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剛,陳曉敏,陸 莉
(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獨立學院學生生源較差,在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壓力普遍較大的情況下,獨立學院的學生由于自身辦學層次的特殊性,在就業時到社會上受到用人單位的歧視,更加增加了就業及找到理想工作的難度,無形中給獨立學院的畢業生增加心理上的負擔。同時由于沒有良好的就業技能,就業困難重重。根據斯蒂格利茲(Stiglitz)“等級篩選觀點”:教育確定了個人的生產性特征,從而成為具有工作能力的標志,但未必能保證帶來更高的產出。同時期出現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可以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工資高,福利豐厚,工作和培訓條件優越,就業有保障;而次要勞動力市場則工資低,福利較少,培訓和晉升機會少,工作條件差,易遭解雇。獨立學院的畢業生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的比例較高,找到的工作主要從事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等臨時性工作,更加增加了獨立學院學生的挫敗感,滋生各種不良的就業心理。
面對嚴重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就業競爭,一些心理發展還不成熟穩定的學生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認識就業形勢,調查和接觸中發現,獨立學院的畢業生就業時通常會表現出矛盾甚至逃避心理,具體不良心理表現如下:
據作者所在獨立學院的一項針對外語類畢業生就業調查統計顯示:70.3%的學生對自己就業存在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三本生,就業競爭力不如一本、二本的學生;而且對自己畢業定位方向模糊,認為畢業后也沒什么好的工作可以做,表現出迷茫和不知所措。
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相對滯后,在學習、就業過程中缺乏目標性和計劃性;求職過程中,處于持續觀望和等待的狀態。有的畢業生消極對待就業,學校推薦的畢業單位不愿意了解,更不想參加校外的招聘會,畢業的時間里無所事事,認為自己吃喝都不用愁,是否工作無所謂,甘愿做“啃老族”而不想關心就業之后的生活和工作。
“90后”漸漸成為畢業主力,這個年齡段成長起來的學生,沒有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煉,在就業過程中不愿意承擔責任,缺乏獨立意識和一定的應變能力,在關鍵時候不能進行獨立的決策,這部分同學求職完全寄托在家長或者學校上,就業氛圍不濃,等待家長或者學校幫自己安排工作。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學校幫自己安排好工作是理所應該的。就業中遇到挫折會找很多借口,比如學校名氣不好,沒有好的家庭背景、沒有重要的社會關系等等,消極逃避。但是在學校要求上交就業協議時又怨聲載道,認為沒工作可找,學校強人所難。
綜合素質是一個綜合而抽象的概念,它需要通過具體的指標來體現,比如政治面貌、學習成績、英語水平、計算機水平、專業證書、是否擔任班干部、實習經歷等。《轉型時期教育擴展對勞動力市場影響研究》課題組于2005年6月專門對北京某高校畢業生展開一次問卷調查,同時對本科畢業生通過自身因素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與就業結果的相關性做出實證分析。發現以上所列舉諸如政治面貌、學習成績等對于本科生的就業影響都是正向的,也是顯著的,即具有這些素質本科生比不具有這些素質的本科生更容易就業。就業力,個人經過學習過程后能夠具備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自2007年3月份開始,山東省政府委托山東經濟學院和山東社科院聯合開展山東省人才供需預測研究。作為該課題最新階段性成果《2009年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研究》(下稱《就業力研究》),《就業力研究》提出,從根本上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把大學生就業政策的目標從提高“就業率”轉向提升“就業力”。另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職業能力可理解為直接影響職業活動效率和使職業活動順利進行的個體心理特征。職業能力是個體在順利完成各種活動中經常、穩固地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點或特征。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源于高等教育的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就業結果的決定性因素。獨立學院學生更應該在在校期間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增加就業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籌碼。
對大學生就業困惑和就業挫折的認知: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就業困惑和就業挫折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反應、情緒體驗。它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常見的就業焦慮、就業冷漠、就業逃避等就屬于就業心理困惑或障礙,轉變調整就業觀念,我國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不少學生心理素質較差,部分大學生害怕失敗,對挫折不理解,在挫折面前以偏概全,因噎廢食,將挫折片面夸大。學校要大力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工作,對出現就業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主動地給予心理咨詢、輔導及就業援助,在校園內營造和諧的就業氛圍,充分利用情感和語言的魅力進行心理疏導,使畢業生感受到來自同學、老師等方面的溫暖,在幫助他們解決就業難題的同時,做好心理調適對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的職業取向及態度選擇十分重要。
多角度培養大學生的情商及社交能力,教會他們為人之道,提倡運用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如升華、認同、補償、幽默等,使其增強自信,緩解焦慮情緒,坦然面對社會客觀情況,看到困難,也看到希望,以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榜樣來教育大學畢業生,在困境中自我激勵,引導和轉變他們的就業觀念。同時輔導員等從事學生工作的老師,要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對于找工作中出現心理焦慮和抑郁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心理輔導,心理輔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內心的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的憂慮,開發內心的潛能。幫助學生正確的定位自己、把握自己。強化自信、愉快、進取的傾向,遇到挫折時要加強自我心理調適,運用自我安慰、積極轉化、適度宣泄、自我心理暗示和心理咨詢等措施,消除不良情緒,用積極的行為反應緩解挫折心理,提高抗挫能力,以勵志方式對大學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積極戰勝就業中的困難和障礙。
在低年級應設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必修課,從低年級開始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到高年級如大三、大四開始系統對學生簡歷的制作到面試給予一定的指導,學校要適當組織一下模擬面試,模擬招聘會讓學生參與,感受招聘的氛圍,初步積累應聘經驗,在招聘方式與形式、收集就業信息的途徑方面靈活多樣化,主動挖掘合作企業、人才服務機構等,還可以充分挖掘校友及學生家長資源,拓寬畢業生就業信息渠道,通過建立實習基地,加強和企業的交流。同時對已經畢業的的優秀畢業生進行跟蹤,適當時候請往屆本校畢業的優秀畢業生返校做擇業就業工作等方面的講座。
近年來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普遍對孩子有高標準高期望,希望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或者錦上添花,家庭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這無形中給孩子造成就業的壓力,產生消極情緒。尤其是來自農村或者貧困家庭的學生,對此壓力更大,獨立學院收費高,有的家庭為了能供自己的孩子在獨立學院讀書花費了半生積蓄甚至還要舉債讀書,學生畢業后不能立刻找到工作得到回報讓家長非常失望,繼而會把抱怨心理轉嫁到孩子身上,因此呼吁廣大家長,要因時制宜,多關注就業形勢,不要給畢業生太多壓力,不能總是把讀書和升官發財聯系起來,對于找工作之際的畢業生多給予鼓勵和安慰,讓他們首先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學會生存之道,走出校園中學會獨立,適應競爭,放平心態。
在當前就業困難的社會大環境下,獨立學院畢業生逐年增多的趨勢下,在存在一定社會歧視現象的情況下,獨立學院畢業生不良就業心理會逐步凸顯出來。因此,做好獨立學院畢業生工作,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這項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學生本人的重視,只有通過多方面不懈的努力才能集中力量切實提高獨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調整畢業生不良就業心理,讓畢業生在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容面對就業困難,促進獨立學院健康穩定的發展。
[1]胡雙丹.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表征及對策分析——基于之江學院貿管理分院就業工作的實踐[J].2011.
[2]宋專茂.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3]黃敬寶.就業能力與大學生就業[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4]吳真真.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困難背景下的競爭力[J].2011,10(3).
[5]徐潔.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焦慮成因分析[J].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