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松
(淮陰工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淮安223001)
黨中央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建立青少年參與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的制度”,這為社會動員組織青年志愿者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要求,大學生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為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廣闊空間。據統計,至2009年12月,全國累計有4.03億人次的青年和社會公眾向社會提供了超過83億多小時的志愿服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的大學生社區服務取得了顯著成就,已成為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種創新,它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活動中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作用,是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青年、帶領青年服務社會的工作載體,是推動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力量。
(一)堅持“廣泛動員,自覺自愿”的原則,強調參與的自愿性。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是志愿者自由選擇基礎上的自覺自愿的行動,是基于良知、信念和責任而自覺自愿地為社區提供服務和幫助的活動。它不靠權力指使,也不靠利益驅動,它的原動力是基于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自我意識完善之上的自覺自愿的奉獻和付出。自愿性能夠讓大學生在社區志愿服務中唱“主角”,以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強調“義務服務,不圖報酬”的宗旨,體現服務的無償性。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無償性是指志愿者不為報酬而工作,是非盈利性的、不收取物質報酬的,他們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無償的奉獻給社區的各項工作。大學生志愿者是基于自己的愛心、責任或者權利而不是物質報酬來幫助他人的,他們把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看作是應盡的義務,把回報社會看作是主要的信念之一。
(三)秉承“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理念,具有較強的教育性。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發揮了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用。根據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原則,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善于在教育活動中讓大學生當“主角”,社區志愿服務能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目的。同時,志愿服務能夠使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發現自身不足,克服缺陷,有效地把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
(四)形成“人人參與,互幫互助”的氛圍,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大學生志愿者與志愿組織之間、志愿組織與志愿組織之間、志愿者與受助者之間、志愿者與社區之間,甚至志愿組織與政府之間都有深刻的互動關系。雙方或多方在這種互動關系中互相學習、加深理解,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這種互動的另一個結果是把社會各個相互分離的部分連接成一個整體,形成了復雜、豐富的社會網絡,促進了社會整合。
(五)注重學習工作兩不誤,具有普遍的區域性。當前,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主要是在高校所在區域的社區開展,這對于活動開展的便利和成效起到重要作用。因為大學生對社區調研比較方便,對社區各方面的了解比較深入,從而結合自己所具有的技能可以更好地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同時,大學生的學習是他們的第一要務,學習任務比較重,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上。在有限的業余時間里,他們只能選擇離學校比較近的區域開展服務活動。
(一)有利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覺抵制落后的腐朽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道德的滲透和侵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我們建設一個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會和諧的社會指明了道路。志愿精神是被涵蓋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精神層面的部分,是促進文化和諧、社會和諧的精神力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也是推進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重要機制。大學生志愿者以高度的政治覺悟,通過腳踏實地的社區志愿服務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始終圍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大局,圍繞著黨的方針政策,堅持黨的領導。大學生志愿者有著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有效地彌補其他組織為社區提供服務的不足,在調節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中起到“微調”作用;它致力于幫助有困難的社會成員,為打破不同群體之間的隔閡,緩和社會階層分化帶來的矛盾提供了可能;它致力于消除貧困和落后,消滅社會公害和環境污染,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它致力于建立互助友愛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公德,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體現了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
隨著我國社會的深刻變革,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相互激蕩,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產生了多方面影響。“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是當今社會精神風貌的主流。但是,當前社會道德滑坡、倫理價值缺失現象也屢見不鮮,這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社會主義道德發展和主流價值觀的穩定。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是廣大青年參與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生動課堂,是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載體。它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公正合理的經濟秩序的建立,有助于和諧互助的人際關系的形成,有助于社會風氣的不斷好轉。大學生在社區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也會對周圍的群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影響和改善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與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中所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服務精神相一致。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生動的實踐,大學生志愿者把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實踐相結合。他們“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不計報酬,扶貧助困,互幫互助,積極地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他們“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把個人的前途和祖國、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宣傳科學知識,提倡誠實守信;他們立足基層,走向社會,從點滴做起,逐步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多姿多彩的志愿者行動中感受生活,體驗人生,提升思想,知榮明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解和貫徹。
(二)有利于大學生端正人生態度,正確認識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培養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質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
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大學生通過一定階段的學習和實踐,能夠正確認識和把握自己,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在價值目標的指導下,處理好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關系。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是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培養理想人格、塑造個體內在道德品質的有效途徑。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宗旨和內容要求志愿者要以自愿和奉獻的精神參加社區服務活動,這就決定了它是一項高尚的社會道德實踐,它引導大學生摒棄金錢至上和貪圖享樂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它以社會公益為基點,不計報酬,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引導大學生抵御唯利是圖、以權謀私等個人主義思想腐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它注重實踐,面向社會,引導大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培養了他們愛國主義精神和遠大理想。
列寧說過:“學習、教育和訓練如果只限于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那我們是不會信任的。”江澤民總書記多次強調廣大青年尤其是大學生要 “堅持學習書本知識和投身實踐的統一”、“成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要求當代青年樹立遠大理想,堅持奮發學習,注重自身品德,不斷開拓視野,勇于進取創新,始終艱苦奮斗。社區是社會實踐的熔爐,是教育錘煉人的培訓場。大學生志愿者在社區服務過程中將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于實踐,有利于檢驗和鞏固理論知識,發現不足,有針對性地彌補自身的知識能力缺陷。實踐出真知、長才干,參與服務活動,有利于激發大學生追求進步,崇尚文明,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熱情,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增強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社區志愿服務的有效實施和效能壓力也會使服務主體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表達能力、人格、心理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地鍛煉和提高,從而更易于成為較全面發展的個體。
當前,大學生大多是由學校到學校,生活經驗、社會閱歷不足,實際接觸社會的機會很少,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沒有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引導,感性思維并沒有上升為理性思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社會化遲滯的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使高校教育進入社會現實生活,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提供了一條使大學生深入接觸社會,與社會提前“磨合”的重要途徑,是新時期大學生主動參與社會的一條新渠道,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歡迎。據權威調查顯示:有61.3%的同學認同志愿者進社區活動是“青年自身主動進行社會參與的新形式”。大學生志愿者通過開展和諧社區構建系列活動,可以幫助他們走出狹窄的生活圈子,了解到更為廣闊的社會和人生。在為社區服務的同時,他們也獲得了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機會,從豐富生動的社區服務中學會和理解了很多原來陌生的東西,大大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能力。許多大學生在積極參與志愿服務之后都感受到自身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有助于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空間。在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中,大學生廣泛接觸社會現實,深刻體驗社會生活的歷練,激發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充滿時代氣息和人文色彩的思想教育方式更容易讓他們接受,從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親和力。實踐證明,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契合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封閉的校園”走向“開放的社會”,從“單一的學校教育”走向“多樣化的社會教育”,從“課堂教育的單向傳道”走向“實踐教育的雙向互動”。同時也改變了過去人才培養的模式,由培養“傳統型人才”變為培養“有現代意識的人才”,由培養“服從型的人才”變為培養“自主型的人才”,由培養“片面發展型人才”變為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
(二)有助于構建高校德育工作的格局。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是一種寓教育于服務的嶄新形式,也創新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采取實踐育人的方法,為大學生在社區志愿服務過程中了解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了解國情民情、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豐富人生經歷提供廣闊的舞臺和寶貴的機會。這有利于培育大學生志愿者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和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懷,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這種思想意識正是一名黨員所必須具備的。把黨的基本知識教育融入到具有積極導向性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去,在實踐中實現對人黨積極分子的全方位考察,創新了大學生黨員培養的模式,加大了大學生黨員培養的力度,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使之成為新時期加強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手段。
(三)有助于增強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隨著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來,他們通過服務社會和他人來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和思想境界。志愿服務讓他們在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服務他人和社會的過程中,獲得一種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肯定,而滿足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在這一過程中,青年能夠更深入地接觸現實社會、了解國情,體悟社會對青年群體的角色期待,從而更清晰地認識到處理好自我發展與社會現實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并自覺以“和諧”定位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另外,“道德的基礎在于人為精神的自律”,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在內涵上就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功能,大學生在投身和諧社區構建的過程中獲得的積極愉悅的心理感受,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自我教育活動。
[1]李瀟瀟.論志愿精神在構建社會主義價值休系中的功能[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4).
[2]安國啟.志愿行動在中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06-10-1l.
[4]努力把青年志愿者事業做大做強[N].中國青年報,20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