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京剛
( 哈爾濱市灘涂開發管理辦公室,哈爾濱150010)
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對生產經濟的束縛,我國農田水利基本設施的建設在諸如規劃、設計、施工等各項工作中普遍存在著以下諸多問題。可總結為以下6 點:
在建設初期會對多種方案進行分析和比較,多方考慮,進而能確定在技術經濟諸多方面合理的方案,許多細節問題也能在設計時得合理,進行很好的規劃。然而薄弱環節表現在具體實施上,達不到設計要求,長期棄之不用或因為長久失修基礎設施也會損失嚴重。
農田水利建設整個過程中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建設大量的小型電灌站、機井、農橋等基礎設施,因為管理不善引起站房被毀、電線被割、電機被盜等現象,甚至會產生涵閘啟閉不靈、地表水流失的嚴重狀況。相關人員必須加強對水利基礎設施的工程管理工作,逐步提高農民旱澇災害意識的培養[1]。
許多站房建設良好,然而田間渠系不完善,配套設施相對滯后。在設計中,如果遇到某些設施的灌溉值數定律偏大,而且當地的土質情況不佳,對平地、筑渠有著很大的困難,那么很容易產生有站無渠的現象,同時機電灌站的經濟效益也會因此受到很大的制約。
現在的農業水利工程的主要思想是: “以排為主,灌溉為輔”。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更多注重對大中型工程的開挖、疏浚,這些做法對排澇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有些農田缺少相應蓄水功能的設施配置,于是在地表水排走的同時,淺層地下水也被排走,不能得到很好的儲蓄。這樣現象持續后果就是旱情將會因之加重。
防洪除澇工程、橋涵閘、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等建筑物配套工程,需要相關的政府部門進行統一的組織和協調,充分發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目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局面需要通過增加大量的資金投入來改變。近幾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增加了對一些重點水利工程的資金投入。對一些受益范圍比較明確的小型農業水源和農田灌溉工程,正在實行以“明晰所有權、搞活經營權、放開建設權”為主旨的產權制度改革,這些措施都充分調動了農民個人或聯戶建設的積極性。然而對于一些村級、跨村或跨鄉的規模較大、受益范圍較廣、但缺乏相應的財政支持的工程建設則逐漸呈現萎縮趨勢。由于財政投入不足,配套資金很難落實。由于省市等相關部門沒有在相關文件中明確這些小型工程有關的投資補助政策,這都在無形中導致了水利工程的建設投資的渠道來源不明確的局面。2005年,國家啟動并從相關政策上支持了小型水利設施民辦公助項目,由于投資力度有限性,這些措施很難從根治上解決問題。
1) 把握重點,整體推進,審時度勢,統籌考慮。要對重點大中型水庫、骨干河道治理的加固予以足夠的重視;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現狀和安全形勢; 充分考慮中小型水庫、中小河道中容易發生險情的水利工程需加固治理。
2) 強化行政調控。在加強政府組織引導及投入的前提下,大膽的引入市場化運作的有效機制,廣泛吸納集體和個人等社會資本,積極拓展多元化的工程投資渠道,加強對各類用水合作組織的組建工作,在理順水價的條件下,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對各類灌排設施的建設工作,并且加強對配套田間水利設施的建設,從小水源工程的建設工作出發,通過一系列措施的調整和調控,增加旱澇保收田面積,進而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服務工作。
3) 加快省市范圍的水網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洪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省市間水資源統一調配的目的。這些工作要充分協調流域間的水資源的分配工作,進而實現對流域內水資源的合理的優化協調和配置。例如可以選擇在河流上合理考察選址,并進行充分的科學考證,選擇合適的位置興建一批攔蓄工程,或者在山丘區中選擇建設一批眾多的功效明顯的小型蓄水窖池,還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建設和完善局域水網的工作。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支撐和保障了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
4) 加強對水利管理體制的改革,積極創新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機制。各級部門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進一步加快對水利工程建設的改革,同時應該及時簽發并且制定相應的改革方案,對水利管理部門進行進一步的劃分。另外還要采取措施,充分理順水利工程的管理體制,充分落實經費的管理,實現管養的充分分離,從而建立起長效、良性的運行機制。小型水庫的管理責任主體是鄉鎮政府,縣鎮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強對基層建設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將責權、事權和法定的權益充分配合,同時還要將市場機制進一步引入到小型水庫的建設與管理工作中,最大程度地發揮水利設施的效能。對于中小型水庫,應加強相關的管理與監督工作,嚴格執行相應的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制度。嚴格分配小型水庫的防汛責任。對一些規模較小或功能萎縮、病險嚴重或者是一些經濟、技術不可行的水利工程,要嚴格執行相應的規定,對工程進行降等管理或進行徹底報廢,以而消除安全的隱患。
5) 強化管理,加強責任追究。水利工程的建設及安全管理要發揮好問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度的優勢。應分清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的職責,對違反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工程建設管理行為、與工程相關的行政領導及責任人員,進行相應的行政處分,從而使水利與防洪安全工作規范、良好的進行。
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應結合建設新農村的目的和要求,積極轉變水利理念,擴展相應的的服務范疇;加快相應管理政策的制定,只有這樣才能使工程的管理工作走上健康的、發展的道路。
[1]張紫紅,崔啟.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改革思考[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06,34(01)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