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江
(西北工業大學教務處,陜西 西安 71007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西部高校實現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質人才和大量的科技服務工作,尤其那些辦學歷史較長、學科特色鮮明、發展勢頭良好、社會影響力大的高校,已經成為支撐和引領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并且日益成為西部教育和科技事業的主力軍。
西北工業大學擁有國內一流水平的學科群,承擔大批國防科技領域的重大、重點項目,在培養大量工程技術人才的同時,更加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學校以三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為依托,結合自身的學科群優勢和西部區域特點,在已有的較為成熟的人才培養理念和較為完善的培養模式基礎上,積極探索西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大學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結合點,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歷史賦予高校的重要使命。《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1]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十八大對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確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于西部高校,培養大批促進國家、特別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各級各類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不容懈怠的歷史重任,而培養學生扎根西部,為西部大開發做出貢獻的高尚情操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有重大意義。
作為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西北工業大學將人才培養定位在“高素質創新型”的層次,也即在人才培養中堅持“英才教育”的理念。所謂英才教育,體現在人才培養上,就是致力于學生成人和成才的協調發展;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完備和高質量的教育;致力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廣博與專精;致力于學生思維的開放與毅力的執著;致力于學生探求新知、服務社會、發展自我的能力儲備。同時,緊扣“創新”,對于大學如何更好地將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作為西部高校,西北工業大學在充分調研和剖析研究型大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培養學生具有創新實踐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已成為高校研究的重要任務[2]。西北工業大學特別注重激發并呵護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個性發展,優材優育,改變千人一面的培養模式。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突出公共基礎課的重要性,加強實踐訓練,嚴把質量,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數學建模、機械設計、電子設計、模擬聯合國等基礎類競賽,競賽成績優秀可直接保送研究生,從而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融會貫通,鍛煉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的創新能力來自于實踐,為了能夠實現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目標,就必須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構建好創新實踐平臺,使他們能夠借助該平臺,進行“自己動手、自行設計、自主創新、自由探索”,逐步培養與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為落實學校“新世紀教改工程計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校從1998年起,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建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自由探索和教師引導發展相結合的創新基地15個,場地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千余名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學校為每個基地配有指導教師,每年還投入200多萬元專項經費,指導學生開展數學建模、電子設計、航空模型、微型飛機、微納米“小精靈”、機器人、模擬聯合國等項目的培訓和研究。這些項目在國際國內大賽中取得了好成績,激發了學生開展創新活動的熱情和興趣,培養了學生對未來的探索能力。
在集中建設面向全校學生的創新實踐中心的同時,鼓勵各個學院結合學科與專業方向,建設學院特色的創新實踐中心,目前未來航天器設計與制作、未來水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創、動力系統節能減排等一批專業綜合創新實驗室已面向學生開放,支持大學生創新型設計性實驗項目開發,使創新實踐平臺得到擴展和延伸,使更多學生受益,能夠得到更多創新實踐鍛煉機會,形成點面結合、校院兩級互補的立體化、網絡化創新實踐體系。
另外,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實驗室、尤其是非涉密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的力度,使其規范化和制度化,鼓勵教師吸納高年級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得到科研實踐鍛煉,在科研實踐中加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充分發揮學校先進的教學科研資源的作用,盡可能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和保證,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3]在創新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學校建立配套的激勵機制,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激發教師開展創新教育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制度上鼓勵和引導教師積極開展創新教育探索與實踐,在全校范圍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才培養氛圍。鼓勵院士、知名教授、學者面向本科生開設講座,講授學科前沿科學史和最新研究成果,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精神;鼓勵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創新實踐基地的指導教師,引導和指導學生開展實踐創新活動;鼓勵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聯合組成創新團隊,發揮優勢互補,開展創新實踐活動。
鼓勵廣大教師將科研成果及時向教學轉化,使其進課堂、進教材、進實驗、進學生創新實踐基地,成為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或成為新的教學實驗內容,形成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創新實踐基地根據自身的建設與發展,鼓勵教師結合承擔的科研項目遴選一批具有“科研訓練”意義的創新項目供學生申請,并組織專家對學生的研究計劃和研究方案進行評審,符合立項條件后給予經費資助。
學校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工作納入對學院的工作考核體系,制定了《本科教學工作量計算方法》,把創新實踐指導工作納入教學工作量,將教師充實創新培養所取得的成果作為職稱評定加分條件之一;對所有參加創新實踐活動的學生計學分;對所有參加學科競賽或自主創新取得成績的師生獲獎按等級予以獎勵;對獲得國家一等獎或有突出自主創新成果(含高水平科技論文和發明專利等)的學生,免試保送攻讀碩士學位。學校每年設立專項經費,增加實踐教學必修學分,規定只有完成實踐學分方能畢業。
學校認真落實“人才培養是學校中心工作”、“本科教育質量是生命線”的思路,建立并逐步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加大投入推進創新實踐平臺建設,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物質條件,營造了激勵進取的機制和氛圍,取得階段性成效。
近年來,西北工業大學學生代表隊在國際、全國、全省各類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僅“十一五”期間,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400項,其中,國際一、二等獎54項,全國一、二等獎147項。在2009年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紐約國際模擬聯合大會中,該校榮獲杰出代表隊國際一等獎,同時獲得杰出代表個人一等獎,創下了亞洲高校40多年來在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參會歷史上的最好成績。2011年、2012年連續兩屆在國際數模競賽中獲得特等獎,成為和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成為同時擁有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和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最高獎“高教社杯”的高校。在第2008年、2010年連續兩屆全國未來飛行器設計大賽中,該校學生摘得了全國專業組共計5項一等獎中的4項,全國業余組共計7項一等獎中的2項,成為了全國唯一一所同時擁有專業組和業余組一等獎的高校,相繼榮登全國一等獎獲獎數和團體獲獎總數榜首。
“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獲得了多少諾貝爾獎、多少總統,而是使進入哈佛的每一顆金子都發光。”這是哈佛大學校長在學校350周年校慶時的感慨。[4]
放眼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全球最好的大學,辦學思想都是致力于開發學生的潛能,激勵個人的創造精神。自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創建“少年班”以來,國內大學從未停止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讓最好的學生‘冒’出來”成為很多高校人才培養實驗班的實踐思路。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基于已有的研究和實踐成效,西北工業大學將緊緊圍繞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根本任務和要求,不斷推進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新華社,2010-7-29.
[2]王世斌,肖鳳翔.對教學學術性與學生學術實踐的追求——美國研究型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策略[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3):213-218.
[3]馬知恩.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國內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動態,2011(21):15-15.
[4]趙婀娜.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讓最好的學生“冒”出來[N].人民日報,2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