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積石山縣林業局,甘肅 臨夏 731700)
由于完成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了產權,放活了經營權,保障了收益權,激活了廣大農民和社會投資林業的積極性,利用現有林地發展多種經營,促進了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2年底,積石山縣參與林下經濟的農戶1200 多戶,完成產值650萬元,戶均5000多元。利用林地興辦農家樂109戶,利用森林景觀發展旅游8處,養殖業戶502戶,種植業戶589戶;經營林地31000多畝,林下種藥4000畝,林下種草6300畝,林下套種經濟作物2000畝,林下養雞35000只,林下養羊1200只。發展林下經濟,吸納了一部分人員就業,涌現出了一些依靠發展林下經濟致富的典型,他們主要依靠林下搞服務行業,旅游季節里收入可觀。
在不改變林地用途和不破壞森林資源的前提下,根據實際自然條件,利用林地空間,因地制宜地發展以種植、養殖、依靠森林獨特的生態環境興辦森林人家和農家樂為主的經濟。
1.林草模式
在主要經濟樹種花椒、核桃下,郁閉度60%以下,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種植不同種類的優質牧草,如苜蓿、紅豆草、箭舍豌豆等,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時,生產出優質的牧草,為養殖業提供飼草,牛羊糞便又回到花椒、核桃林下,為整個種植業(包括花椒、核桃)提供肥料,相互循環促進,形成良性的生態互動。
2.林下套種
在花椒、核桃分布區,部分農民林下套種油菜、胡麻、甜菜等,合理地利用空間,生產一些農產品,或自用,或出售,增加了經濟收入。
3.林下養殖
林下養殖主要集中在積石山麓一帶,這里高寒陰濕,植被覆蓋度高,森林主要分布區,草場面積大,發展林下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里林下養羊、養雞、養牛,不破壞森林,充分利用林下雜草多和小昆蟲多的特點,生產出優質的肉類產品,動物糞便經過腐熟,成為優質的有機肥料,培肥了林地,形成了良性循環。
4.森林人家
臨近縣城的積石山麓一帶,氣溫涼爽,森林景觀眾多,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新鮮、生態環境優美。春夏秋三季,人們多到這里休閑,一部分搞服務行業的人士,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和機會,興辦森林人家和農家樂,開發旅游產品,發展餐飲、住宿、商品零售等服務業。
林下經濟是一種方興未艾的產業,正在發展中,目前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一是對于這種新型經濟形式研究較少,某些方面尚存在空白現象,還處于經驗階段;二是還沒有統一的規劃,沒有統一的指導性文件;三是大部分林地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只是開發了一部分。
針對存在的問題,要從積石山縣實際出發,文化牽線、政府引導,林地搭臺,人民唱戲,工業引路、積極培育,做強做大,使之成為部分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林下經濟正在發展之中,各處農民和社會人士自發開發和經營,還沒有統一的規章制度,更沒有詳細的總體的規劃,政府影響力較弱。為使林下經濟健康發展,達到即保護森林資源,又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必須作出全面的規劃,規劃必須體現廣度和深度,廣度是指林地上的各類資源進行調查,包括各類型林地、草地、野生植物、野生動物、野菜、水域(小溪流)等,在不破壞森林植被的前提下,盡量做到合理開發;深度是指經過加工做長產業鏈,比如將野生蕨菜經過保鮮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積石山縣是花兒的故鄉,改革開放后民眾就有聚集游山唱花兒的傳統,這種風尚年勝一年。這幾年來,政府部門和民間人士的努力,原本沒有這種風尚的林區出現了這種可喜的變化,每逢端午節,在花兒會的引導下,各處森林里便人頭攢動,商販云集。這是民風文化牽線森林搭臺的很成功的例子,政府部門應當正確引導,不惜資本,年年舉辦,每年舉辦數次,真真使花兒會游山成為風尚,成為新型的林下經濟,成為積石山的特色。
在大力宣傳林下經濟效益的同時,宣傳林下經濟大戶、公司的成功經驗,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培育一批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努力營造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小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發展局面。鼓勵發展林下經濟專業協會和合作組織,強化內部服務、行業自律和自我規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協會促發展,以組織促規模。
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類型,它涵蓋林業、農業、畜牧、旅游、文化、工業等方面,不妨借鑒外地的經驗,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配備設備和人員,專搞此項工作,在加強領導的同時,搞好科技服務,做好林地流轉、開發等的引導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