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韜
(韶關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韶關 512000)
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的特點與規律探析
羅 韜
(韶關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韶關 512000)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師德作為高校師德的一個分支,有別于其他師德規范。教學目的決定其師德建設的突出政治性;教育對象決定其師德建設的鮮明示范性。要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師德水平,不僅要加強他律體系的完善,同時又要提高教師的自律水平,必須重視師德建設中他律與自律的統一。
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特點;規律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1]它在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作用。“提高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關鍵在教師。”[2]“思政課”教師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特別是教師師德,師之本在于德,將直接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加強”思政課”教師的師德建設,為我國踐行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目標,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具有特殊的意義。
“思政課”教師師德作為高校師德的一個分支,有別于其他師德規范。既具有一般師德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個性。它的特殊性是由高校任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的。教學目的決定師德建設突出的政治性;教育對象決定師德建設鮮明的示范性。
我國高等教育,根本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因此,要培養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高校必須把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擺在首位,教育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立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教育學生,使他們能夠在21世紀肩負振興國家民族的重任。在貫徹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的作用有別于其他教師。“思政課”以課程的形式出現,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它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未來,關系到廣大青年學生的成長和成才。作為“思政課”教師,應該把職業觀念上升為事業的境界,確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依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意見》文件所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要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2]的要求,“思政課”教師基本職業道德規范首先必須講政治。這里所說的政治,包括政治立場、方向、觀點、紀律、鑒別力。在教學中必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批判各種錯誤社會思潮。教師要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不是自由論壇而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不允許傳播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要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所講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不信,則最好不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3]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師德首先表現為政治性。講政治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從事這項工作的最基本職業道德規范。
示范性是指優秀的教師的言行會給周圍的個體主要是學生帶來很好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從而影響這些人的言行。如果言傳與身教相脫離的教育必然是沒有說服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塑造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導師。在道德上理應成為青年學生學習的楷模,要“做教書育人的表率,做大學生健康成材的指導者和領路人”[2]。教書與育人在教師身上是不可分割的。高尚的師德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影響往往是深遠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注意“立德”、“立行”二者的關系:“立德”是前提,“立行”是根本。既要做“經師”,又要做“人師”,努力做到兩者的統一。
教師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辱感,要對所從事的職業有著良好的自我認知,社會對教師職業進行定位,即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尤其是育人,教師只有自己有良好的師德,才能育好人。教師工作的示范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學生總是把教師看做學習,模仿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個小小的許諾都會引起學生的重視,教師的這種影響力在大學生中同樣表現非常明顯。對教師來說,從自我做起,做出表率,才能感染和影響學生。事實表明,盡管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有較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但是一個有著高尚師德的教師往往會被認為是魅力型的教師,會受到他們的歡迎和愛戴。這種魅力型教師對待學問和人生的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關心和愛護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教書育人的實效只有通過學生的親其師,才能進而演化為信其道、樂其道。思想政治教育,要靠科學理論的力量,更要靠人格道德的力量。教育者必須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求去做。真學、真信、真干,帶頭實踐自己提倡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才能教育青年學生,否則教育是蒼白無力的。
基于“思政課”師德建設的特點,要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不僅要加強他律體系的完善,同時又要提高教師的自律水平,必須重視師德建設中他律與自律與的統一。“使師德建設中的自律和他律能夠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轉化,促進師德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達到以良好的師德推動社會前進和發展的根本目的。”[4]
師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社會輿論的引導,還需要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來保證。因為制度建設具有穩定性和和強制性。
一是健全師德考核測評機制。為了規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師德行為,提高“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可以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師德的具體檔案,采用自評與公開評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等方面的方法,對“思政課”教師的道德水平加以全面地考核,記錄其職業道德方面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等,并將其作為年終考核以及職稱晉升的一個依據。
二是完善師德激勵約束機制。所謂激勵,就是要對相關教師進修表彰,以樹立榜樣,讓大家去學習、效仿。在實際的激勵過程中,應該注意包括兩個方面的激勵,即物質與精神方面的激勵。所謂約束,就是使得“思政課”教師在道德與紀律的共同約束之下,自覺地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規范。要按照相關的規定對那些違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予以處罰或是嚴肅的批評教育,對品德不良、社會影響惡劣以及師德敗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堅決取消其教師資格。要把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同分配利益聯系起來,讓道德修養高的人不僅得到精神鼓勵,還要得到更多的物質獎勵,讓“失德者”受到必要的懲戒。從而形成正確機制導向,有效調動教師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積極性。
三是營造良好的師德環境氛圍。高等學校一個集“育人”與“研究”于一體的場所,因此,應該注重加強營造一種“育人”與“研究”的氛圍,使得教師在一種寬松與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和研究,這樣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基本素質與道德水平。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研究環境,有助于促進“思政課”教師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與增強,是“思政課”教師形成科研意識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高校學術規范與學風建設的一個首要基礎。因此,高校應該積極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展教學和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條件,從而不斷地促進“思政課”教師的道德水平的提高。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道德的行為不是產生于強制,而是產生于自覺,達到自律道德,才算真正具有了道德意義。”[5]人的道德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從他律向自律發展的過程。道德規范的他律性轉換為自律性的最重要特征,表現為道德主體自身的行為動因由原來的外在約束,轉換為內在約束,由原來的外在導向轉換為內在導向。簡言之,轉換為主體自己的意志約束。
師德作為教師的行為規范,主要通過其內心的信念和自我意識、覺悟起作用,師德是教師對所從事職業的自我認知的外化。要實現“思政課”教師的師德內化,必須努力做好幾方面工作:
首先,在師德建設過程中,應當引導教師從思想高度認識“思政課”的重要性。一旦教師認識到自己從事的職業的重要意義,就能激發對本職工作的熱愛,教師會自覺的加強師德修養,把它視為本職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額外工作。這里教師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非常重要。如果教師對本職工作不認同,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思政課”教師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不斷加強自身的師德師風建設,成為人民滿意的“思政課”教師。
其次,牢記師德規范,樹立師德的自律精神。“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6]對于“思政課”教師隊伍而言,其師德是作為特定社會的基本制度來對教師加以約束。基于此,它不僅含有道德,同時也包含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政治立場與態度、法紀觀念與行為等。師德不僅僅體現為一種行為規范與要求,同時它還強調社會規范在教師深層心理結構的積淀與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內在的約束。“思政課”教師作為傳播主體在“受控”的同時也在“施控”,其師德的發展在這兩個角色的反復更換之中經歷著一個由他律逐漸變為自律的過程。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熟悉《教育法》、《教師法》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相關法規要求,自覺履行教育教學職責,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意志,陶冶道德情感,確立道德信念 ,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師德信念為內在動力,牢固樹立教師內在的自律精神。
再次,加強職業道德實踐,提高師德水平。加強職業道德需要教師對師德親身經歷有一個自覺的感悟、評價、改進、提升的過程。以優秀教師的“師德”作鏡子,時時進行對照,進行良好的自我塑造,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師德修養的不足,從而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加以改進。在實踐中提高認識,經過多次再實踐、再認識。這樣才能使外在的規范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律,實現社會的客觀道德規范要求向主體道德需要轉化。師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只有積極投身教育實踐,不斷提高職業道德修養,才能成為優秀的“思政課”教師。
總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道德自律精神是“思政課”教師的一項重要素質。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為教師的自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為“思政課”教師應當依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重視自身職業道德提高,勇于超越自我,實現師德由“外化”到“內化”,從他律向自律轉變,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只有好好把握 “思政課”師德建設的主要特點與基本規律,加強其師資隊伍的師德建設,不斷提升師德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終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夯實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
: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EB/OL].[2010-09-16].http://www.hainmc.edu.cn/webapps/glxy/zuzhi/20120229/10920.html.
[2]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EB/OL].[2012-09-16].http://www.ahnu.edu.cn/site/politics/szkjy/wj2.htm.
[3]陳占安.關于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0(11):4-6.
[4]蔣濤.師德建設的自律與他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4):34-36.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9.
[6]張雷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師德規范及其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3):9-11.
On Characteristic and Regulation for College Political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LUO Tao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College Political Teacher’s morality,as a branch of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is different from other ethics standard.The Political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for the teaching purposes and the educational objects,has prominent politically and distinctive exemplary.For improving Political Teacher’ethics standard,it is necessary that not only to perfect discipline system but also to improve teachers’Self-discipline,and then achieve the unity of this two.
college Political Teacher;Teacher’ethics 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regulation
G645
1007-5348(2013)01-0174-04
2012-10-25
廣東省教育廳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師德建設的規律與特點研究”(2010ZY032)階段性研究成果
羅韜(1970-),男,廣東興寧人,韶關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碩士,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研究。
(責任編輯:薄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