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致彥 劉洪山 許長青(青海油田井下作業公司 青海省海西州茫崖鎮 816400)
油田井下作業質量的提高勢必會帶來原油產量的增加以及成本的降低,是石油企業提高經濟效益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所以, 石油開發企業必須將井下作業質量的管理與控制放在油田井下作業質量管理的首要位置, 且在油田的日常管理過程中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與貫徹, 從運行體系與管理模式等方面確保油田井下作業質量的管理與控制。 然而,在實際過程中油田井下作業質量管理尚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對油田井下作業質量控制管理進行再認識, 并將科學的管理方法應用于其中。
質量管理的供需等級排序控制管理是對生產過程的每個階段進行危害分析及評價危害程度, 以確保并制定具體的預防對策。 消除危害或者降低危害發生率,構建控制優先順序,以保證重點工序控制, 將質量保證的重點由原來傳統的對結構的檢驗逐漸轉移至對工藝過程質量進行管理與控制, 從而避免由于質量等方面的問題而引起的重大損失。 首先是針對不同油田以及不同油氣藏等方面因素, 對油田講下生產的質量危害順序加以確定,危害程序可以使用如下公式進行表示:
危害程序=A×B×C×D×E………式1.1 上式中:A——危害的優先級;B——嚴重度數;C——危害出現數;D——危害產生頻度數;E——危害被發現的概率。
根據危害的具體程序來對相關的工序環節加以控制, 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質量管控的水平與效率。
下面應用工序等級排序的管控方法, 在本油田采油廠鏡下作業過程中進行實際應用。 該油田的一大特點就是油層出砂較為嚴重,且油田井下狀況較差,水驅產量遞減較為顯著,且作業措施效果較差。 因此,應該首先確定井下作業質量危害優先級。
上述作業質量危害優先級矩陣構建好之后, 再制定危害嚴重程度評價標準,主要分為如下10 個危害嚴重后果:(1)無警告的嚴重危害。 主要表現為砂卡,度數為10 度;(2)有警告的嚴重危害。主要表現為供液不充分以及地層不供液,度數為9 度。(3)很高。 主要危害表現為砂堵、不吸水、油管脫以及活塞脫,度數為8 度。 (4)高。 主要危害表現為底球漏,度數為7 度。 (5)中等。 主要危害表現為油管漏、泵漏以及封隔器失效,度數為6 度。 (6)低。 主要危害表現為抽油桿斷以及泵卡,度數為5 度。 (7)很低。主要危害表為光桿斷,度數為4 度。(8)輕微。主要危害表現為油管腐蝕、油稠,度數為3 度。(9)很輕微。主要危害表現為蠟卡,度數為2 度。 (10)無。 主要危害表現為高含水及產能低,度數為1度。
除了制定危害評價標準之外, 還應對危害產生頻率加以確定,主要原因是危害產生的頻率不同,其產生的貢獻值也有所差異。 主要包括如下6 種危害發生的可能性:(1)很高:危害是不能規避的。主要危害表現為泵漏及油管漏,頻度數分別為10 度與9度。 (2)高:一般與之前經常出現失效的過程相似的工序存在一定的關系,主要危害表現為砂卡與砂堵,頻度數分別為8 分與7分。 (3)中等:一般與之前時有失效的出現,但是不占主要比例的過程相似的工藝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主要危害表現為油管脫扣、抽油桿脫扣及活塞脫,頻度數分別為6 分、5 分及4 分。(4)低:僅有幾次與相似過程存在關系的失效,主要危害表現為光桿斷,頻度數為3 分。 (5)很低:很少與幾乎完全相同過程存在關系的失效,主要危害表現為封隔器失效,頻度數為2 分。 (6)極低:危害不可能出現,幾乎相同的過程也未出現,主要危害表現為供液不充分,頻度數為1 度。
主要選擇如下幾種典型性的危害源對油田井下施工工序等級排序管控建立方法加以說明:(1)砂卡。 其優先級、嚴重度、產生頻度、危害順序得分、排序以及對應施工工序分別為4、10、8、2240、1 及下繞絲;(2)砂堵。其優先級、嚴重度、產生頻度、危害順序得分、 排序以及對應施工工序分別為4、8、7、1340、2 及腹膜砂;(3)泵漏。 其優先級、嚴重度、產生頻度、危害順序得分、排序以及對應施工工序分別為3、6、10、360、3 及試壓。 (4)供液不足。其優先級、嚴重度、產生頻度、危害順序得分、排序以及對應施工工序分別為4、9、1、360、3 及試軸。 (5)油管漏。 其優先級、嚴重度、產生頻度、危害順序得分、排序以及對應施工工序分別為3、6、9、320、5 及試壓。 (6)抽油桿斷。 其優先級、嚴重度、產生頻度、危害順序得分、 排序以及對應施工工序分別為3、5、4、300、6 及下完井。(7)油管脫扣。其優先級、嚴重度、產生頻度、危害順序得分、排序以及對應施工工序分別為3、8、3、290、7 及下完井。 (8)地層不供液。 其優先級、嚴重度、產生頻度、危害順序得分、排序以及對應施工工序分別為3、9、1、270、8 及環空充填。 (9) 光桿斷。 其優先級、嚴重度、產生頻度、危害順序得分、排序以及對應施工工序分別為2、4、3、210、9 及地填。 (10)不吸水。 其優先級、嚴重度、產生頻度、危害順序得分、排序以及對應施工工序分別為4、8、2、192、10 及測試。
[1] 劉勇軍. 排列圖法在工程質量管理中的計算機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9):5-10.
[2] 宋明順主編.質量管理學(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