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蓉
(武夷學院 檔案室,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心理貧困”是高校貧困生面臨著的問題。怨恨、疑惑、嫉妒、人際交往困難、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往往在貧困大學生中表現突出。
周至縣任某,在就讀期間,面對其父親提出的家境貧寒、需要照顧的請求,班主任老師曾積極協調,免掉了任某的一個學期的學雜費,并向學校申請了500元救助基金。然而,2011年10月16日下午,從外地打工回校的任某竟掏出事先準備好的刀子,向班主任老師4歲兒子身上連捅8刀……據任某向民警交代,自從父親將家庭經濟貧困的“家丑”曝給了班主任,他感到學校所有老師、同學都開始歧視他、瞧不起他,這讓他背負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因此他中途輟學。他說:“我覺得學校所有的人都瞧不起我,讓我活得很壓抑,打工時很多人也看不起我,我覺得不公平。”任某向警方透露,當日持刀進入校園,原本就是去報復。
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高校的安定團結和改革、發展,對和諧校園的構建起到了阻礙作用,對貧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損害。在對貧困生進行物質上的解困的同時,對他們進行心理、精神上的扶持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高校如何建立貧困生心理健康檔案,并運用檔案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決阻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焦點問題—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做特殊群體中的貧困生的工作時,我們應該對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日常生活消費情況、交納學雜費的支付能力情況、學習工作等平時表現情況、心理、生理狀況及思想動態等方面的信息及時了解掌握,并依此建立貧困生檔案,把這些學生確定為實施教育和管理的重點對象。那么,如何搜集,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呢?
1.搜集家庭情況調查表
各高校檔案部門要協同招生辦,在發放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也發放一份家庭情況調查表,用于調查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心理狀況,要求在調查表后必須附加街道和鄉鎮級以上民政部門的蓋章方可有效,如有特殊情況可以附加其他相關的證明材料。在開學報到時交給相關輔導員,要求輔導員分類整理,把家庭經濟情況差、心理有問題的大學生材料羅列出來,作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第一手材料。如:徐華:(男),高考成績:文科549分,報考院校:江蘇大學(已錄取),家庭情況:父親1月份出車禍,成了殘疾,喪失勞動能力。母親在家種田。一個弟弟正上初中,為母親的身體狀況擔憂,為弟弟的學費發愁。
2.對貧困大學生資格條件復查后動態檔案的建立
貧困生心理檔案不是固定不變的過程,有不穩定性的特點,有的貧困生通過自身努力或社會資助,擺脫了貧困,而有的非貧困家庭可能因遭受意外變故而陷入貧困,貧困生檔案中入庫學生情況在隨時間變化,要不斷的更新。隨著貧困生的成長,從而導致貧困生的資格需要重新確認,學校各項資助政策的不斷實施,圍繞貧困生本人必然產生大量有價值的材料。各高校相關部門,院系要通過信件、電話、實地走訪以及網絡調查等方式定期對全部家庭經濟困難、心理有疾病的大學生進行一次審查,進行核實。還要不定期地進行隨機抽選,隨機抽出一定比例的貧困生,看看其家庭情況是否有好轉,是否有其他特殊情況,學生的心理顧慮解除沒有,記錄在案的還有哪些,如因特殊事故導致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心理有恐懼、無助與失望的感覺的學生,在出具相關證明材料后可以進入貧困生庫。家庭情況好轉,心情愉悅,沒有壓力的的學生就要退出貧困生庫等[1]。如發現有欺詐行為的,一經核實,立即取消其所取得資助資格,從貧困生心理檔案中把名字和材料去掉,并收回資助金資格,從而建立真實、有效地貧困大學生心理檔案。所以,貧困生檔案的整理工作應當每學期開展一次。
心理救助中心,由各高校專業心理咨詢師、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學生中的青年志愿者構成。首先要注意傾聽貧困大學生的心聲,做好學生咨詢記錄。如:可把以下對貧困大學生的咨詢記錄下來作為貧困大學生心理檔案記錄:“病在身無錢醫治,大姐在楚雄讀書,養活全家的重擔就落到年老多病的父親一人肩上。我們讀書的費用從小就一直靠借高利貸,至今已有在很多年內無法還清的債了。我現在非常的悲傷與擔憂,擔憂不能完成我的學業,擔憂無條件再進入大學,圓我的大學夢。晚上,在夢中我時常被‘輟學’這個詞驚醒”。
各高校可以根據學校心理輔導的實際需要,要精心篩選,采用適合本校貧困生心理特點的心理測量表和先進適宜的心理測試系統。可以根據學校心理輔導的實際需要,科學設置測試內容,從而有目的、有計劃地建立貧困生心理健康檔案[2]。建立貧困生心理健康檔案并非一次測試后就擱置,在一系列的心理測試咨詢之后,心理輔導老師就要按照每一測驗所提供的標準進行統計分析,對大眾化的問題可以開展團體咨詢、專題講座等方式進行調控;對于個別問題、特殊問題有針對性的個別處理,從而對分析測試及咨詢結果再次形成貧困大學生心理檔案。
針對貧困大學生大多心理壓力大、性格內向、自卑心理較為明顯等實際問題,高校應為每一位貧困生都設立心理健康檔案,成立心理研究所,引進執證心理醫生,開設心理門診,多元化開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形成心理學科研、心理知識普及、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健康輔導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各高校應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組成心理健康科研組,還可聘請專家對本校的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進行特殊的研究,可以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社會學視角、教育學視角、心理學視角等方面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進行研究,從而形成符合本校校情的解決本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具體決策。
各高校要針對每個貧困大學生的檔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首先講座者對每個貧困大學生的檔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從理論、經驗,、教訓、具體的實例出發,正中要害,解決貧困大學生檔案中出現的具體問題。
各高校還可以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并通過院校網站、校報、閱報欄和櫥窗進行宣傳,為學生舒解成長煩惱[3]。讓廣大貧困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加強心理健康意識,掌握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各高校還可以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選修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幫助大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充分認識心理健康對學習、生活、就業等的重要性,教育貧困大學生以健康的心態和人格面對貧困,增強自我調節的能力。
各高校還可以建立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校心理協會,設立心理咨詢室,按要求配備專兼職相結合的心理健康專家,建立咨詢教師值班制,形成學校、學院、大學生心理協會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和心理輔導與咨詢[4]。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矯治其各種心理障礙,引導貧困生找回自信,解除抑郁,合理調整心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可以在各校區設有心理訪談室,幫助他們擺脫自卑、孤僻、悲觀等負面心理傾向。
揚州科技學院的做法值得我們效法:他們成立了“丁老師聊天室”,分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黨委副書記丁瑃同志深入到貧困大學生中去,與學生談心,及時疏導,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樹立學生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
各高校針對各個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訓練。針對貧困大學生心理比較脆弱的情況,從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中找出交際能力等方面欠缺的貧困大學生,通過采取強化的訓練方式,開展以人際交往訓練等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訓練,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成功交往的個性品質,鼓勵他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消除心理障礙。針對貧困大學生檔案中,消極、自卑的大學生,對自助金,怕別人產生歧視,不愿申請接受的現象,輔導員及心理健康輔導老師,要及時做工作,要讓他們明白,國家、社會和學校對貧困生所采取的救助措施都是善意的。這些救助措施是為了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決不帶有一點歧視性。同時,輔導員及其他科任老師要經常給其他同學灌輸不可歧視貧困大學生,而是給他們物質、精神、學習、生活上的幫助,使他們體驗到集體的溫暖的理念,從而消除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障礙。
把貧困大學生的壓力轉換為動力。輔導員,班干部及心理健康輔導老師要定期從貧困大學生的檔案中找出學習、生活壓力大的貧困大學生,要多與貧困大學生進行溝通,給他們講小時貧困的名人如:曹雪芹、杜甫、陸游、陶淵明等,讓他們首先應正視貧困現實,要讓他們懂得,貧困的境遇是暫時的,要自信、自強、自立,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理念,把因貧困導致的壓力轉化為生活、學習的動力。
成立貧困大學生“心理互助員”。各高校通過各系部挑選優秀學生擔任“心理互助員”,走到貧困大學生中間,及時了解他們身邊的情況,把學生中出現的特殊情況、突發事件,準確迅速地上報學院有關領導老師,及時幫助貧困大生解決心理疑惑,舒解壓力,緩解緊張情緒。
貧困大學生檔案信息化的建設,應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中起積極的作用。各高校應以 “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全方位搭建網站、系統等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工作平臺,通過建立貧困生檔案管理軟件平臺,將貧困生檔案的建立、修改、鑒定、注銷等工作融入這一平臺,保證貧困生檔案內容及時有效地更新。使心理健康教育呈現出一個開放的動態過程,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吉林大學基于信息化工作平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值得借鑒。他們以“信息快捷,即時性強”為特色,進行在線測試和人機互動的心理訓練,并迅速提供結果反饋和指導意見;以“信息量大,準確性強”為特色,利用信息平臺普及心理知識,通過網絡電視和網絡電臺等多渠道擴展宣傳教育形式;以“選擇自由,保密性強”為特色,開展網絡心理咨詢和治療、電子郵件式心理輔導等;以“主動活潑,互動性強”為特色,利用互聯網留言版和手機短信平臺在線交流等,使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具有更廣泛的外延性和多樣性。
各高校可以通過貧困生檔案管理軟件平臺,將貧困生檔案的建立、修改、鑒定、注銷等工作融入這一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進行在線心理測評、心理咨詢,也可以通過閱讀或上傳網站文章等方式,進行自我心理健康調節[5]。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定期開展網上調查統計分析,為學校加強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1]沈東華.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的完善[J].教育評論,2007,(3).
[2]許曉輝,唐雪雷,張麗娜.當代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J].科教縱橫,2009.
[3]季丹丹,郝樂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與作用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125.
[4]高玉玲.論高校貧困生資助原則的耦合[J].高教探索,2007,(3).
[5]王靜.論高等學校貧困生的心理“扶貧”[J].高等農業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