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霞
(鄭州大學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1)
2013年9月12日至15日,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2013年工作會議暨第七屆全民閱讀論壇在河南省鄭州市隆重召開。會議由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主辦,鄭州大學圖書館、鄭州圖書館承辦,河南省圖書館學會、河南省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協辦。來自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圖書館相關媒體等15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
9月13日,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2013年工作會議在鄭州大學圖書館召開。會議開幕式由鄭州大學圖書館館長崔波主持,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崔為工、鄭州大學副校長高丹盈、河南省教育廳評估辦主任唐多毅、中國圖書館學會秘書長嚴向東、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主任吳晞出席開幕式并分別致辭。參加會議的領導還有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王余光、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副主任徐雁、副主任黃鵬、秘書長竇英杰、河南省文化廳社文處副處長底鮮平、鄭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高振超以及來自河南省圖書館學會、河南省科技情報學會、河南省高校圖工委、鄭州圖書館、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等單位的負責同志。
工作會議分上半場和下半場進行,上半場由閱讀推廣委員會副主任徐雁主持,下半場由閱讀推廣委員會副主任黃鵬主持。
在會上,閱讀推廣委員會及其所設置的各個專業委員會簡要回顧了在2012年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績,各專業委員會通過承辦中國圖書館年會分會場、開展征文和各種比賽、舉辦閱讀研討會、創辦閱讀刊物、申報閱讀課題、組織相關調研和展覽等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活動,使得閱讀推廣工作遍地開花、碩果累累。各專業委員會還在會上對2013年已經進行和即將展開的工作作了交流。2013年,各專業委員會將繼續集思廣益,不斷開拓創新,發揮各委員單位的主陣地作用和輻射作用,將品牌活動和常規活動持續化,將理論研究和閱讀研討深入化,使閱讀推廣工作普遍化、新穎化,不斷開創閱讀活動的新局面。
最后,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黃鵬副主任對工作會議作了總結。他充分肯定了各專業委員會為閱讀推廣工作所做的不懈努力及取得的各項成績。他希望各專業委員會繼續保持飽滿的工作熱情,不斷加強宣傳和推廣,使閱讀推廣工作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績。
9月14日上午,第七屆“全民閱讀論壇”在鄭州圖書館一樓學術報告廳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經典重讀與書香未來”,論壇由鄭州圖書館館長李紅巖主持。
為了讓普通市民能品味閱讀之趣、享受文化之樂,論壇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吸引了300余位讀者到場參加論壇。除一樓學術報告廳主會場外,此次論壇還利用鄭州圖書館視頻同傳功能,在一樓大廳和三樓多功能廳分別設置了兩個分會場,滿足廣大讀者的聆聽需求。
論壇邀請著名作家二月河,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王余光,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教授徐雁,河南省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主任、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院長崔慕岳四位學者做報告。
二月河先生以《我的讀書生涯》為題開講。二月河首先談了自己作為中共十八大黨代表和全國人大代表,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呼吁重視文化事業發展的情況,并分析了當前文化發展的機遇和中國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他認為,繁榮當代文化一定要汲取精華,剔除糟粕。
他說,自己當年在校時學習成績并不好,小學、初中、高中都留過級。直到23歲參軍后才發奮讀書,比較系統地瀏覽了《二十四史》,讀出了一點自己的心得與感悟。他說當初寫清代三大帝王的傳記,就是為了弘揚中華文明。當年讀史書涉獵很廣,也讀得非常仔細。比如有關銀子的計量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后13位,是在《桐柏縣志》中查到的。當代一些中國古代電視劇中,常見有人把一錠銀子往桌子上一拍,叫店家打酒來,這是完全不符合歷史的。其實,喝酒點菜吃個飯,一點碎銀子就足夠打發了。
他還結合自己自學、創作的坎坷經歷指出了讀書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大量的閱讀并進行梳理、提煉,才能形成自身的文化。最后,他期待與會的圖書館朋友,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盡量讓讀者享受中外最好的文化食糧。在報告中,二月河先生不時語出驚人,令現場代表的掌聲此起彼伏。
王余光教授報告的題目是《我們為什么讀經典》。他說,經典書籍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經過時間的檢驗,二是影響力大,三是書籍的自身內容有價值。他認為我們選擇讀經典,正是一個民族的讀者自由閱讀并加以選擇的結果。
他指出,現在我國每年新出的書品種數以萬計,冊數多達30多億。如何面對今天新出版的著作,確實成為圖書館和專家們的難題。他正在組織一批多學科專家編寫《中國家庭理想藏書》,想為普通家庭提供最有價值的100本中外經典藏書目錄。
雖然大家已開了多次會,討論時有許多爭議,也達成了一些共識:首先是“時間性”,入選書目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其次是“地域性”,入選書目必須適合大陸讀者的閱讀心理。比如《圣經》,在西方是必選書目,而我們不選。第三是“影響力”。一本書的影響力大小,受多種因素制約。比如《史記》,在整個漢代是禁書,直到唐代才受重視。金庸的讀者有3億,但進不了大陸大學生的閱讀書目。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前后,發行量大不相同。但書還是那些書,書本身并沒有變化。所以我們編寫組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1949年以后出版的書一本也不選,因為還沒經過時間的檢驗。但究竟具體會選哪100本書,請大家拭目以待。
徐雁教授以《閱讀“名人傳”,汲取“正能量”》為題娓娓道來。他說,傳記圖書是全民閱讀中很受歡迎的一大門類,對青少年讀者和職場人士尤其適合。傳記從體例上大致可分為自傳體、回憶體、采訪體以及回憶與采訪結合體等,認為優秀的傳記可以影響讀者的人生道路。他指出,扭虧為盈,是企業家的成功;轉敗為勝,是軍事家的輝煌;而把人生道路上的“寒流”轉化成為人生轉型升級的“正能量”,則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物”的一種大手筆、大智慧、大能耐!
他從感悟人生進取之道的角度,介紹了蕭乾、沈從文、蘇雪林、蔣碧薇、董竹君等名人的傳記圖書和人生經歷,指出在遭遇人生寒流和“負能量”時,應如何向名人學習,成功地實現自我的挑戰和超越。他特別推重《風雨平生:蕭乾自傳》,因為他是孤兒,幼年失母,少年喪父,在復雜的社會、多變的時代,如何走出低谷,走向世界,可以作為今天留守兒童的“療愈書”——留守兒童只是不能與父母朝夕相聚,但童年的蕭乾卻已沒有了父親可以依靠,但就是這樣在貧苦中長大成人的窮孩子,能夠通過自己刻苦的學業和不懈的寫作,終能老有所為,奮斗有成,無愧于人生一世,實在值得人們深長思考,獲得深刻啟迪。
他還重點推薦了沈從文的傳記。沈先生14歲就當兵,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全憑自學,在1924到1949年間出版24部書,成為北京大學的教授,曾有希望被提名獲諾貝爾文學獎。但1949年被批判為“反動文人”,不能再寫小說,被貶為連他的學生都看不起的講解員。但在人生的煉獄中,他轉而研究文物,“文革”后出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又成為享譽世界的頂級學者。
董竹君出身上海貧窮之家,13歲就被家長賣入青樓,后來在友人幫助下,創辦了上海錦江飯店,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她的《我的一個世紀》,真實地記述了坎坷而執著的人生際遇。此外,徐雁教授還為讀者推薦了臺灣皇冠文化事業家平鑫濤的自傳《逆流而上》,著名百齡女作家蘇雪林的自傳,出生在江蘇宜興世家名門的蔣碧薇的回憶錄,北京大學知名校友張蔓菱的《中國布衣》等傳記作品。
徐教授在最后指出,一個“書香的未來”,必然是一個“文學好書、文學名著和文學經典飄香的社會”,為此他特意向大家推薦了自己作序的,特別適合圖書館和大學校園做“圖書漂流讀物”的一部“五四”新文學選集——《被湮沒的篇章》(嚴峰主編,李海燕、張婕編,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3年版)等優秀文學作品。
崔慕岳教授以《經典重讀與書香校園建設》為題,介紹了河南省數十所高校圖書館10年來開展書香校園建設的基本情況。他認為河南高校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持續時間長、覆蓋面廣,充分利用了課堂教學和開展群眾性閱讀活動兩種形式,并得到了校內外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他強調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就是在履行大學和圖書館的職能。
在論壇結束后,鄭州電視臺還專題采訪了二月河、徐雁,將他們有關全民閱讀促進立法,以及鄭州如何開展閱讀推廣工作的建議等,作了更為廣泛的傳播。據悉,在工作會議期間,同時進行了中國圖書館學會2013年全民閱讀獎的評選,并舉辦了鄭州大學文學院王保國教授學術報告會。王保國教授以《羊文化——中原(國)文化學術層面的一種試讀》為題,深刻剖析了羊與中國文化的密切聯系。
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2013年工作會議暨第七屆“全民閱讀論壇”聚集了全國圖書館界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經典閱讀的話題。會議緊張有序、內容豐富,為推進全民閱讀和書香中國的建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