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宇
( 甘南縣水土保持辦公室,黑龍江 甘南1621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一章第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將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安排專項資金,并組織實施。抓好《水土保持法》的落實,是編制甘南縣水土保持規劃目的之一; 其二,是為縣人民政府和水保主管部門開展水土保持提供科學的發展計劃,使防治水土流失的工作做到符合客觀實際,有利于在保持水土的基礎上,充分合理地利用水土資源、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促進當地經濟穩步增長[1]。
甘南縣水土保持規劃為2008—2012年5 a規劃。到規劃期末治理程度達80%,減蝕率達80%,減洪率達80%,林草覆被率達30%以上,風蝕降低17%,人均收入由1 239.7 元提5 189.4 元,增收達到3 949.6元。
甘南縣地處我省西部干旱地區,春季多風,森林覆被率低,造成風災頻繁發生,每年因為風災而造成的損失達上千萬元,為本縣主要的災害性氣候。甘南縣地處干旱區,多年平均因春旱而減產的金額達幾千萬元。
甘南縣水務局對全縣水土流失的勘察結果,以及運用黑龍江省水土流失方程式的預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出全縣現有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52.7%。耕地流失面積占總流失面積的53.6%,占耕地面積 51.5%。按土壤侵蝕類型分水蝕101 446.72 hm2,風蝕7.12 萬hm2,風蝕與水蝕并存1.63 萬hm2,溝蝕289.0 hm2,按侵蝕強度分,輕度侵蝕4.55 萬hm2,占24.28%;中度侵蝕10.92 萬hm2;占57.72%; 強度侵蝕3.41 萬hm2,占18%,全縣有大小侵蝕溝1 652條,溝壑密度為0.3 km/km2。全縣年平均侵蝕模數為2 029 t/km2·a。
具體為:①地力衰退、耕層變薄、土質板結、易旱成災。②侵蝕溝增多,蠶食耕地。③淤積水庫、破壞交通。④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風蝕危害極大。嚴重阻礙全縣農業生產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
甘南縣從1964年開始治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全縣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87 萬hm2,其中修筑梯田3 133.3hm2,改壟2.07 萬hm2,生 物 帶 1 133.3 hm2, 經 濟 林113.3 hm2,水保林2.18 萬hm2,種草1 026.7 hm2,治溝730 條,面積31 hm2,其它195.4 hm2,截流溝66 700 m,修谷坊1 670座,塘壩13 座
甘南縣水土保持區劃,主要是以地形、地貌為基礎,以土壤侵蝕類型、程度、特點、危害以及防治利用方向的不同來劃分的,并按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植被侵蝕類型等要素進行命名,按照以上區劃原則和依據,將甘南縣劃分為3個水土保持工作區,即: 西北部丘陵漫崗中度水蝕治理區( Ⅰ) ; 南部平原中度風蝕防治區( Ⅱ) ;東部平原輕度風蝕防護區( Ⅲ) 。
6.1.1 坡耕地治理措施規劃
該區原有坡耕10.04 萬hm2。規劃后調整為9.67 萬hm2,退耕還林還草3 710.2 hm2。其防治措施組成以梯田、地埂及部分保土耕作措施為主。
1) 梯田:①水平梯田:規劃>5°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規劃面積為4 710 hm2; ②坡式梯田: 規劃在部分土質較好3° ~5°的坡耕地上修筑坡式梯田,規劃面積為6 000 hm2。
2) 地埂:規劃在3° ~5°坡耕地上修筑地埂,規劃面積0.9 萬hm2。
3) 改壟:規劃在1.5° ~3°的坡耕地上一律改順坡壟為橫坡壟作,規劃面積為1.38 萬hm2。
4) 節水灌溉:規劃節水灌溉工程250 處,控制面積2 500 hm2。
6.1.2 荒地治理措施規劃
6.1.2.1 水土保持造林規劃
本區現有荒地1.25 萬hm2,退耕還林3 710.2 hm2,其防治措施主要組成是以生物措施為主。規劃營造護坡林4 726.7 hm2,水流調節林413.5 hm2,水源涵養林140 hm2,分水嶺防護林100 hm2,經濟林202.3 hm2,牧場防護林690 hm2。
6.1.2.2 水土保持種草規劃
規劃在地力較高的荒地上采取人工種草措施,以防治水土流失,并促進畜牧業和農村綜合經營發展,增加群眾經濟收入,規劃種草面積7 943.5 hm2。
6.1.2.3 封禁治理措施規劃
該區現有林地1.65 萬hm2,草地2.68 萬hm2。對此加強撫育管理,并對有水土流失的草地進行封禁治理。封溝育草1.83 萬hm2。
6.1.3 溝壑治理措施規劃
該區共有侵蝕溝1 457條,總長度為25.5 萬m.其防治措施以溝頭防護、跌水、谷坊及生物措施組成發展溝及半穩定溝的防治體系。穩定溝以保護開發利用為主。規劃營造侵蝕防護林372.9 hm2,修筑溝頭埂652 處,共11.7 萬m 延長,跌水652 處,谷坊6 851座,其中石谷坊2 700座,土柳谷坊4 151座。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全面治理的各大溝系中,在確定具有足夠集水面積。及其它條件都有利的條件下,修筑塘壩,規劃修建塘壩20 座。
6.1.4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規劃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包括截流溝、蓄水池2 項措施,截、蓄2 者合理配置。
1) 截流溝:當坡面下部是梯田或林草,上部是坡耕地或荒坡時,應在其交界處布設截流溝; 當無措施坡面的坡長太大時,應增設幾道截流溝。規劃排水型截流溝20 萬m延長,控制面積27 510 hm2。
2) 蓄水池:一般布設在坡角或坡面低凹處,與排水溝的終端相連,以容蓄坡面排水。規劃修建蓄水池200 處,容量為2 萬m3,并在蓄水池進水口的上游附近修建沉沙池200 處。
3) 其它工程措施規劃:規劃修建道路50 km。
6.2.1 坡耕地治理措施規劃
該區原有坡耕地4.71 萬hm2,規劃調整為4.70 萬hm2,退耕還林100 hm2。本區坡耕地治理措施主要以農田防護林建設為主,輔助保土耕作法,規劃營造農田防護林953.1 hm2,防護面積3.18 萬hm2。規劃修建節水灌溉工程350 處,控制面積3 500 hm2。
6.2.2 荒地治理措施規劃
6.2.2.1 水土保持造林規劃
該區現有荒地5 025.5 hm2,侵蝕以風蝕為主,防治風蝕的最好措施是提高植被度,所以,該區以造林為主治理風蝕,規劃營造用材林3 578.8 hm2,防風固沙林13.3 hm2,牧場防護林350.3 hm2。
6.2.2.2 水土保持種草規劃
在地勢較高的荒地上,規劃種草,以提高植被覆蓋度,減少水土流失,規劃水土保持種草221 hm2。
6.2.2.3 封禁治理規劃
該區現有林地5 485.1 hm2,草地1.51 萬hm2,對其加強撫育防護,對有水土流失的土地進行封禁治理,規劃封溝育草1.53 萬hm2。
6.2.3 溝壑治理措施規劃
該區現有侵蝕溝195 條,總長3.4 萬m延長。占地34.09 hm2。其中,溝頭前進,溝岸擴張的發展溝78 條;半穩定溝61 條,穩定溝56 條,其防治措施規劃主要以工程措施為主,即修谷坊495 座,其中石谷坊198 座,土柳谷坊297 座;溝頭防護48 處,長度為8 500 m,營造侵蝕溝防護林27.1 hm2。穩定溝以開發利用為主。
6.2.4 風蝕治理措施規劃
該區風蝕為主要自然災害,為控制風蝕規劃營造農防林953.1 hm2。牧場防護林350.3 hm2,防風固沙林13.3 hm2。
6.2.5 其它工程措施規劃
結合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修建道路20 km。
6.3.1 坡耕地治理措施規劃
該區現有耕地50 951.6 hm2,規劃調整50 761.8 hm2。退耕189.8 hm2。規劃營造農田防護林1 368.1 hm2,防護面積達45 603 hm2,草田輪作1 032.07 hm2。規劃修建節水灌溉工程1 333 處,控制面積13 333 hm2。
6.3.2 荒地治理措施規劃
6.3.2.1 水土保持造林種草規劃
該區現有荒地7 959.4 hm2,規劃治理93%,營造 用 材 林2 320.6 hm2,經 濟 林797.3 hm2,種草5 012.8 hm2。
6.3.2.2 封禁治理措施規劃
該區現有林地3 575.4 hm2,草地19 081.2 hm2,對現有林地加強撫育管護,對其產生水土流失的13 733.6 hm2草地,規劃進行封禁治理6 463.8 hm2。
6.3.3 風蝕治理措施規劃
該區土地均<1.5°,風蝕為主害,為控制風蝕,規劃營造農田防護林2 320.6 hm2。
規劃在治理期內,修建道路30 km。
1) 加強領導,健全組織為了保證規劃任務的實施,各級政府部門應把這項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并組成由縣長為組長的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治理任務落實到位,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存在問題,并將此項工作納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
2) 組織群眾、宣傳群眾、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各級部門應大力宣傳水土保持工作是農業大縣變強縣的重要生產基本條件,促進基本農田與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意義。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工。在社會上造成強大的輿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使各項規劃任務的完成變成廣大干部形象的自覺行動,同時,在統一規劃,統一治理標準的前提下,把各項治理任務承包到戶,貫徹“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承包,關在財力、物力、技術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使農民既有近期利益可得,又有長遠利益可盼,充分調動農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
3) 制定地方法規,加強預防管護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全縣《水土保持法》實施細則,并組織培訓執法人員,重點治理區設立管護隊,制定鄉規民約,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確保水土保持措施充分發揮效益。
4) 搞好典型治理,培訓農民技術人才,及時總結經驗,推動面上的工作的全面開展。
[1]曲雪峰,于雷,王景琴. 論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09,37(5)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