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國
1992年至2000年是中國對外宣傳的頻道化規劃的起步時期。從1992年起,中央電視臺開始了電視對外宣傳的戰略構思與實施,即通過衛星向世界覆蓋中國的電視節目,并在世界各地建立錄像帶發行網絡,將中國的電視節目推向國際市場。中央電視臺對外宣傳的戰略構想的提出與實施,帶動和促進了各地方電視臺對外宣傳節目的發展。
1992年10月1日,中央電視臺第一個國際衛星電視頻道——中文國際頻道(CCTV-4)正式創辦并對外播出。該頻道秉承“傳承中華文明、服務全球華人”宗旨,“為全球華人,特別是居住在海外的華人、華僑以及港、澳、臺同胞提供電視資訊和娛樂服務”①。它的開播是中國電視對外宣傳事業一個新的起點,標志著中國電視已經開始走向世界。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陸續開辦了68 個欄目,其中以《中國新聞》和《天涯共此時》最具代表性?!吨袊侣劇?992年10月1日開播,每天22:30播出10 分鐘,首播之后,又分別在22:00、24:00 和次日8:30 重播。開播之初,《中國新聞》就按照海外電視新聞節目的特點,“新聞由主持人報導語串聯節目,內容提要由主持人口播改為畫面加字幕。在節目結尾回報重要內容,同時對于海外觀眾不熟悉的中國地理位置、地名、城市,則利用地圖在報道中添加示意圖”②。
除了開辦《中國新聞》欄目,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開播后進行的另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籌辦為臺灣同胞服務的欄目,定名為《天涯共此時》。1991年冬天,中央電視臺組織力量赴山東、福建、廣東采訪,分別制作了《天涯共此時》山東版、廣東版等。1992年5月29日《天涯共此時》第一期節目播出后,在臺灣立即產生強烈的反響。1992年5月29日的《聯合報》發表了對創作組的專訪的報道,介紹了節目第一期的主要內容,全文刊登了對臺灣前“經濟部長”趙耀東訪問的詳細內容。③當時《天涯共此時》主要由《新聞話題》、《神州掠影》、《尋親》、《尋醫問藥》等板塊組成?!短煅墓泊藭r》節目開播后,尋親服務受到了兩岸觀眾的特別關注。欄目組每天收到來自臺灣和大陸各地寄來的尋親信件多達幾十封,這些尋親信橫寫簡體字來自大陸,豎寫繁體字來自臺灣,信中大多附著大小不一的發黃照片。每一封尋親信背后都有一段悲傷感人的故事。
1994年10月17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推出《粵語新聞》,面向港、澳和海內外講粵語的幾千萬觀眾。1995年8月15日,從即日零時起,香港九倉有線電視有限公司利用光纜網絡系統,在九倉有線電視第29光纖頻道地區性全天候試播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節目。1997年5月30日,南非多選電視臺通過泛美4 號和熱鳥3 號衛星轉播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節目,實現了中文國際頻道通過數字衛星在非洲和歐洲全境落地播出。1997年10月8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通過美國“銀河4 號”衛星覆蓋北美,北美觀眾可以使用直徑小于1 米的衛星天線直接接收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節目,實現了該頻道節目在北美地區更大范圍的落地和播出。1997年,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節目還實現了在拉丁美洲地區的落地播出,填補了中國電視節目在海外落地播出的最后一塊空白。1997年12月15日,墨西哥特萊維薩電視臺通過其天空衛星電視網,向全球西班牙語地區播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節目。
1998年6月1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進行了開辦后的第一次全面改版,把原來的68 個欄目減少到47個,新開辦了《千秋史話》、《東方家園》、《中華醫藥》、《紀錄中國》等四個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地理、歷史、醫藥的對外宣傳針對性較強的欄目。《中國新聞》增加了播出次數,首播由五次增加到八次,時長兩小時30 分鐘?!吨袊鴪蟮馈吩黾恿藞蟮罃盗?,由原來每周兩期改為每天一期,由每期15 分鐘增至30 分鐘。頻道節目編排由8小時一個單元改為6小時一個單元,按四個時區編制節目播出表,保證了在世界不同時區的黃金時間段內,都有針對性的電視節目。這次改版以凸顯頻道整體形象為目標,對頻道形象也進行了整體包裝設計,標志著央視中文國際頻道走上了頻道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成功開辦,對于海外華人華僑的影響是巨大的。然而,據統計,國際上以漢語為傳播符號的信息量只占總量的5%左右,僅有第四套節目,中央電視臺對外宣傳的影響力顯然是不夠的。當今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報紙、電視、雜志、網絡等都是美英主導的英文媒體。此外,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西方電視媒體幾乎都開辦了自己的英語頻道,這些頻道在國際輿論舞臺上掌握著話語權,構成國際信息流動的不對稱、平衡的局面。為了打破這種局面,這一時期,中央電視臺開始了對創辦英語國際頻道的探索和嘗試。
1995年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作為大會東道國的國家電視媒體,為了做好大會的電視轉播工作,中央電視臺專門設立了一個“C路電視頻道”,節目內容以中文為主,英語為輔,從1995年8月30日7 點至9月16日凌晨2 點,每天播出19個小時各類英語節目,共播出了323小時的節目?!癈 路電視頻道”是中國第一次以頻道方式較大規模組織對外報道,盡管從內容上來說,還停留在對中文節目的翻譯、改編為主的階段,但畢竟在如何運行英語國際頻道方面進行了一次積極的探索。創辦英語國際頻道之前一次較大規模的練兵是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香港回歸電視直播報道。中央電視臺專門開通了一個面向全球播出的英語節目信號,由海外中心外語部對香港回歸盛況實地進行了41小時的全程英語現場直播。這次直播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以全頻道的方式對外進行英語播出。雖然這個“英語節目信號”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英語國際頻道,但與1995年的“C 路電視頻道”相比,無論是在組織形式、報道內容,還是在報道方式等方面,都朝著英語國際頻道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兩個月之后,也就是1997年9月20日,中央電視臺開辦了一個英語傳輸頻道,當時被戲稱為“沒有戶口的頻道”,因為它是一個試播頻道。但每逢重大的宣傳報道事件的時候,恰恰是這個外語頻道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因為中央電視臺宣傳的對象有兩種,一是海外的華人華僑,二是關心中國的外國人。要讓外國人能夠看到中央電視臺的節目,而且能夠看懂節目,不用他們的語言,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國的重大活動,比如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中央電視臺就用公用信號,用外語解說,對全球播放,世界上大約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臺,采用了中央電視臺的這個直播信號。特別是像美國國會電視臺,基本上原封不動地使用,影響遠遠超過中央電視臺自己播出的影響。這個頻道與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一起采用數字壓縮技術,其信號通過8 顆衛星11 個轉發器向全球播出,每天播出17 個小時30 分鐘的英語節目,基本具備了一個完整英語國際頻道的規模。
央視英語傳輸頻道基本由《英語新聞》、《中國投資指南》、《今日中國》、《中華藝苑》、《華夏風情》、《電視劇場》、《中國各地》、《周日話題》、《外國人看中國》、《神州風采》、《學漢語》、《中國音樂電視》、《中華武藝》、《中國烹飪》等14 個英語欄目構成。首播欄目約占三分之一,重播兩次。
除了央視英語傳送頻道,上海電視臺外語臺于1995年下半年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用英語(后又增加日語)播出的城市電視臺。它的目標受眾直接瞄準了西方的主流社會,并從1996年底開始向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的《世界報道》欄目提供新聞,影響較大。到了20 世紀末,美國有線新聞網采用的上海電視臺提供的新聞已達一百條左右。另外,1996年,該臺在衛視頻道中創辦了《中日之橋》節目,這是全國第一個日語電視節目,該欄目采用了新穎鮮明的形式,開創了我國外語電視“脫口秀”的先河。該節目在日本一播出,就受到了日本媒體的廣泛關注,該臺的日語新聞節目也受到日本廣播協會(NHK)等主要媒體的重視,上海外語臺定期向他們提供的新聞話題節目,他們往往不加修改就全面播出。這些事實說明我國的電視新聞已經逐步進入世界的主流社會。
20 世紀90年代,全國各地方電視臺在推進電視外宣事業中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與中央電視臺形成互為補充的“電視大外宣”格局。其中,1991年7月經國務院新聞辦和廣播電影電視部批準,在美國斯科拉(SCOLA)衛星電視網上建立的中國黃河電視臺(原屬山西電視臺),在對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河電視臺形成了采編、攝制、播出、錄控等一條龍制作體系,在國內和美國都設有工作站。起初中國黃河電視臺每天通過兩個頻道在斯科拉衛星電視網中播放共7 個小時的節目。但從1996年11月起,為了滿足海外各界人士學習漢語的需要,它又與國家教委聯合開設了第3頻道——24小時中文教學頻道。這些頻道的開設使每天的播出時間共增加了31 個小時。
1994年8月,黃河電視臺在建立對外節目協作網的基礎上成立了理事會,使更多的地方臺得以借助該電視網向海外輸出節目。先后加入該理事會的有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山東、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吉林、遼寧、廣西、重慶、陜西、山西、黑龍江、福建、安徽、四川、江西、海南、貴州、云南、內蒙古、蘇州、大同、桂林、洛陽等省市級電視臺以及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的電視臺。這樣使得黃河電視臺成立了一個由全國眾多電視臺組成的聯合體,每周定時播出這些省市臺的專題節目。僅1999年一年,通過黃河臺在美國斯科拉衛星電視網播出的各級地方電視臺制作的外宣電視專題節目就達到了3445 個,播出時間總長達629小時。
地方電視臺開展對外宣傳是對中央電視臺的有力支持和補充。世界那么大,國家那么多,情況那么復雜,光靠中央電視臺一家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中央電視臺的對外宣傳節目往往比較宏觀一些,因為它必須代表國家立場,而地方電視臺的節目則可以挖掘更多微觀的選題,地方特色、人情味濃的節目多一些。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相互補充,相互支持,在國際上占領了更多的宣傳陣地,形成一個對外宣傳的全球戰略體系。
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電視走出國門,中央電視臺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努力在海外本土建設電視播出平臺。
經過深入的調研和艱難的談判,1993年初,中央電視臺同美國芝加哥3C 集團達成協議,通過衛星每天向北美傳送一個小時新聞及新聞性節目。電視信號通過太平洋國際衛星傳到美國西海岸,用光纜送到芝加哥,再送上美國的國內衛星,供北美17家華人電視臺接收轉播。覆蓋范圍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部分地區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廣大地區,觀眾人數達數百萬。
與3C 集團合作開始后不久,就有許多觀眾給中央電視臺來信詢問節目播出的有關情況,并要求增加節目播出時間。面對這一情況,中央電視臺不失時機地同芝加哥3C 集團擴大合作,1993年8月創辦美洲東方衛星電視臺,租用美國休斯公司銀河7 號衛星上的轉發器,每天播出12 個小時的電視節目。北美一般家庭通過直徑三英尺的家用小型天線就可以直接接收到清晰的電視圖像。美洲東方衛星電視臺是新中國電視在美洲大陸設立的第一個本土電視臺,為了使這一新生事物更具吸引力、影響力和生命力,中央電視臺和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臺集中資源優勢,共同向該臺提供優質的電視節目,可以說美洲東方衛視匯集了全國電視對外宣傳電視節目的精華。美洲東方衛星電視臺共開設了四十多個欄目,除播出普通話節目外,還播出英語和粵語節目。節目內容從新聞、電影、電視劇、綜藝、戲曲到風光、武術、烹飪、評書,應有盡有。
美洲東方衛星電視臺的開播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僅在開播當天兩小時內,就接到本地觀眾打來電話502 次,反映“在節目中看到了熟悉而久違的故鄉、家園和風光民情,看到了自己所喜愛的藝術大師,感到無比親切”。新中國電視登陸美洲本土也引起了美國輿論的關注,美國報紙評論說:“這是兩年前中國成功利用‘亞洲一號’衛星囊括整個東南亞地區觀眾之后,又一次以大手筆利用高科技來從事全球性宣傳的成功之作?!?994年5月16日,美洲東方衛視首次進入洛杉磯皇冠有線電視網。該網覆蓋面包括洛杉磯地區20 個城市,擁有華人用戶9 萬多,約40 萬人,占洛杉磯華人聚居地區人數的70%左右。
在這一時期,國內一些地方電視臺也開始嘗試在海外建立電視頻道,如廣東電視臺與境外電視媒體合作,在境外組建家娛頻道和點心衛視。其中,家娛頻道是廣東電視臺與馬來西亞本地電視臺合作開辦的,主要面向東南亞華人,進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等國家的一些有線電視網。點心衛視是廣東電視臺在香港設立的本土電視臺,通過亞太6 號衛星上星,同時在香港NOW 寬帶網播出。全國電視臺在走出國門方面的成功探索,使中國電視對外宣傳的領域越來越廣泛了。
注釋
①李黎丹:《發展中國家電視媒體全球化路徑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頁。
②張長明:《傳播中國:二十年電視外宣親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頁。
③趙化勇主編:《中央電視臺發展史(1958-1997)》,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版,第4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