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懷亮(山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山東青州 262500)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談到:“就短期而言,公司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決定了公司的競爭力,但長期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何謂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倫敦商學院教授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競爭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發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業評論 (the havord business review)上)中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對核心競爭力的定義是:“在一個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從與產品或服務的關系角度來看,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是隱含在公司核心產品或服務里面的知識和技能,或者知識和技能的集合體。
簡單地說,就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自身具有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的、能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獨有能力。因此可以說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人才,國家或者參與競爭的個體)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是企業所特有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技術或能力,是企業所有能力中最根本、最重要、最關鍵的能力,是對企業生存和發展最具影響的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要在競爭中保持長期主動性,就必須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但任何一家從事產品生產的企業,其核心競爭力都與產品質量有密切關聯。質量就是生命,沒有質量就沒有明天,任何產品都要經受市場的無情考驗,今天的質量就是明天的市場,只有產品質量始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保持并擴大市場份額,才能創造經濟效益。是衡量一個企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技術經濟水平的主要標志,更是一個單位企業素質的重要體現,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開始重視產品質量,重視質量管理。
企業要發展,就必須正視現實,加快建立起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提升企業管理等級、進行企業重整、推動科技進步和轉換經營機制等一系列問題,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現在,質量管理已從過去的質量檢驗階段、統計質量控制階段發展到了全面質量管理階段(TQM),其核心要求是:關注于顧客、以事實為基礎的決策、持續改進、讓每個人承擔義務、注重過程和最高管理者的承諾等;質量管理的目標也由注重資源的利用率、產品質量的合格率轉變為關注市場占有率、用戶滿意率和產品利潤率的多元化目標。
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揮。提高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質量管理提升,要做到兩手抓。
抓質量管理制度建設。質量管理制度是一個企業質量管理的基礎和起點,它反映了企業的質量理念、質量標準和質量水平。只有建立、健全企業科學、有效、高起點的質量管理制度,才能使管理者管理起來“有法可依”,使員工執行起來“有章可循”,不斷地改進工作質量,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抓培訓和考核工作。健全的質量管理制度是確保產品質量穩定的保證。但工作是由人來完成的,人們的質量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質量管理工作也從過去的粗放管理發展到現在的從市場調研、產品開發、原材料供應、質量過程控制到產品售后服務的全面質量管理。質量管理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戰略之一。只有大力加強員工的質量培訓工作,通過開展不同層次、持續的質量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才能使每位員工充分認識到產品質量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增強質量意識,自發地提高工作質量和技能,使企業質量管理制度得以貫徹和落實,促進企業不斷向前發展。
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可以為企業的經營發展提供更好提供指導,幫助企業客觀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便于及時調整經營發展戰略,創造更有魅力的核心競爭能力。同時,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還有助于企業充分認識質量管理對于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作用,增強質量意識,持續提高企業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