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翠 貴州財經大學
1.生態消費模式的內涵。生態消費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是基于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矛盾日益突出的現實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模式。本文認為所謂生態消費模式,就是在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人類的消費活動和消費結果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的最少污染為核心,既有利于人類自身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又不對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威脅的一種消費模式。
2.生態消費模式和其它相關消費模式的辨析。一是生態消費和適度消費模式。適度消費是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的,它所強調的僅僅是消費規模的合理性,而生態消費包含了適度消費的全部內容,它強調消費與資源、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消費模式。二是生態消費和低碳消費模式。低碳消費著重研究在消費過程中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排放和污染,強調的是消費方式和消費理念。而生態消費更加全面,涵蓋了與人口數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關的消費規模和科學合理的消費結構。三是生態消費和可持續消費模式可持續消費是和生態消費極為相似,但是二者又不等同。可持續消費強調的是滿足人類的需求和這種消費模式結果,而生態消費則把人類需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相統一,并且包括了實現這一消費的模式。
1.消費主體方面。貴州省經濟發展水平低,生態環境脆弱,總體人口承載能力較低,勢必會引發資源與生態危機,當經濟增長無法滿足其消費需求時,人們開始大肆向自然索取,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人口膨脹所形成的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是生態環境承載壓力日趨增加的主要原因。公眾的環保意識與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而受教育程度是構成人口素質的重要因素,在不考慮其他影響人口素質因素的條件下,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素質也相應越高。目前,與全國相比,貴州人口素質整體偏低,不利于生態消費意識的形成。
2.生產消費和生活。貴州是資源優勢突出的能源大省,能源利用率低,仍然是高耗能、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對資源的大量攫取和生產過程中排放出的大量污染物,必然會給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由此貴州急需一種新的消費模式來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貴州商品市場上綠色產品較少,并且生態產品價格較高,市場需求較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不少奢侈浪費的成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滿足于溫飽,在追求新鮮奇特的同時也忽略了對普通食物的珍惜。購置商品主要不再是考慮其是否實用,而是為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并且生活當中,水、電、天然氣等資源的浪費,尤其是在公共場所,這種浪費更為嚴重。
1.宣傳和培養生態消費意識,引導消費者消費轉變傳統的生活方式。應建立有效的宣傳教育機制,對消費者的生態意識進行教育宣傳看,向消費者傳播生態知識,使他們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對社會消費活動和居民個人的生活消費,從消費理念、消費政策、生產活動和商品評價等層面進行有意識有計劃的科學指導,使他們自覺培養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強他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提升他們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能力,形成健康可持續的生態消費模式,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
2.促進經濟發展,著力消除貧困。生態消費模式的本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貴州的人均GDP和消費水平平均排在全國末尾,并且貴州是全國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貧困的存在不僅威脅著貴州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大力發展教育,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為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實施各項優惠政策,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保護好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為貴州生態消費模式的構建提供保障。
3.加快生態技術開發,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無論是生態消費品的生產還是生產的生態化消費過程都需要技術,生態技術的對生態消費的構建具有重要作用。生態技術的應用,既能增加生態消費品供給量,又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轉變傳統生產方式,生態技術是構建生態消費模式的技術保障。同時構建生態消費模式,必然要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實現農業資源的節約、高效和循環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產業耗能和排放量,加快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1]余頌.貴州可持續消費模式構建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6).
[2]王信.西部生態環境重建中生態消費問題的思考[J].林業經濟,2006(4).
[3]張洪慧,李家芝,論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模式[J].齊魯學刊,2002(4):132-136.
[4]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8(3):78-79.
[5]戴迎華,張春梅.農村生態消費模式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安徽農業科技,2011,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