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旭 大連大學建工學院
我國企業行為與應用研究
■周 旭 大連大學建工學院
家庭和企業是社會主要的經濟組成部分。勞動力會以收入的形式從家庭流入企業,產品則以消費形式從企業流向家庭。對我國企業行為與應用研究,有利于規范我國企業行為和擴展理論的實際應用,并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一定的參考。
我國 企業 企業行為 行為研究 應用研究
市場化導向成為我國商品經濟體制的基礎,這標志著我國從傳統的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形式的轉型。“放權讓利”是權利和利潤分配模式改革的一項重要政策,“放權”是政策性措施,“讓利”是經濟性措施。改革開放以后,企業的利益主體地位正越來越能夠代表自身的利益,而這正是由于我國社會主義改革中的“放權讓利”措施有效實行的結果。
企業的產業結構由三部分組成:資產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與之對應,企業的正常運營有三大力量:企業資產力量、企業經營力量和企業勞動力。企業資產所有者所掌握的資產力量是企業的物質基礎,企業經營者所掌握的經營力量是企業收益的保障,企業勞動者所掌握的勞動力則是企業動力所在。在過去存在階級分化的經濟發展史當中,企業勞動者由于處于階級的最底層,所以在相對較高階級的少數資產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絕對權利優勢下(在過去,通常存在資產所有者和經營者統一的局面),占多數的勞動者由于很難達到統一行動。單個勞動者的力量極其有限,很難撼動絕對權力的“上層企業建筑”,這種群體行為分散化對于一個龐大的勞動者群體來說,實現其收益最大化的目標是致命的。由此可見,勞動者收益目標的實現前提應當是其權利的實現。政府是維護勞動者權利的最堅實的保護傘,這樣政府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企業行為是指企業在其內在目標的驅使下對外部環境的反應方式,它是企業目標、企業手段和企業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由此可以看出,企業目標、企業行為與企業環境三者密切相關,企業行為的合理與否也需要從這三個方面展開分析。這三者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在滿足經濟效率的前提下,才會有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也才能談經濟穩定問題。經濟發展是短期的經濟效率實行的結果,經濟穩定是長期的經濟發展問題。企業環境受到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的制約。如果要談企業行為必須先談企業環境,因為只有在充分掌握企業環境的基礎上,企業手段、企業目標和企業行為才不會過大和空洞。
在討論企業收入與投資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對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加以明確。事物的形態可以分為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兩個部分,實物形態重視的是對等關系,而價值形態則注重抽象的因素。比如,收入平等是基于實物形態而言,競爭機會平等是基于價值形態而言的;生產多少產品就能分配多少產品,所以生產和分配的概念也是基于實物形態的基礎上產生的。需求由供給來滿足,對于生產與使用而言,只有生產出來多少產品才能使用多少產品。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社會生產額等于社會使用額。比如,從非總量膨脹問題角度來看,“導致國民收入的使用額大于國民收入的生產額:一是進口大于出口;二是動用上年儲備,三是動用補償基金”。本文所說的收入與投資問題對于實物形態而言的。
產品收入問題是社會化大生產中經濟運行的實質。收入是產品的抽象,產品是以收入為最終目的。正如抽象和具體是事物都具備的兩性,勞動與價值也是不可分割的兩種重要概念,而價值和使用價值只是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的兩種表現。我們將產品在具體化就是收入,收入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投資是企業關注個體的收入結構的合理性的重要動因。與以儲蓄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經濟單位不同,企業的特點在于是以投資盈利為目標的經濟單位。投資具有相當大的風險,只有具備一定知識技能和操作實踐的小團體才能真正勝任。在理想狀態下,本文稱這樣的“小團體”叫做投資決策層。首先,團體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化大生產規模經濟原則的基礎上提出的。其次,無論是面臨投資決策的個體,還是企業全體都將因為信息或是機構權利結構不對稱,而對投資產生無效率問題。承擔企業投資風險的投資決策層這一特殊群體的出現,必將使企業在滿足投資決策層中個體利益的同時,也更加關注個體的收入結構的合理性。與孫祁祥教授的觀點相同,本文認為這種投資決策層,正是國民經濟收入流程變動中的儲蓄與投資分離產生的結果。
經濟社會的平等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競爭機會平等和收入平等,這本身就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競爭機會平等意味著個人有平等參與競爭活動的機會”,收入平等是指現實的收入差距不大。競爭機會平等必然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具有不同優勢的企業會有同等的機會去占有市場份額,其結果顯然會是強勢企業勝出,進而導致稀缺資源流向更為優勢的企業,進行資源的優化重組。強勢企業獲得的優勢資源又進而轉化為收入的不平等優勢,這種優勢的循環早在競爭機會平等時就確定了。這就證實了市場經濟運行法則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即所謂強者越強,弱者愈弱。在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前提下,強勢企業會得到更多的稀缺資源從而表現的更為強勢,弱勢企業一次次的喪失了資源優化的機會而顯得更缺乏競爭力。這種馬太效應導致的結果就是其參與競爭的主體的收入不平等,強勢企業的收入明顯高于弱勢企業,并且這一收入不平等現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劇。
但這也并不表示弱勢企業會坐以待斃。為了改變或是減少競爭中的馬太效應原則,弱勢企業會進行必要的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投入和產出比,加強企業效率。“價值規律的實質是一個效率原則,價值規律運動既帶來了效率問題,也帶來了收入不平等的問題。”收入的不平等導致弱者調整自身結構,促使其與優勢企業“抗爭”,以便有一天能迎頭趕上。這也使優勢企業不敢掉以輕心,不斷強化和完善自身優勢。這樣的良性循環是以具象的收入差距為主線的,具有內在的激勵動因,這樣的市場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不平等的出現首先就是競爭環境的不平等,這樣會使得競爭者努力尋求外界庇護,優勢競爭者把多數時間和資金用在鞏固和維系與優勢“上司”的關系上,弱勢者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尋求更強力的庇護方面。雖然尋租者通過尋租活動達到了目的,設租者通過設租行為獲得了額外的收益。但是這樣產生的尋租行為必然浪費了整個市場的稀缺資源(主要是稀缺的時間和資金),從而降低了整體市場的經濟效率,即不平等現象會產生尋租性非效率。其次,對于社會內部成員而言,經濟秩序的不平等很容易造成市場不平等風氣的蔓延,這樣極易導致微觀個體之間建立一種不平等觀念,其宏觀表現為社會成員之間將產生一種離心力,“加深社會利益集團和成員之間的鴻溝,由此導致內耗性非效率。”
對于我國而言,地區資源分布格局決定了地區產業結構的特點。政府行為是企業權利競爭中不可不提的宏觀背景。雖然在現代經濟競爭中,除了經濟危機的直接干預外,政府放佛早已退居二線。但實際上,政府的間接操縱卻將社會的經濟水平控制在其可控的發展程度內,即在政府的制約下,企業不可能不限的膨脹自身權利。企業權利的方程式一定會有個閥值,這一點將會限制企業不可能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1]孫祁祥.中國企業行為分析[J].經濟學家,1991,02:88-96+128.
[2]孫祁祥.市場取向改革過程中國民經濟收入流程的變化[J].經濟學家,1993,04:51-62+127.
[3]孫祁祥.市場經濟與競爭機會的平等[J].經濟研究,1993,08:53-57+76.
[4]孫祁祥.總量膨脹結構失衡的三大循環效應[J].蘭州大學學報, 1994,01:72-77.
周旭(1991- ),男,新疆博樂人,本科在讀,大連大學建筑工程學院2010級學生,研究方向:公益旅游、結構工程、工商管理、建筑物理、歷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