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俊
(韶關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提出要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文化事業要全面繁榮。然而,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文化產業由市場主導,主要關注經濟效益,文化事業由政府主導,主要關注社會效益,由于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均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不足。兩者的分離使文化的供給出現了真空地帶,部分社會群體的文化需求未得到恰當滿足,甚至讓一些不良文化趁虛而入。這與黨提出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還有一定距離。如何高效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尋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優,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議題。應該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既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文化產業在追求高效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該兼顧社會效益;文化事業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須講究高效率。實現兩者的耦合,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
最近一二十年來興起的社會企業作為一種新型的組織類型,是企業進行社會創新的新范式,既追求經濟效益,更追求社會效應,追求經濟效益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效益,它能夠較好地實現兩者的平衡,在解決諸多社會問題方面被寄予厚望。文化方面的問題亦可以遵循這一思路。Nogales就曾以意大利的olinda、丹麥的 kulturkalderen、西班牙的 art-ede mis manos三個案例具體說明了社會企業在文化領域的貢獻。這說明社會企業是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耦合的一條現實可行的途徑。基于此,本文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探討了社會企業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耦合中的可能性。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以來,對文化的研究就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在這些研究中,比較集中的話題是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學者們傾向于將兩者區分開來,分別探討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如研究人員胡攀認為,要清晰界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立健全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不同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方寶璋則更進一步將現有的文化單位進行分類,分為完全可以實行產業化運作的、部分可以實行產業化運作的以及不可能實行產業化運作的三類,建議進行分門別類管理。直至最近周正剛將這種“分”的思想概括總結為“文化兩區分理論”。在這種思潮的主導下,學者們的研究視野越來越聚焦于分別探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這種分別探討中,有關文化產業的探討占據主導。以CNKI數據庫為例,1979年至今,題名中包括“文化產業”的文章有8 384篇,包括“文化事業”的文章有1 144篇,題名中既包括“文化事業”又包括“文化產業”的文章有113篇。這種“分”的思潮有助于發揮各自的優勢,挖掘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在現實的運行中,這兩種效益雖一定程度得到發揮,但并未充分彰顯。
第一,就經濟效益而言,雖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2006年,我國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3.41%,美國2004年為20%左右,英國2002年即有 9.6%[1]。池建宇、姚林青使用 2004-2007 中、美、英三國文化產業分行業數據對三國文化產業的產值進行了估計,結果表明,從文化產業產值的絕對數值來說,中國和英、美兩國差距明顯,從相對數值來看,中國文化產業每千人的產值比英、美平均水平低93.705 3或69.934 4百萬美元,這個差距是很大的[2]。此外,文化產業的成本-收益比并不合理。為了適應國家文化產業化的要求,一些地方出于政績的考慮,由政府主導盲目上馬一些文化項目,未經周密的商業論證,導致部分文化企業的效益不佳,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比如,我國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總和,就不及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一家的年收入。
第二,就社會效益而言,文化事業在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上還存在一定差距。首先,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未完全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基本處于自發狀態,活動由人們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自發抱團組織,且多以退休老年人為主。李箐等對石家莊休門街社區的調研發現,居民對各類文化設施的需求度很高,但實際情況卻是社區文化環境較差,小區內的文體活動設施不足。其次,農民工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其文化需求亦沒有得到及時與恰當的滿足,文化娛樂基本處于自發無序的狀態。以筆者2011年和2012年暑期在東莞一家農民工開辦的工廠的調查為例,該廠所在的村只有一個文化活動廣場,廣場上只有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材如單雙杠等。工廠本身基本未對農民工提供任何文化娛樂設施,只有一臺電視機,下班后農民工通常能做的就是看電視、玩手機、去網吧聊天玩游戲和逛街。最后,農村文化建設較為滯后。不僅文化硬件設施落后,而且相應的軟件也很缺乏,休閑娛樂形式單一,觀念落后。比如在湖北省S市的農村,農民閑暇時比較普遍的娛樂活動就是打麻將和看電視。另外,不同基層政府對民生文化的管理及資金投入差別較大,呈現地區不平衡的現象。經濟發達地區的基層政府投入較多,而經濟落后地區政府則在文化方面的投入較少,甚至沒有。
上述分析表明,如何更好地提升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仍然是我們要探尋的話題。有研究指出,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應實現某種程度的融合,至于如何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實現耦合,學者們并沒有給出具體的策略和思路。本文認為,新型的組織形式社會企業既具有經濟效益,又追求社會效益,是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耦合的一個新思路。雖然目前在全球范圍類社會企業主要活躍于環保、人權、性別平等等領域,但總的來說,基于社會企業在發現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以確保服務這方面的傳遞效應,在文化領域引進社會企業將具有巨大的價值,意義深遠。
首先,社會企業是企業,以商業企業的方式運作和生存,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在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社會企業參與文化產業,可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以社會企業發展最繁榮的英國為例,2011年7月11日最新發布的RBS SE100社會企業指數報告顯示,雖然英國財政整體境況不佳,但社會企業的發展速度在英國經濟發展中一枝獨秀①RBS SE100社會企業指數是由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BS)和英國《社會企業》雜志于2010年聯合發起的,用來統計英國社會企業信息并監測其發展狀況。。該指數報告表明,100家發展最快的社會企業的業務平均增長率是91%,而去年這一數字是79%。在2011年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全英志愿組織理事會志愿部門研究會議上,位于倫敦的咨詢機構“新慈善資本”(NPC,New Philanthropy Capital)公布了一項基于153家社會企業的最新研究結果:社會企業在當今資金削減、預算緊縮的經濟氣候下,具有更強的適應性,甚至是增長性[3]。
其次,社會企業更追求社會效益,將實現一定的社會目標、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作為宗旨。社會企業雖也追求經濟效益,但是其追求經濟效益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社會企業的這一性質決定了由社會企業作為文化供給的一個主體,將能在滿足人們的基本文化需求、倡導健康的文化消費、維護文化安全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是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改革發展的基本方針之一是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社會企業的性質和特征與黨的這一精神高度吻合。
第三,雖然非營利組織也可以在文化領域承擔相應的社會職責,但與社會企業相比,這些組織由于不能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因而可持續性較差。傳統的非營利組織發展模式成本較高,主要依賴外部資源特別是社會捐贈運營,一旦失去捐助,整個組織便陷入癱瘓,自身缺乏造血機制,沒有可持續性,不利于復制推廣。目前,一些非營利文化機構也正試圖將自己轉變為社會企業,意欲通過商業貿易、為社區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等獲得收入,實現從依靠撥款或捐助向基于合同契約而進行生存的商業模式的轉變。
第四,雖然可以通過讓商業文化企業承擔部分社會責任來解決相關問題,但是商業企業的本性是逐利,其做出一定的具有社會責任的行為也只是為其長期利益服務,是其建立企業聲譽的一種手段,履行社會責任只是這類企業在追求利潤過程中的一種附屬目的。而社會企業則將社會責任作為首要的目標。再者,目前法律也沒有強制要求商業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一些商業文化企業做出帶有社會效益的舉措僅僅只是基于商業目的或道義。社會企業則不同,由于社會企業享受相應的政策優惠比如稅收優惠,則可以在社會企業成立之初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其做出相應準入和運營要求。
第五,目前的文化需求呈現出新的特征,社會企業在應對這些新特征方面具有優勢。當前,文化需求呈現多樣性,文化生活的中心主要以社區為主,這要求文化的供給也要多元化,針對不同的群體,提供不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并將社區作為滿足人們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基地,營造濃厚的社區文化。社會企業從誕生開始,就天然的以社區為主陣地,以對受眾群體的細分為切入點,能滿足供給多元化的要求。比如,社會企業第一人尤努斯創辦的格萊珉銀行就以鄉村為主陣地,以窮人作為主要服務對象。英國的watermans藝術中心、中國的花旦工作室等文化社會企業亦聚焦于社區和特殊的群體。
除卻理論上的可行性,社會企業在文化領域的實踐探索已先于理論探討邁開了步伐,休閑與文化已成為社會企業的主要增長領域。在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耦合中,社會企業至少可以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作為,并已經在這幾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業績,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社會企業以社區為依托,充分整合社區資源,以社區民眾的需求為切入點,在滿足社區被商業企業忽略或政府無力滿足的基本文化需求方面,有良好的發展空間。泰晤士河畔的Watermans社區藝術中心,就是用文化創造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社會企業。該中心有劇院、藝術館、實驗室、咖啡廳、酒吧、餐廳等配套設施,社區的人都來該中心消費和娛樂,由于它的項目具備商業上的可行性,得到了社會不同階層群體的廣泛參與。參與者在這些藝術活動中既增進了知識,又培養了多項技能,基本文化需求在這個藝術中心亦得到了較好的滿足。可以這么說,Watermans社區藝術中心正在利用文化和藝術的力量傳遞社會產出[4]。
一些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需求,如殘障人士、消費能力有限的農民工等等,往往不會被商業企業所重視,而政府在這方面也存在失靈,社會企業可以在這方面有所作為,而且一些社會企業也已敏銳地捕捉到這些信息,開始了實踐。北京的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正是這樣的一家社會企業,它用聲音解說技術為視障群體提供無障礙文化服務。通過開發“心目影院”、“心目語音圖書館”等系列項目,創始人希望將紅丹丹做成中國最專業的盲人服務機構,“和視障朋友一起看世界”[5]。紅丹丹這一社會企業在依靠商業手段滿足盲人這類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方面已邁出了步伐。
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一方面人才匱乏成為最大的瓶頸,而另一方面不少文化企業卻存在一定的就業準入門檻,只面向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和專業學生,有些甚至只青睞具有多項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對專業出身但缺乏經驗的學生亦存有歧視。這無形中使不少具有從業熱情和愿望甚至是具備專業知識的應聘者被迫退出。社會企業可以較好地協調二者的矛盾。Catch 22是英國最著名的青年社會企業之一,旗下擁有雜志、新聞傳媒學院、傳播機構和招聘及業務拓展平臺,意在為心懷夢想卻無法進入傳媒業的弱勢年輕人提供培訓及實習機會,最終幫助他們在傳媒領域就業,邁向成功。其成立的背景,就是創始人發現不少青年人擁有技能卻因為缺乏經驗很難找到第一份工作。它不僅為青年人提供職業培訓與發展規劃,還利用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廣泛的合作伙伴網絡幫助這些青年人融入傳媒業。它的出現,改變了整個傳媒業的態度,使傳媒業獲得了不少非專業但有才華的年輕人[6]。
在文化領域,社會企業除了在彌補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不足方面有所作為外,還可以在營造自身的創業文化方面進行開拓。全球最大中文網上的實體書圖書館青番茄聯合多家機構,共同創建了國內第一家服務于社會企業及公益創新實踐者的社會企業主題在線圖書館。作為一家社會企業,青番茄為關注社會企業的人士免費提供相關書籍,為更多的青年創業家提供參考資料,提倡并幫助更多的有志青年成為社會企業家。除此之外,在青番茄還可以分享社會創業者提供的相關經驗,為創建社會企業做鋪墊[7]。作為一家文化行業的社會企業,青番茄促進了全社會社會企業創業文化的提升,讓更多的人關注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式,在文化領域的引入必將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事實上的分離狀態使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迫切需要兩者以某種形式實現一定程度的融合。社會企業在這方面存在天然的優勢,實踐也證明社會企業是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耦合的一種途徑。
[1]劉登佐,何繼善.基于國際比較的中國文化產業的經濟作用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8(5):73-78.
[2]池建宇,姚林青.中國文化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比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1):75-79.
[3]TIN WEST.Vibrant sector defies downturn with powerful growth[EB/OL].[2012-12-11].http://www.socialenterpriselive.com/sec-tion/se100/management/ 20110711/vibrant-sector-defies-downturn-powerful-growth.
[4]楊子羿.走近“社會企業”:赴英交流學習我的了解與收獲[EB/OL].[2012-12-11].http://news.cau.edu.cn/show.php?id= 0000045516.
[5]SERC社會企業研究中心.SERC社會企業案例之:北京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EB/OL].[2012-12-11].http://xinshehui.org/?p=4092.
[6]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Catch22雜志:幫助年輕人實現媒體從業的夢想[EB/OL].[2012-12-11].http://gongyi.qq.com/a/ 20120111/ 000025.htm.
[7]韓文嘉.全國首家社會企業圖書館上線[EB/OL].[2012-12-11].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1-12/20/content_ 1872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