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鵬帥(延安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延安 716000)
煉焦技術是高職院校煤化工專業的一門以工藝為主的實踐專業課,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煉焦生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具備與煉焦生產崗位群相適應的文化知識和職業素養,成為具有較強專業崗位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 目前高職煉焦技術課程大多教材相對較少, 且部分內容較為陳舊基本上獨立為章節,知識內容離散,理論與實踐分離,難以滿足高職院校煤化工專業建設和教學目標。 其次,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 煉焦技術抽象復雜,課程應用傳統的黑板和粉筆再加語言的教學方式略顯枯燥,學生似懂非懂,較難與生活中相似實際結合,學生學習積極性差,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 再次,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理論與實踐脫離。 實踐教學環節主要體現在課程校內外實習和實訓方面,目前企業實習學生很少參與動手操作,理論難以結合實際,企業頂崗實習目的難以達到。
針對上述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文對煉焦技術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從本課程培養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了改革和實踐。
立足我國高職培養的人才實用型和應用型目標, 根據煉焦技術對操作崗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化工需求, 該課程培養目標定位為:通過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學習,從爐型設備、工藝控制等方面對煉焦相關理論發掘,同時結合化工單元操作、化工設備、 煤化學等基礎理論從各單元化工裝置協同運行過程中逐步形成系統的煉焦技術過程思路, 讓學生逐步掌握煉焦技術的原理、方法及操作要求,熟悉裝置設備、工藝控制、正常操控及事故分析等相關技能。 通過多種實訓教學環節培訓學習,逐步將煉焦技術核心理論與生產實際融為一體, 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結構基礎,具備分析和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
(1)模塊教學,重在實踐。 為了充分體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特色和目標,采用模塊化教學方式。 根據課程標準,結合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大綱,編寫《煉焦技術》校本教材,針對實訓過程,結合實訓教學特點, 編寫配套的實訓指導書。 根據本課程建設需要, 結合項目化課程改革內容, 制作本門課程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引入多方式的教學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創設現場與課堂之間的的有效鏈接,加入最新爐型設備、生產規程、現場生產圖片等多媒體素材, 增加和充實課堂教學信息量, 創設教學現場情境,使授課內容與現場煉焦生產緊密結合,以此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高職課程教學特色。
(2)理清主次,突出重點。 原煉焦技術涉及的內容偏多,有焦炭及其性質、室內結焦過程、煉焦煤料的預處理技術、煉焦爐的結構、煉焦爐的機械設備、煉焦爐內煤氣的燃燒及熱工評價等。由于內容偏多,同時標題與內容有所差別,內容介紹松散重點難點也不夠突出,部分授課過程中需要調整章節順序,為此在每章節首都設置一個學習目標欄, 欄內概括介紹本章內容、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并且在每章章尾設置本章總結,做到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同時,將部分內容進行修改并作總結。
(3)分清內容,前后連貫。 本課程可分為三大板塊,前期思路以學生調研為基礎,學生在煉焦廠為其兩周的認識實習,為本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大板塊以學生進企業進行校外半年實習,一邊學知識為主一邊進行培訓操作為主。 通過校企合作,學生頂崗實習, 工學結合模式逐步實現實踐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職業性。 通過的校外實習基地,學院與企業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確保實習教學質量, 充分滿足專業學生半年以上的校外頂崗實習。 第三大板塊以校內學習為主,進行系統學習和理解。
(4)緊跟科技,更新內容。 本課程部分教學內容陳舊,新裝置新設備新工藝新思路內容涉及的較為有限, 與現代煤化工專業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目標有不相適應之處。 隨著煉焦行業研究領域及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新思維、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涌現。 為此,每章尾皆設置閱讀材料欄,增加國內外生產、科研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增加其對學科的進一步認識,更加明確煉焦技術的重要性,同時增強了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同時,對課本主要章節的內容進行仔細斟酌,對原有的舊工藝、舊設備的內容進行刪減及更新,將新工藝、新設備的內容進行了添加。
(5)填補空白,增設習題。 煉焦技術教材是一本大量與煤化工工藝學相關的書籍內容和科研實踐操作的綜合表現, 但目前的煉焦技術教材只有參考文獻而無任何課后習題, 學生學完卻做不到與本章內容相關的習題,知識不能得到及時鞏固,僅靠教師課堂或臨時布置練習題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 嚴重影響學生的自學創新能力、思考問題能力。 鑒于以上,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參閱大量的相關書籍,編出兩種等級的課后復習題,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鞏固和提高。
隨著二十一世紀煉焦行業對專業技能人才的綜合素質及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煉焦技術》 項目化課程改革應結合高職院校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整體教學方針和目標,在理論知識“必須、夠用”基礎上,結合就業需求,崗位需求,著力調整教學內容,鞏固校內專業實訓、社會實踐及企業頂崗實習等環節,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并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
[1]金彥平,高等職業院校項目化課程的教與學[J].考試周刊,2012(7)
[2]石偉平,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思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
[3]徐國慶,高職項目課程的理論基礎與設計[J].江蘇高教,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