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琳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在電視傳媒從傳統電視逐漸向新媒體的拓展過程中,電視媒介不再僅僅承擔著一種傳遞信息、服務生活的任務,更多地作為一種大眾藝術服務于人們的精神領域與生活需求。同時,面對商業化過程中更加激烈的競爭模式與新媒體的有力沖擊,“電視編輯”這一概念的外延正不斷擴大,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節目的后期編輯外,從分工上來看,電視編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貫穿于前期信息的選擇、拍攝階段中信息的加工、完善階段信息的篩選與編輯,以及后期階段信息的輸出。電視編輯的任務也不再僅僅是關注單個節目的圖像編輯和文字解說詞的寫作,電視節目定位與改版、欄目品牌營銷與推廣、頻道節目的編排與調整都將納入電視編輯的工作范疇。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看,電視編輯越來越承擔著一種全能型角色,在電視傳媒發展的今天也將有著更加突出的作用。因此,電視編輯也更應該契合全媒體時代電視傳媒的新發展,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借用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盧因提出的“把關人”概念,電視編輯在電視節目主題的把握、內容的篩選、節目的整合以及欄目的運營過程中,充當著大眾媒體“把關人”的角色,他們的價值取向直接決定著媒體的言論導向,進而影響著電視受眾的思維方式與受眾心理的形成。
盛行于20 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魔彈論”告訴我們,受眾就像射擊場里一個固定不動的靶子,完全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只要槍口對準靶子,子彈就會迅速產生出神奇效果。然而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們之所以紛紛投奔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介,正是根源于受眾對于傳統電視媒介“傳”與“受”單方面信息傳輸的不滿。也就是說,全媒體時代區別于傳統電視傳媒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受眾群體力量的覺醒與電視傳媒“傳”與“受”之間界限的模糊。
那么,作為“把關人”的電視編輯應該如何在媒體與受眾的全新定位中找到微妙的平衡點呢?隨著傳播內容的多樣化、傳播途徑的新變革與受眾群體的擴大化,受眾不再消極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輸的各種思想、感情、知識,而是作為“消費者”享受大眾傳媒帶來的“精神商品”。因此,電視編輯在進行媒體內容的篩選與組織過程中,應該時時刻刻體現著對受眾群體意識的尊重,即從受眾需求出發,內容上為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需求提供服務,形式上迎合大多數人的口味,加強創新。這不僅僅是全媒體時代精神賦予電視傳媒所應該具有的功能與屬性,也是電視傳媒加強活力、提高競爭力的根本動力。
那么,是否就意味著,電視傳媒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應該完全迎合大眾需求呢?當然不是。我們雖然否定大眾傳媒對人們思想行為的決定作用,但不否定其在社會發展與輿論下成為意見領袖的功能。只是成為何種性質的意見領袖、對何種事務進行推動、如何推動才是一個重要問題。以2003年“非典”時期果子貍遭到的集體射殺與2011年日本地震所引起的全民搶鹽風波為例,群體的聲音在不加限制時只會顯示出巨大的破壞力,而非建設性——這正是需要作為“把關人”的新聞編輯明確媒體的價值取向,傳播社會正能量的職責所在。
因此,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編輯應當發揮電視媒體“把關人”的作用,在尊重受眾選擇的同時,以一種合理的方式疏導陷于壅塞的流言,以一種成熟的姿態引領良莠不齊的民眾聲音,這不單是時代賦予電視傳媒的職責,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電視是一門綜合藝術。說的是電視所呈現給我們的是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體育、藝術等等諸多方面的綜合與雜糅;同時,電視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其產生過程也是多重技術手段、多個人員創作的結果,雜糅了感性與理性、形象與抽象、聲音與畫面等多個元素。當代電視編輯在電視欄目制作過程中,更多的承擔了一種“雜糅者”的職責。
首先,電視編輯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雜糅與統一。如果說前期創作的目的是為了用圖像記錄故事的情感創作的話,后期剪輯便是思考如何把故事說清楚、講明白的理性創作的過程。同時,電視編輯作為一種思想應該貫穿電視節目的前期創作、后期整理與發布的全部過程。在電視編輯思維中,邏輯思維是從事物本質出發研究和構建電視信息組織模式的思維活動,其應用語言符號和信息波段作為主要工具,全面展現編輯主體的對于電視節目的編排意圖,以及所期待的思想共鳴。
具體到電視節目的創作中,電視編輯在進行素材的篩選過程中,一方面應該重視影像為我們帶來的視覺快感與情感體驗,另一方面也應該把握好故事背后存在的人生理想與社會價值觀的思考。實現感性與理性、形象與抽象、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結合,避免出現近年來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蓄意煽情、庸俗文化、過度商業化的傾向。
其次,創新作為一切事物發展的源泉,在電視編輯的創作中也不能忽視。電視編輯的過程實際上是橫向思維、逆向思維、異向思維等開放性、立體性、層次性、深刻性的思維方法,不斷用新的視角去審視各種現象,用新的方法去表述各種內容,用新的手段去傳播各種信息。
民生新聞的崛起代表著大眾傳媒以更低的視角關注平民大眾的需求,頻道專業化過程是電視傳媒從容應對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分流的結果,主持群的產生以新的主持樣式吸引著受眾眼球,而近年來《快樂大本營》《中國好聲音》等娛樂新秀的崛起也恰恰是從電視傳媒從形式上更加貼近受眾需求的變革。同時,電視編輯作為在電視素材的篩選與編排中,可以靈活根據不同年齡的受眾需求、不同時段的收視情況,對深度報道與及時新聞采取不同的播報模式,在節目內容、形式、視角、時段等方面實現節目創新。
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相對于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說的是網絡媒體帶給我們的跨越時間、空間、年齡、產業等方面的變革。因此有人說,網絡帶給傳統電視的是毀滅性的力量,傳統電視引以為傲的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及時性、多樣性,以及其龐大的收視群體逐漸被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所霸占,傳統電視將逐漸退出我們的收視視野。毋庸置疑,網絡帶給電視傳媒以極大的沖擊,但我們不該忽視的是電視傳媒難以被取代的權威性、完整性與其長期以來積累的忠實的收視群體。
那么,電視編輯作為電視傳媒的“掌舵者”,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視野呢?
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曾經說過:“將各種媒介進行融合后就會釋放出新的能量與力量,就像原子核在發生裂變和聚變時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一樣?!眱煞N媒介的融合,是發現真理的時刻,因而形成了全新的媒介形式。近年來興起的移動電視、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新型雜交品種”作為電視與網絡的結合已經走進千家萬戶。2001年首次提出的“三網融合”時至今日也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在逐步實現了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
以央視網絡春晚為例,自1998年央視國際網絡首次開展春節晚會網上直播以來,深受廣大觀眾好評。據全國最大的專業互聯網內容分發網絡服務商北京藍汛實時監控統計,在近8 個小時的2011年春節晚會網上直播活動中,訪問人數超過80 萬,總流量超過10000G,最大同時在線人數超過了117745 人。①同時,電視春晚更是與新浪、騰訊微博合作,采用短信投票的方式提高了觀眾的參與度,促進了傳統電視媒介與新媒體的更廣泛融合。
因此,電視編輯在注重對大眾傳媒進行思想上領導、內容形式上創新之余,面對著電視傳媒播報平臺的拓展也應該秉持著一種包容與開放的心態,積極促進媒介融合,加快產業電視傳媒產業內部重組,激發傳統電視傳媒更大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全媒體時代,電視編輯作為傳統電視傳媒的“掌舵者”,面對新媒體的有力沖擊,一方面應提高業務能力,從整體上把握受眾需求、加快節目創新、積極推進產業聯合,另一方面也要恪守好電視傳媒所應該具有的職業道德,尊重受眾群體意識,積極發揮媒體的意見領袖地位,承擔起大眾傳媒的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的任務。
注釋
①《人民日報》2011年10月23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