后,浪游南北,尋花問柳,放浪形骸。誰能由此想象得到將近二十年前,風華正茂的鄉試主考,面對眾多妙麗,眼色所接,交相飛動時,能強自檢束,有坐懷不亂之風。王士禛當時很欣賞這位少年得志的甥婿,見他如此,便“特肆筵設席,醉之以酒,請馳其禁”。這說明此時兩人的關系還是比較熱絡的。
其實,宮著所引王應奎的這段筆記,在表述上確實存在問題。文中說“迨識新城先生,乃斂衽懾服,于是禁不作詩者四五年”,顯得前因不明,毫無道理。趙執信為何見了王士禛就“斂衽懾服,于是禁不作詩者四五年”?王應奎的筆記中沒有作交代。而王應奎的這段筆記實際取材于趙執信友人張云章的《趙贊善<涓流集>序》,張氏云:
益都趙贊善秋谷先生,幼負踔絕之才,未弱冠擢禮部高第,入翰林,擺落制舉家言,一意肆力于古今體詩,其為詩遂屈儕偶而上之。新城司寇王先生方以詩名冠海內,海內稱詩者莫不宗仰山東之學。然山東自王先生而外,咸自謂不敢與贊善齒,贊善欿然益自下,曰:“太白不作黃鶴樓詩,自遜前人也。橫鶩何為者?”于是禁不作詩者四五年。王先生知之,曰:“噫,子過矣。寧退避老夫耶?”遇其來,為置酒而酌之,請馳其禁,于是贊善復稍稍事吟詠,逾年而編次成集,題曰《涓流》。[5]
趙執信的《涓流集》收康熙四十年(1701)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所作詩,為《飴山詩集》第九卷;而《飴山詩集》第八卷為《鼓枻集下》,是趙執信康熙三十五年(1696)季冬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仲夏的詩作。期間康熙三十六年(1696)夏至康熙四十年(1701)秋四年時間成為空白,這才是張云章和王應奎文中說的“禁不作詩者四五年”。那么,趙執信在此期間為何不作詩?是因為康熙三十六年(1697)秋,趙執信因談詩與王士禛之間爆發了第一次沖突,令趙執信在創作上一度心灰意冷。關于王、趙交惡的原因及時間,我曾據新發現的《趙執信致王漁洋信札》寫了《王士禛、趙執信交惡真相考實》,已收入拙作《趙執信研究叢稿》,又與劉聿鑫先生聯署刊于《文史哲》2009年第5期,可參看。茲不贅述。由此來看,宮著對《柳南續筆》的這段材料及趙執信的創作情況缺乏細考,以致郢書燕說。
宮著第161頁曾評述趙執信《題顧黃公(景星)先生不上船圖》,為便于說明問題,先錄全詩于下:
青蓮居士李謫仙,醉倒天子妃子前。夢中狼籍作囈語,已入簫韶壓管弦。長安市上酒家眠,沉香亭畔何殊焉。少陵野老眼狹小,歌詠生憎不上船。近代詞臣那敢爾,禮法拘牽才萎靡。黃公詩骨高嶙峋,史官如雨不著身。雄才狂醉空自信,余事青蓮恐笑人。丹青闌作青蓮貌,或是前身那可料。人生詎得總榮華,我輩故應長潦倒。江東酒濃秋色暮,太息黃公曾飲處。不見圣朝愛士過唐明,詩人千里隨船行。[6]954
宮著引此詩后評述云:
趙執信說李白于醉中所賦《清平調》,被天子配樂歌唱后,壓倒了其他歌曲。李白對君主“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態度,如今的文人誰敢效仿?顧景星有雄才大略,卻偃蹇仕途。“史官如雨不著身”,翰林院學士多如“過江之鯽”,顧景星卻一無所獲。雖然“圣朝愛士過唐明”,而我們命中注定潦倒一生。
從宮著的這段串講可以看出,宮先生對顧景星的生平事跡以及此詩的寫作背景缺乏了解。顧景星,字赤方,號黃公,湖北蘄州(今蘄春縣)人。明代貢生??滴跏四?1679)朝廷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顧景星被薦入都。但他到京城后,稱病堅決不參加清廷組織的考試,保持了堅貞的遺民氣節。參加本次博學鴻詞科考試考中的50人,均入翰林院,趙氏詩中所說的“黃公詩骨高嶙峋,史官如雨不著身”,就是贊美顧氏傲骨嶙峋,氣節堅貞,不貪圖朝廷的官爵。而宮著卻說“翰林院學士多如‘過江之鯽’,顧景星卻一無所獲”,錯誤理解為顧氏求官不得,這應該是受了《趙執信詩集箋注》的影響?!囤w執信詩集箋注》注此句云:“史官:明清以翰林院學士兼任史事,故稱翰林為太史。如雨:言史官之多。不著身:以下雨不著身比喻官未取得,言連個翰林也未取中?!保?]955此注顯然也沒有聯系顧景星在博學鴻詞科考試中的拒考,以致認為顧氏“連個翰林也未取中”。從此詩的寫作背景來看,趙執信這首詩寫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秋,據《清史稿·圣祖本紀》記載,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帝曾南游江蘇揚州、蘇州等地。[7]54所以,詩中“不見圣朝愛士過唐明,詩人千里隨船行”,是諷刺那些趁康熙南巡期間,找機會獻上自己詩作,以求博得皇帝垂青,弄個一官半職的人。詩末句以這些投機鉆營者來反襯顧景星的傲骨嶙峋、人品高潔。這首詩也正因有這樣的諷刺意味,以致在《四庫全書·因園集》中被刪除,四庫館臣顯然讀懂了此詩的諷刺意味。宮著因為沒有深究顧氏生平以及此詩的寫作背景,故其串講不得要領,不惟膚淺,而且誤解什么“顧景星有雄才大略,卻偃蹇仕途”云云。由此可見,在解讀古代文學作品時,應該對作品作必要的考證,否則就極容易出現誤解和誤說。
宮著不惟在串講趙執信詩作時疏于考證,在評述趙氏詞作時也有類似情況。如趙執信的《水調歌頭·題李廷尉出獵圖》,詞云:
弧矢丈夫志,射獵正秋冬。從者亦騎驕馬,手自挽強弓。愛聽箭如鴟叫,不覺鼻尖出火,耳后亂生風。一片曉霜白,千里晚霞紅。
瀚海上,夢澤畔,雪山東。北平飛將,封侯無相敢稱雄。試領天家熊虎,立凈草間狐兔,歸報未央宮。他日認君處,麟閣畫圖中。[8]345-346
宮著第206-207頁評此詞云:
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初見成效之時,曾讓當時著名的畫家吳道子,將隨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肖像,畫在麒麟閣上,以示獎勵,昭示后人。趙執信以李廷尉自比,認為自己的才華也足以“立凈草間狐兔,歸報未央宮”,從而名垂青史。然而,時光流逝,他的幻想在現實中漸漸澌滅。
宮著第219頁又云:
趙執信的詞作含蓄委婉的陰柔之美外,尚有放曠雄邁的陽剛之美。如《水調歌頭·題李廷尉出獵圖》,趙執信在詞中借人抒情,以寫李廷尉“愛聽箭如鴟叫,不覺鼻尖出火,耳后亂生風”的英雄行為,和“試領天家熊虎,立凈草間狐兔,歸報未央宮”的雄心壯志,表達了自己的未酬壯志,……
宮先生文中表述的“唐太宗讓吳道子繪麒麟閣功臣圖”是錯誤的。麒麟閣是漢代閣名,漢宣帝為表彰功臣,將霍光等11人畫像存放于麒麟閣。唐太宗效仿漢宣帝,讓閻立本于凌煙閣繪《二十四功臣圖》。從宮著的評述來看,宮先生似乎不知道李廷尉是誰。按宮先生的表述,他好像將李廷尉誤認為是唐太宗麒麟閣功臣之一。宮先生是山東昌邑人,李廷尉就是祖籍昌邑的李煦。李煦本姓姜,其父李士楨于崇禎十五年(1642)被清軍自家鄉擄掠到東北,過繼給滿洲正白旗佐領李西泉為子,改姓李。李士楨、李煦父子頗受清皇室寵信。李士楨做過廣東巡撫。李煦則歷任內閣中書、紹州知府、寧波知府、暢春園總管等職??滴跞?1693),李煦接替曹寅出任蘇州織造,并先后八次兼任巡視兩淮鹽課監察御史。康熙四十四年(1705),李煦因預備康熙第五次南巡有功,議敘加銜為大理寺卿。廷尉,秦置九卿之一,掌刑獄,在清代即指大理寺卿。1996年,在山東昌邑一姜姓農戶家中發現了數件李煦家族文物,其中就有這幅《射獵圖》。昌邑市博物館王偉波先生撰有《昌邑所見李士楨李煦父子史跡與文物》,刊于北京市曹雪芹學會編《曹雪芹研究》2011年第二輯,可參看。趙執信的這首詞通篇稱許李煦的英武,“他日認君處,麟閣畫圖中”是祝愿李煦建功立業,成為朝廷重臣的意思。在這首詞中,趙執信并沒有“以李廷尉自比”,也沒有“表達了自己的未酬壯志”的意思。
趙進美是趙執信的叔祖,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入清官至福建按察使。宮著第226頁提及趙進美的兩種戲劇時說:
趙進美創作的《瑤臺夢》、《立地成佛》等劇本,很可能是其風流浪漫行為的寫照,這些作品現在都沒有流傳下來。
此言大謬。其一,趙進美的《瑤臺夢》和《立地成佛》現今都有流傳;其二,這兩部戲曲也不是趙進美“風流浪漫行為的寫照”。
趙進美的這兩部戲劇已收入其《清止閣集》,國家圖書館及山東省圖書館均藏有清代鈔本。2007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其中第29冊所收《清止閣集》即據山東省圖書館鈔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王紹曾、宮慶山等所編《山左戲曲集成》,也整理收入了這兩個劇本。所以,趙進美的這兩個戲劇現在極易見到。
宮先生因為沒有見到趙進美的戲劇,猜測這兩部戲劇是趙進美“風流浪漫行為的寫照”,極不正確。在此有必要簡要介紹這兩部戲劇的內容:《瑤臺夢》一折,系改編自《太平廣記》卷七十《許飛瓊》篇。進士許瀍臥病河中,夢魂出游,女仙許飛瓊令仙童指引,使其入瑤臺仙境,與女仙飲酒賦詩,其樂融融。許瀍一覺醒來,頓覺久病痊愈,精神倍昔。然回想夢境,不勝凄涼之感。這篇戲曲,文辭典雅,意境幽美,表達了作者身歷鼎革世事如夢的意緒?!读⒌爻煞稹匪恼垡恍ㄗ樱瑒∏闉?休寧寺來了一個游方和尚,用言語譏刺葉屠,葉屠與之大斗一場,繼又后悔,打算施舍齋飯,游方和尚乘機勸葉屠入道。葉屠宰殺牲口時,牲口突然口說人話,說他是葉屠之父,因前生屠宰牲口而投身畜道。葉屠聽罷,放下屠刀,隨游方和尚出家。這部戲劇是一部勸善之作。明清之際,戰亂頻仍,刀光劍影,殺戮殘酷,趙進美寫作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為主旨的戲劇,體現了他的“悲天閔人之思”。
宮著之所以提及趙進美的這兩部戲劇,是想說明王士禛在《趙進美墓志》中寫進這兩個戲劇不合儒家義法。宮著第227頁寫到:
趙執信不滿譽墓之文,但他對王士禛乖離《春秋》所定的“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的義法,還是非常不滿的。他認為不應該據實將趙進美的放蕩風流寫進行實中,也不應該把趙進美說成是張小山、貫酸齋之流的戲劇家。從這方面看,趙執信的儒家正統思想比王士禛還要濃厚,其文學思想也沒有王士禛進步和開放。
上文中的“行實”應改為“墓志”。趙進美的《行實》,為趙執信撰寫,已收入其《飴山文集》卷十。從上述已知趙進美的兩個戲劇不是其“風流浪漫行為的寫照”,所以,王士禛在《墓志》中寫進這兩個戲劇也不是寫了趙氏的“放蕩風流”,由此,宮先生的結論“趙執信的儒家正統思想比王士禛還要濃厚,其文學思想也沒有王士禛進步和開放”云云,就不能成立。那么,趙執信為何對王士禛所作《趙進美墓志》不滿?這與趙進美的歷仕和明清異代的社會背景有關。趙進美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明朝滅亡后,趙進美又出仕清廷。順治二年(1645),趙進美奉詔出任淸廷太常寺博士,后官至福建按察使。趙進美身仕兩朝,以忠貞前朝、不仕二姓這樣的封建士大夫道德標準來評判,趙進美屬于“有虧于大節”者。趙執信在為趙進美所寫《行實》中沒有提及明清易代之際趙進美的經歷,而王士禛為趙進美所寫《墓志》增加了這方面的內容。以姻親而論,王士禛是趙進美的后輩,故趙執信在《談龍錄》中譏刺王士禛違背《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的道德標準。需要指出的是,宮著中趙進美戲劇失傳以及趙執信文學思想“沒有王士禛進步和開放”等觀點,也不是宮先生自己的觀點,而是因襲趙蔚芝、劉聿鑫先生《<談龍錄>注釋》而來,見該書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70-71頁。
上述失誤以外,我對宮著的“參考文獻”也不太滿意。宮先生在書后所列“參考文獻”共計51種,其中與趙執信的直接相關的文獻僅列了趙蔚芝、劉聿鑫先生整理的《趙執信全集》和《<談龍錄>注釋》,而李森文《趙執信年譜》及趙蔚芝、劉聿鑫《趙執信詩集箋注》等對趙執信研究來說堪稱“核心文獻”的書籍,卻沒有列入。作為一部研究趙執信的專著,對這樣的“核心文獻”漠然視之,是非常不應該的??傊彝ㄗx宮著后,覺得這部書因襲舊說過多,創新不足,行文之中失考、誤說太多,這嚴重影響了其學術價值。趙執信是清初詩壇的六大家之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著名詩人。我作為一名趙執信詩歌的愛好者,熱切期望更多的學人關注、研究趙執信,寫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使人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這位杰出的清代詩人。
〔1〕 趙念.翰村詩稿跋.翰村詩稿(《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277冊影印乾隆十九年刻本)[M].濟南:齊魯書社,1997
〔2〕 錢龍輅.趙執信年譜[M].淄博:淄博市新聞出版局,2007
〔3〕 陳汝潔.趙執信研究叢稿[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
〔4〕 王應奎.柳南續筆(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張云章.樸村文集(卷八)[M].康熙刻本
〔6〕 趙蔚芝、劉聿鑫(箋注).趙執信詩集箋注[M].濟南:黃河出版社,2002
〔7〕 趙爾巽,等.清史稿(影印《二十五史》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8〕 趙執信.趙執信全集[M].濟南:齊魯書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