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建成
(重慶市長壽區環境監測站,重慶長壽 401220)
獅子灘水庫(長壽湖)是1958年初在長江三峽庫區支流龍溪河截流形成的面積為65km2的人工湖。因其湖水原本水質好,天然餌料和陽光充足,是我國較早在水庫開展的四大家魚自然產卵繁殖基地之一,有譽為西南三大動物奇觀之一的“魚躍險灘”美景,在這里率先成功進行了長江“中華鱘”人工繁殖。長壽湖漁業1963年前以自然捕撈為主,此后隨著主流上游水質污染逐步加重,天然產卵繁殖場逐步遭到破壞,隨之實施人工補充投小魚苗養殖,1970年后全改為人工投苗。1977年最高年產量和單網產量分別創1 160t和200t紀錄,因而成為重慶市主要漁業基地[1]。其后因管理體制,水質惡化等諸多因素,魚產量和效益連年下降。
長壽湖漁業1982年后10年探索粗放型分區養殖,在合理投苗、嘗試新捕撈工具技術中,魚產量連續回升到年產1 250t水平。這一時期湖區沒進行水環境監管,僅庫尾主流上游污染帶逐年拉長3~10km。湖水總體保持在三類水體Ⅲ級輕污染水平。漁業發展對水環境不構成影響,魚水相依平衡,對社會呈正面效應。
1992年~2002年10年間,在單純追求集團漁業效益,不顧湖區水體污染破壞的指導思想下,漁場以實施“菜籃子工程”和改制精簡分流人員為借故,先后三輪逐步以分片到全面分散發包的經營方式和肥水養殖生產方式,從局部到全面大搞投餌網箱養魚和投肥網欄養魚,人為掠奪式地發展漁業生產。
由于在大湖深水區高密度網箱養殖,23戶業主48畝網箱年投餌料高達9 000t,散失餌料和魚排泄物,使湖壩區1 333.33hm2大水面迅速惡化,時有死魚發生。同期,推廣肥水養殖,1997年至2002年6年間,120戶(108戶網欄12戶水庫蕩)業主向湖內先公開后偷運傾投雞糞化肥高達年9 000~15 000t,相當于一座小化肥廠年總產量。這直接導致湖區水質十年由整體三類輕污染迅速惡化為劣V類,相繼在后河和樂溫一帶成片發生養魚泛池事件,2000年9月11日最多一片區一次死魚5萬kg,湖區藍藻復發范圍逐年擴大,全湖嚴重富營養化。甚至湖區群眾守在湖邊缺水用,缺水喝,漁民和島上居民長期靠船運外送井水、桶裝水生活飲用。
2001年7月底,長壽區環境監測站對長壽湖養殖污染首次普查,在長壽湖較大47個網欄蕩共采集72個水樣,代表了全湖92% 水面,檢測結果表明:總體水質嚴重污染。總磷平均值為0.142mg/L,總氮為2.42mg/L,分別超4.68倍和7.07倍。其次,主流下游污染重于上游。入湖主流COD值,上游為15.4mg/L,下游壩區出口處為25.0mg/L。主流上段均值總磷和總氮分別為0.058mg/L和1.85 mg/L,主流下段均值總磷和總氮分別為0.082mg/L和2.20mg/L,順流污染加重,呈歷史以來污染倒置反常現象。再者,后河污染重于主河。總磷均值后河為0.191mg/L,主流為0.081mg/L;總氮均值,后河為2.70mg/L,主流為2.08mg/L,同時后河的pH、COD均值都高于主流。
統計分析長壽湖那一時期水質例行監測數據表明,長壽湖相關養殖污染的總磷、總氮和COD指標,下游和全面均已高于歷史以來上游積雨外境輸入斷面水平,長壽湖已由過去以上游來水污染為主轉變為肥水養殖漁業自身人為污染為主。湖水已基本失去了對上游污染物的調節、稀釋、凈化功能。
雖然這十年,魚年產量由1 250t增長到3 500t,解決了部分漁民的就業和致富,但給湖區社會秩序造成了不安定因素,常引發惡性水上斗毆事件。掠奪式肥水養殖污染直接加重了湖水發黑發臭、腥味撲鼻,長壽湖網箱魚和肥水魚在市場上逐漸失去消費者。旅游業瀕臨崩潰,群眾怨聲載道。這直接導致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改善以及水環境監管難度加重。片面的漁業效益給湖區水環境和周邊社會帶來了階段性災難,留給世人是一場悲傷的教訓。
從1998年起,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面對日益嚴重的長壽湖水質污染狀況,不斷探索,開展了依法整治養殖污染的行動。如采取頒布實施禁止湖區運投雞糞、化肥的通告;推行鎮鄉行政監管責任制;組建區環保、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門組成的綜合執法隊,長期駐守湖區堵查肥源,現場巡查監管,并且通過發動和鼓勵湖區群眾監督舉報,公眾參與打擊肥水養殖;特別借《重慶市長江三峽庫區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頒布實施,依據禁止在庫區流域水體實施投肥之相關法規,實施對業主網區水質普查監測,以此禁止再投肥、限期改善水質,努力控制和減少肥源入湖,依法查處等系列措施。到2003年底,基本阻止了肥水養殖,緩解了養殖污染。
為了促進全面拆除網欄,根除長壽湖養殖污染,建立健全長壽湖水環境改善的環保長效管理機制體制,實施淡水生態養殖,還長壽湖青山綠水,由長期現場調查和環境管理人員編制了《長壽湖淡水養殖環保可行性研究報告》。該《報告》客觀分析了漁業現狀,重點從湖區群眾就業、社會、經濟、環境質量等角度進行了評價,深刻分析現行承包養殖存在的問題,比較主要利弊,提出了淡水養殖發展方向、目標內容。《報告》合理區劃了淡水養殖分區范圍、面積、魚產品規格品種和質量要求,確定水質管控目標和水環境限期達標監測點位和指標因子。《報告》提出歸并調整,立整體分五大環境功能區承包,破除過渡分散濫承包;合理定產定價;采取降低承包金,交防止肥水養殖污染的高保證金等。《報告》就強化淡水養殖的環保監管,建立完善養殖污防管理體系體制。提出:一是環評準入制、水環境違法淘汰制;二是業主簽訂淡水養殖,水質改善責任制,簽訂計32個監控點位6項相關指標的逐年下降達標的社會承諾文本;三是業主承擔經營區嚴控養殖污染相關監測責任;四是群眾舉報和環保不定期抽查制;五是年終考評和違約解約制。
地方政府實施該《報告》后,自2004年4月全面拆除網欄,摒棄分散肥水養殖,長壽湖漁業進入有序發展軌道。到2007年底,湖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趨于穩定,魚產量每年在3 000~3 500t以上,主要魚產品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長壽湖生態魚在全市又恢復其原有的品質和信譽,出湖魚價比2000年上漲1.5倍。漁業經濟進入不投肥、低風險、低管理運行成本、高效益過渡期。新一輪環保責任制下的三大分區承包,至淡水養殖后,2008年4年年檢普查和湖水例行監測表明,湖水總體由劣V類改善到Ⅳ類水平。2009年起,長壽湖漁業恢復原公司統一化淡水經營生產,以生態、社會優先原則繼續實施淡水養殖,每年投放大規格魚苗100余噸,調整花、白鰱投放比例,致力于平抑近年湖主流“水華”現象,發揮漁業消解水體功能作用,加速湖水向良好水體轉化。現魚年產量維持在3 000~2 500t高產水平。隨著今年初湖區主產魚通過農業部有機魚生產水環境以及魚產品雙認證和長壽湖風景區通過國家4A旅游區認證,長壽湖魚高產高品質,漁業興旺,碧水重視,直接催生長壽湖納入國家首批良好湖泊體系建設計劃中。
環保依法監管工作步入正常運行,由過去應對上百家上千股東到現只對一家業主3個分區,因而管理成本降低,社會效益明顯,湖區水質逐年持續改善。目前,水質正在由Ⅳ類向Ⅲ類轉化,除底泥污染難消解[2],主流污染帶尚存加重外,后河和大面積湖區水質改善明顯[3],養殖污染漸漸逝去,總體水質恢復到1992年末肥水養殖前的水平。長壽湖水體得以休養生息。
(1)長壽湖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在以人為本,公眾參與,共建美景,共同享用安全飲水和放心食品中可化解矛盾,得到共贏。
湖庫經濟發展產生的環境問題可以通過踐行科學發展觀,采取綜合措施和手段,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長壽湖漁業養殖污染得以解決的關鍵在于正確處理好國家、地區(集團)、個人(湖區群眾和股民)三者與社會效益(公眾利益)、經濟效益(養殖集團業主利益)、生態環境保護(公眾環境權益)間的矛盾。同時要找到平衡點,選準突破口,創造立新革舊的有利時機條件。
(2)行業中不同產業結構布局和不同的生產經營方式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帶來的環境影響是不同的。好的管理體制,不斷優化經營生產、人工投放不同規格品種,純自然淡水敞養的漁業發展模式,不僅能提升魚品質,而且能獲得漁業高效,促進湖水良好,推進湖區生態文明。為此需要不斷創新實踐和興利除弊,走向可持續發展。
(3)建議可以在三峽庫區啟動論證,探索淡水養殖凈化水體的漁業和碧水共生共存的體制方案,并嘗試推行,讓長壽湖的新成果在三峽庫區開花結果。因此,本文懇望讀者和一切有識之士參與爭鳴,共同參與三峽庫區漁業發展和生態文明行動,為建設美麗三峽獻計出力。
[1]四川省水利學會,水電部成都勘測設計院.獅子灘水電站水庫環境影響考察報告[J].水利水電環境,1983(1):95-99.
[2]金相燦.沉積物污染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2:189.
[3]郭海濤,張進忠,魏世強,等.長壽湖沉積物中磷形態的季節變化特征[J].環境科學,2011,32(7):1 994-1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