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莉
(宿州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健全的法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國家,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健全社會主義的法制文明建設,如何進行普法教育,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是關鍵。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更應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人們對具體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及心理的總稱,不僅事關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且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以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但是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不足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大學生普遍法律意識的淡薄致使經常有大學生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甚至造成社會影響甚大的惡性犯罪行為。本文是以本學院本科生法律意識知識展開問卷調查,掌握其法律意識現狀,分析其法律意識獲取途徑、存在的問題、如何改進及取得的效果予以分析,進而探討通過怎樣的途徑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法律觀念。
法律知識水平較低,對法律的認識片面,處于感性認識層次,不能學以致用,缺乏對法律的信仰等等現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導致大學生犯罪現象逐年遞增,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整體現狀令人堪憂,其中盜竊案頻發[1]。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展開問卷調查,以本學院本科生發放問卷,結果顯示:90%的同學表示非常關心國家的法律體制建設,但是對我國法律體系很了解的只有不足3%,了解甚少的占60%,不了解、不關心的近25%;特別是和大學生權益息息相關的勞動保障法、就業保護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范不了解的占到調查人數的30%。[1]另外,近幾年的個案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值得高校輔導員、大學生深入思考,比如:2004年的馬加爵事件,馬加爵由一名好學生變成A級通緝犯直至被叛死刑,大學生虐待動物案等等,種種跡象都表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乏在高校頻現,所引發的后果令人堪憂。首先,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薄弱,違法犯罪甚至極端行為時有發生,這要引起社會,特別是高校的廣泛關注。其次,大學生權益保護意識缺乏,在自身利益受損時,找不到合理、合法的解決途徑,甚至違背法律[2]。最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大多停留在表面、感性認識上,法律意識匱乏、單調導致無法滿足相關的法律需要,真正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時卻無從下手。
首先,高校法律基礎教育模式欠缺系統、長遠及有效的規劃。高校法律基礎課程是大學生法律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但是高校法律基礎課程的開設欠缺系統、長遠及有效的規劃,從而達不到開設法律基礎課程的真正目的,這是一個很嚴重而且需要迫切關注的問題。比如,對于非法律專業學生開設的法律相關課程課時較少,老師很難做出詳細而深刻的講解;法律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導致學生上課缺乏積極性,上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缺乏系統的貫穿等等現象,造成學生只是機械地背誦法律條文,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達到開設法律課程的應有效果。社會不斷進步、不斷變革,而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宗旨和模式跟不上時代變化,忽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基于此,高校的法律基礎課程應該根據學生的專業需求有側重點的進行法律意識的灌輸,注重實際運用法律的培養,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這樣不僅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在今后從事本專業工作上遇到糾紛也難以有針對性的運用法律解決。隨著近幾年高校極端事件的發生,比如清華大學劉海洋潑熊事件和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等事件的發生,暴漏出大學生整體法律意識的薄弱,距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需求差距甚大[3],因此,建立適合于高校學生的法律培養模式就迫在眉睫。
其次,大學生個人對法律條文的理解欠缺系統性。大學生個人因素是導致大學生整體法律意識薄弱的主要緣由。首先,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步形成,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導勢必造成心理的扭曲。初入大學,學習環境、方式、交往等都發生很大變化,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深刻,同時要面對學習和就業壓力,造成心理上很大的負擔,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對法律和學校規章制度產生抵觸,甚至做出違法犯罪行為。另外,針對大學生的戀愛觀、道德觀,輔導員更要加以重視和引導,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防止心理變異現象的出現而導致嚴重后果。
再次,大學生本身法律意識的匱乏。大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從而無法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產生正確的評價,認為法律是對自己行為的一種約束,目的是防止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自己不去觸碰法律也就沒有必要學習法律,導致在自身真正遇到糾紛需要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時卻無從下手[4]。另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信息獲取渠道的多樣化,使當代大學生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但是,不利因素也隨之而來,使大學生難以辨識真善美與假丑惡、精華與糟粕,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造成嚴重的扭曲,進而影響大學生的法律信仰,產生了對法律的不信任,從而在遇到糾紛時企圖規避法律,從而觸犯法律,違法犯罪。
最后,社會環境的影響。家庭作為小環境對青少年本身產生的影響不可忽略,過分溺愛、袒護兒女已成為當今社會普遍現象,獨生子女、官二代尤為突出。導致青少年本身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極差,在家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導致進入大學適應能力差,甚至生活無法自理,勢必影響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從而導致在觸犯了法律時而渾然不知。另外,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學校周圍環境的惡化、各種非法傳銷及非法邪教組織的滲入等等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不容忽視[5]。他們對大學生心理、生理上造成嚴重的損害,使部分大學生盲目效仿、急功近利、沾染不良風氣等等,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除了需要建立健全的社會主義的法治體系,嚴格公正的執法隊伍外,還需要大學生自身不斷培養正確的法律心理,提高法律道德素質,樹立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等。法律意識直接影響高校人才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尋求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勢在必行。
改變傳統的法律基礎課程的授課方式,如播放法制教育片、“模擬法庭現場”、法律知識競賽、邀請司法人員結合工作實際及案例介紹做法制教育報告、就業權益保護的報告等等,聯系實際,切實關乎學生自身利益,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大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犯罪動機一方面是自身內在生理和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外來的各種刺激,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意志力、穩定健康的情緒、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等,從而從心理上抵制不良風氣,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從源頭上遏制犯罪動機。加強普法教育的宣傳,使學生自覺抵制不良習俗,提高對法律的認識,增強法制觀念[6],使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學以致用,特別是就業、勞動法規的教育更是關系學生自身利益,在自身權益受到威脅時能夠合理地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
首先,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可忽略。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及法律意識的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是最好的引導老師,要以身作則,在兒女面前樹立良好形象,同時注意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這樣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時引導、及時糾錯。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這對子女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影響甚大。要主動關心子女在學校的心理動態、思想、學習和生活,特別是心理動向,要及時的給予科學、正確的引導,培養健康的心理性格,對于出現的情緒異常行為更應加以重視,積極與校方溝通,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遏制違法犯罪思想的根源,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
其次,校園環境的影響。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應為學生營造一個有章可循、照章辦事的法制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高校應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抓起,健全公寓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對獎懲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完善法律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勞動就業法律法規的講解和宣傳,通過剖析典型案例,增強大學生對法制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法制課程的教學監督,使高校的法律基礎課程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并保證教師和學生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教師和學生相互監督,教師日常工作是否符合教學規章制度,學生行為是否符合學校學生管理制度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監督作用,使學生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加深對各項法律法規的理解和認識。
最后,社會環境的影響。復雜的社會環境誤導著大學生的判斷力,學校需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及時對學生所產生的不良思想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防止外來非法勢力對學生的侵入,同時,政府也應該配合學校加強對社會不良思想觀念的監督,各個政府部門在履行職責時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充分保障法律的不可侵犯性及權威性,使大學生能夠真正建立起對法律的信任,建立必要的法律信仰。同時,高校對于和大學生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就業權益保護方面,應該要求用人單位要依法辦事,簽署合格的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者協議,同時也加強對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使勞資糾紛被扼殺在萌芽階段[7]。
因此,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薄弱和法制社會建設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和思想道德的培養及政治覺悟的提高密不可分,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度,加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將法律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各種糾紛。高等教育肩負重任,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應該注重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法律觀,使大學生對法律條文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字面上,而應該用現代文明的理念去理解法律,真正體會現代法律所體現出的法律價值,使大學生真正從內心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法必依”,從而從根源上杜絕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同時,做好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也是關乎個人命運、關乎社會命名、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也是為中國的法制社會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本文系宿州學院一般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1yyb16)
[1]盧以品.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調查與分析[J].理論月刊,2003,(7):131.
[2]李琴.依法治國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3,(9):49-52.
[3]仇念海.高校應加強青年學生的法制教育[J].教書育人,2003,(13):13.
[4]趙敏.如何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3,(3):29.
[5]趙麗.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5):1,69.
[6]張毅.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分析與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0,(2):237-237.
[7]李智.大學生法律素養的缺失與構建[J].中國市場,2008,(5):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