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紹俊
(許昌學院 招生就業處,河南 許昌 461000)
自從“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畢業生就業制度確立以后,師范生壟斷中小學教職的局面被徹底打破。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改革,教育產業化的日趨嚴重、就業競爭的激烈,事業單位“凡進必考”等宏觀政策使得畢業生就業的內外環境發生了極大變化,而地方院校的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通道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阻滯。目前,地方院校師范類畢業生正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困境。
2012年3月份,河南省師范類畢業生雙向選擇洽談會在某重點師范院校舉辦,我們隨機調查了160名省內外的師范類應屆畢業生。結果顯示,其中找到工作的不足50%,而應聘到教育行業的僅有30%左右,而且基本都為私立學校或民辦培訓機構。
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主要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省內教育市場就成了吸納師范類畢業生的主戰場。而且隨著事業單位“凡進必考”規則的強化,公辦教育機構直接通過就業招聘市場吸收畢業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就成了師范類招聘會的主力軍,這些單位的不穩定性和待遇保障難以吸引畢業生的目光。
從就業形勢上可以看出,地理、物力、化學、生物、英語等師范專業社會需求較為旺盛,就業形勢較好;而傳統的中文、數學、政治、歷史等學科社會需求明顯不足。
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首先考慮的是重點院校和較高的學歷層次。目前,已經出現了小學教師本科化,中學教師碩士化的現象,尤其是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這種情況更為普遍。
地方性師范院校,無論是在師資、科研、教學、就業實習、教育實踐等硬件條件還是在吸引用人單位、就業信息獲取、就業指導教育等軟環境方面都與部屬師范類重點院校及綜合性大學有不小的差距。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就處于相對劣勢。
由于國家提高了經濟條件和福利待遇,加上教師地位的逐步提高,近年來,人們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追求漸趨激烈。但是,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門關于師資引進“凡進必考”制度的進一步強化,使得公辦教育機構進入的通路不暢,除了招考外,再無其他吸納渠道,大大限制了師范畢業生進入教育行業的途徑;并且,國家無論是在教師招考還是“特崗教師”計劃中對于報考考生的資格放寬,往屆未就業的師范生以及考取教師資格證的其他專業畢業生也可以與應屆師范生一起參加招考,加上部屬師范大學、綜合類院校畢業生以及免費師范生的夾擊,這就相應的增加了應屆畢業生的競爭壓力;再者,我國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義務教育階段生源逐年萎縮,對師資的增量要求不大,更加加劇了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我國傳統的師范教育培養理念主要是使受教育者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歷標準,從而具有基本的教師職業素養,只要獲得相應的文憑,就可以取得相應的教師資格,教師的培養被一般的學歷教育所取代。[1]在這種傳統培養理念的熏陶下,地方師范院校存在著課程結構老化、教學模式一元化、師范技能缺失、教師信念和職業道德培養匱乏等通病。作為高校對師范生培養模式的重要環節,也是最能錘煉師范生專業技能的教育實習,通常是安排在大四的下學期進行,一般情況下,教育實習由學校協調安排或者學生自行聯系,但是,很多高校的教育實習實踐流于形式、管理懈怠,使得師范生未能在實習期間得到應有的鍛煉,未能將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師技能、課堂話術、課堂板書等基本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再者,目前地方師范類高校在人才培養中重理論、輕實踐,培養模式的同質化嚴重,使得師范類高校逐漸褪去了自身師范教育的特色和個性,培養的師范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教學技能不足,難以達到招聘單位的用人標準,缺乏就業競爭力。
許多師范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從高考填報志愿時就開始建立了,進入相對穩定、有著較高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的教育系統就成為了他們的職業追求。在畢業求職時,非公辦學校不去、沒有編制的學校不去的較高的擇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的挑剔、就業競爭激烈產生了沖突。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畢業生產生了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而且,部分畢業生過于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過多考慮個人得失,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成為衡量就業崗位價值的標準,寧愿待在城市成為待業人員,也不愿到基層和艱苦的地區和崗位就業。
目前,部分地方師范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仍然停留在就業指導課程講授和講座的初級階段,側重于就業理論的傳授,這種狀態下,對學生有用的知識不多,并且,師資的匱乏和實戰經驗的缺乏,使得教師的授課大多流于形式,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并且,目前的就業指導難以根據學生個體的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和規劃,缺少針對性。學生難以同自己的性格和需求相結合,造成了接受就業指導的學生仍然處于迷茫的狀態,效果不佳。[2]再者,由于缺乏正確的就業指導,師范生對于就業信息的收集和處理仍處于原始狀態,對就業信息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認知不足,例如自己的專業適應性、人才市場需求、政府就業政策、用人單位招聘條件等了解不夠,難以為自己的就業做好合理規劃。
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都極為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畢業生就業政策措施,但各地政府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會設立很多“新的規則”,對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阻礙。因此,各級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制定出適合本地區的科學的具備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具體措施來。[3]例如取消戶籍對單位招考的限制,取消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各種不合理收費,每年拿出更多的進入指標用于教育系統尤其是基層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師引進,并且要積極做好協調保障工作,減少就業體制障礙,做好各勞動力市場及教育單位的溝通聯系工作,使各地區信息、資源共享,勞動力市場不處于割裂狀態,為畢業生創造更多的便利;[4]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更要做好師范類畢業生的分流工作,拓寬就業渠道,例如鼓勵師范類畢業生繼續深造、或參加公務員考試、應征入伍、自主創業等。并且要進一步加大優惠政策,例如對愿意到基層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任教的畢業生實行學費代償、職稱評定優先、適當調高薪級等政策,充分調動師范類畢業生基層就業的積極性。最后,要引導廣大媒體加強對教師正面形象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
首先,作為地方性師范類院校,地方性和師范類是自己的核心定位。一定要認清學校的整體發展思路和自己的辦學特色,不能盲目攀比。要通過自身的內涵建設和外延發展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要以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為立足點,以吸收優秀生源和提升師資隊伍為基礎,加強專業建設、優化專業結構、改革課程設置,辦出自己的特色專業。
其次,作為師范類院校一定要注重對師范生的培養質量,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其就業的順利與否。目前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具有較強教學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駕馭課堂能力、與學生溝通協調能力、對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和創造能力、先進教育教學手段運用能力和必要的活動組織管理能力的師范畢業生。因此,師范院校還要注重立足于完善未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學技能,改革課程設置和教育教學方法。[5]
再次,學校要高度重視畢業生的教育實習環節,高校應積極與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協調,除了在畢業前的教育實習外也可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師范類畢業生的教學實踐進行全程化指導,采用“一對一”的方式使師范生能夠更快更扎實的將教育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夯實自身的教學技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需求。
最后,學校要做好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成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就業指導課的功能不僅僅在于就業形勢、求職技巧和就業政策的解讀,著重在于讓學生認清自我、了解自我、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科學的規劃好自己的職業通路。在有了明確目標的前提下再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進行知識的儲備和就業準備。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就業指導隊伍的隊伍建設,使每位教師有能力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來進行個體輔導,并積極吸納社會成功人士和優秀中小學教師進行就業輔導,采用課堂講授、專家講座、模擬招聘、職場體驗等多樣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還要加強同用人單位的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培育就業市場,做好畢業生跟蹤調查,虛心聽取用人單位的建議和意見,并根據反饋信息做好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工作,合力打通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通道。
作為一名師范生,首先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教育教學技能和完備的知識結構,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有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和較高的職業素養。在此基礎上,要根據教師職業的具體要求,做好教學實踐環節的鍛煉,努力將自己的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并充分利用實踐活動拓展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其次要認識到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及時更新就業觀念,師范類畢業生應該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到農村和基層支教,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相關待遇和措施的不斷落實,農村和基層已經成為師范類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之一。
總之,解決地方本科院校師范類畢業生就業困境,必須要形成政府、高校和學生自身三者之間的協調機制,政府積極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并出臺相應的緩解師范生就業壓力的政策;高校要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出與社會相適應的優秀師范人才,并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將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在學生中廣泛傳播;師范生自身也要把握增強危機意識,將自身的職業追求和社會需要相結合,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做好職業規劃,轉變就業觀念,拓寬就業思路。只有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實現師范類畢業生的順利就業。
[1]楊艷花.師范類大學生就業力提高的途徑探析[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0,(8).
[2]周賢.高等師范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對策與建議[J].湖南高等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0,(2).
[3]蔡立彬.高校擴招后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對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劉金科.創新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思路的探索與實踐[J].工作研究,2007,(6).
[5]錢舟揚.新時期高師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