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銳(中國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 成都 610041)
川西南-川中地區位于加里東期樂山-龍女寺古隆起的南斜坡-核部地區,歷年開展過多輪勘探,目前除在古隆起高部位附近發現威遠氣田、資陽氣藏和高石梯氣藏之外,在盆地邊緣以震旦系燈影組為主探層的多口探井均未發現很好的油氣顯示,多產水,對盆地內部的龍女寺背斜、自流井背斜、安平店潛伏構造、JS構造實施鉆探也僅產微氣及地層水。對油氣分布規律和成藏主控因素還需深化。為此,本文對川西南-川中區多個氣藏和鉆井進行了對比分析,圍繞古隆起對油氣運聚的影響,力圖歸納其成藏類型和控制因素,供勘探實踐一定參考。
研究區構造位置處于四川盆地川中隆起帶西南段和川西南坳陷帶內。區內以震旦系燈影組為核心的成藏組合縱向上為∈1q(生)-Z2dy(儲)-∈1q(蓋)的上生下儲結構,具有過演化、高保存、高匹配,可外供(向上供烴)的總體特點[1]。
燈影組是一套廣泛分布的優質巖溶儲層。四川盆地燈影期為一片廣闊的局限碳酸鹽巖臺地,廣泛沉積了一套白云巖,厚達300m-1400m。震旦末桐灣運動兩期抬升分別在燈二段和燈三-四段造成了風化剝蝕,大范圍內發育了較好的巖溶儲層。橫向上與巖溶地貌關系較密切,一般以巖溶斜坡帶上巖溶縫洞最發育,物性最好。
目前認為筇竹寺組烴源巖是燈影組油氣的主力烴源巖。本區筇竹寺組烴源巖樣品測試TOC為0.03~7.27%,平均為1.69%。熱演化程度整體較高,Ro一般大于3-4%,樂山一威遠一自貢一資陽一帶成熟度相對較低,Ro為2.5~3.5%。筇竹寺組烴源巖在加里東晚期-海西早期已經達到生排油的高峰,印支期干酪根已經過成熟,進入生干氣階段,具有生烴早,持續時間長的總體特點。氣源對比表明,威遠氣田和資陽含氣區震旦系氣體成分有所差異,但均是下寒武統生成的油裂解的天然氣[2],威遠氣田天然氣是隆升作用中水溶氣脫溶而來,資陽地區天然氣則不是[3]。因此,燈影組氣藏并不完全來自于烴源巖生排烴,區域上的古油藏和富含烴氣的地下水均有向燈影組圈閉供烴的能力。
區域上蓋層類型以泥質巖及泥質粉砂巖為主,膏鹽巖次之,分布廣泛,層位也較多,具有較好封蓋性能。中下寒武統膏鹽巖一般厚約30~55m,古隆起區減薄為零。
樂山-龍女寺古隆起主要在加里東期形成,較明顯地控制了震旦系成藏組合的油氣聚集活動。古構造圖可見資陽、威遠和高石梯在下寒武統烴源巖的兩個生烴關鍵期均位于或緊鄰古隆起的核部,高石梯和資陽的古構造位置最高,形成了大型的加里東期-印支期古油藏,成為后期局部油氣藏的重要供烴來源。
威遠和高石梯均存在完整而龐大的現今背斜構造,氣水界面較統一的,含氣性良好;資陽氣藏為一多壓力系統氣藏,具有多個氣水界面,為多個獨立的巖性氣藏構成,含氣性最差。這一現狀與燈影組成藏組合的演化過程密切相關。
資陽地區在加里東-印支期已形成大型背斜,但于燕山期萎縮變小,喜山期最終消亡成為單斜構造,也不再位于隆起區的高部位,捕獲、保存油氣能力逐步下降,古油氣藏最終分裂、瓦解,成為多個獨立的殘余氣藏。相反,威遠地區在燕山期-喜山期才逐漸演變成為大型古背斜圈閉,區域內隆起部位最高、閉合幅度最大,捕獲油氣的能力大大上升。鄰近資陽古油藏的裂解生氣和二次運移,以及本身地層水在隆升過程中的水脫氣,都為現今威遠氣田的最終成藏做出了貢獻。
燈影組成藏時間早,成藏階段多,侏羅紀后經歷了油氣轉化形成氣藏并經長時間的調整溢散,該過程中上覆蓋層的剝蝕和通天斷層將嚴重威脅油氣藏。老龍1井所處的老龍壩鼻狀構造在燈影組地層中雖然有儲層瀝青,證明曾經成藏,但喜山期的劇烈抬升,通天斷裂的發育,使油氣藏最終遭受破壞。
殘余型氣藏指早期曾聚集形成古油藏,但后期調整中分裂瓦解,依靠自身良好油氣封堵條件仍得以殘留的氣藏,現今具有小規模氣藏成群分布在古圈閉范圍內的特點。資陽氣藏為最典型的例子。晚期背斜型氣藏指晚期的燕山運動或喜山運動所形成的背斜捕獲油氣而成藏。以威遠氣田為典型,因為成藏晚、演變過程簡單,常保持統一的原始地層壓力和原始氣水界面。古今構造疊合型氣藏在主力烴源巖的生烴高峰期之前已經形成圈閉,后長期穩定,今氣藏由早期原地古油氣藏調整裂解而來,位置、規模變化較小。近期獲得重大發現的高石梯-磨溪氣田,就是該類氣藏的典型代表。
[1]徐世琦.加里東古隆起震旦—寒武系成藏條件[J].天然氣工業,1999,19(6):7-10.
[2]尹長河,王廷棟,王順玉,等.威遠、資陽震旦系干酪根與油裂解氣的鑒別[J].沉積學報,2001.19(1):156-160.
[3]劉樹根,馬永生,孫瑋,等.四川盆地威遠氣田和資陽含氣區震旦系油氣成藏差異性研究[J],地質學報2008,83(3):328-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