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陽 李柳軍 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原發性與誘發性商人團體—以兩廣為考察對象.對于原發性的商人團體以廣東為例。其得益于先天的區位條件和政策優勢成為原發性商業團體的代表。廣東面向大海自古便成為中國溝通世界的前沿,對外交流頻繁。到了宋代,廣州已成為“萬國衣冠、絡繹不絕”的著名對外貿易港。在十八世紀清王朝的海禁政策下廣州作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使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優勢,來自海洋的貿易文化加上廣東人特有的性格特質造就了嶺南地區一個強大的商業團體。這種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條件而發展起來的商業團體因其成長沒有外在力量的參與而被稱之為原發性的商業團體。這樣的商業團體成員構成單一,以本地土著商人為主且商業力量強大,通常會向臨近地區擴展市場。《明清中國十大商幫》中所討論的商業集團即是從原發性的角度來考察:“商幫是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以‘相親相助’為宗旨,以會館、公所為其在異鄉的聯絡、計議之所的一種既‘親密’而又松散的自發形成的商人群體。”
由于兩廣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經濟上的位勢差使得經濟上較發達的廣東以西江航道為載體向廣西輻射,兩廣地區進行著資本、人才技術、市場信息等要素的流動,并以商業的拓展為最明顯的表現方式。由此廣西的商業發展在以粵商為代表的客籍商人的推動下發展起來。但是在傳統意義上認為廣西根本沒有自己的商業團體:“清代廣西基本上沒有形成地方商人集團,更談不上廣西商幫存在”。可是這無法解釋廣西商業發展的一般現象。為此我們需要以動態的眼光和誘發性的視角來理解廣西的商業發展。之所以將廣西的商人團體稱為誘發性商業團體是因為其商業發展源頭不在本區域內,而是受客籍商人經營活動的影響發展起來的商人團體。這種影響包括客籍商人經營的示范效應甚至于客籍商人經營的本土化。
桂商即廣西商人,是廣西明清及近代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松散的商人群體,是地域經營本土化后的客籍商人及其后代同時還有土著廣西人及后來的紳商所組成的商人群體的統稱。作為誘發性商業團體的桂商其概念不能等同于從文化維度或者文化認同感出發來定義的所謂商幫的概念。孫繼亮在《試論“寧波商幫”的崛起及其發展》一文中認為“商幫是古代的地區商業集團,它是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以“相親相助”為宗旨,以會館、公所為其在異鄉的聯絡、計議之所的一種既“親密”而又松散的自發形成的商人群體,它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边@里的地域為中心,血緣鄉誼為紐帶就是一種文化的認同感。盧君在《我國商幫文化的比較研究》中認為“商幫一般是指血緣性或地緣性商業集團,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商幫形成于封建社會末期”這里的地緣性就是對地域性文化符號的認同例如語言、習俗等。傳統的區域性商人集團的概念多從文化認同感來定義,這種定義更適合于原發性商業團體:商業發源于經濟較發達地區,構成商業團體的成員較為單一,沒有或者很少有客籍商人的活動。但是對于桂商來說由于其成員來源具有復雜性——最初來源于其他較發達地區的商賈,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統一的文化認同,具有松散的特征。對于桂商其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廣西商品意識薄弱,有些地方志上有“不喜商賈”的記載。所以廣西的商業活動也自然把持在客家人手中??图胰诉M入廣西進行商業活動的歷史悠久,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達》中就有廣東商人入桂購米運銷廣東番禺“以罔市利”的記載。特別是明清以來越來越多的客家商人來到廣西從事商業活動并將自己的主要經營資本置于廣西也就是經營的本土化,有的甚至安家立業與當地通婚。從這個時候這種商業經營的“后效性”開始顯現出來。以廣東商賈為例,最具有經營本土化標志的就是會館的建立,并以會館為依托開始土著化的進程。廣西最早的粵東會館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平郡(粵東)會館之設,始創于明萬歷間”可見這種本土化的進程開始之早。這部分經營本土化的商人在客觀上帶動了廣西的社會經濟發展,其資本所在地也在廣西故稱其為桂商更準確,他們同廣東的聯系也僅僅在其出生地或者祖籍。在傳統意義上我們從單一的文化維度上才稱他們為粵商。但是從文化維度出發的粵商的稱號過于籠統并沒有考慮這種本土化的進程。是從靜態的角度觀察商人的經營行為。貴縣四大家族之一的林寶昌,人稱“林百萬”,其祖上為廣東番禺人,在康熙年間來到貴縣,開始時做點小生意,以后便逐漸發跡經營商業、高利貸。到了林寶昌已經積累起巨額財富。再梧州富商梁頌唐,本來是廣東鶴山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光緒年間來到梧州經過幾十年的打拼成為廣西顯赫一時的資本家,這些人我們習慣于稱其為廣西巨商而不是粵商。這是因為他們的事業歷經幾代成長與廣西,其同廣東的聯系僅僅在于其祖籍。像袁西堂,林寶昌,梁頌唐這樣的本土化商人應稱之為桂商,而非籠統的成為粵商。因為其主要的經營資本都在廣西并且是世代經營。像這樣的商人并不在少數,乾隆年間重修戎墟粵東會館時所立的《重建戎墟會館記》碑文所載,在戎墟的粵商已有一千多家,可見其規模之大,在梧州有“商賈云集,類多東粵”的記載,在桂平縣有“城外廂居民皆粵東移民”并且在《重建戎墟會館記》中更有“蓋雖客省,東人視之,不蒂桑梓矣”的記載。更有甚者,例如在。鐘山縣英家圩粵東會館的天后宮正殿前檐柱內容為“水德配天鎮西粵無殊南海,母儀稱后對螺嶺如在羊城”這反映出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廣東商人視廣西為故鄉的情懷和廣西身份的認同。這些“桂商”是在地域經營上定義的桂商而非文化維度,并且在這個意義上定義的桂商規模龐大。不僅僅是廣東人,對于湖南人、江西人等其他的客籍商人同樣存在這種本土化的過程。比如曾任黃田圩工商聯主人的彭泰星,作為一個地道的廣西人,其祖籍是湖南祁東縣人,其父于光緒初年來到黃田便經商為生。關于像這樣的客籍商人本土化的例子不勝枚舉,文獻也比較豐富??傊鹕痰亩x應將重點放在經營的本土化和文化的認同雙重維度而非僅僅是單一的靜態的文化維度。
桂商的另一部分來源于那些廣西土著居民,這部分商人是隨著廣西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開始經商,但是規模較小。對于這部分商人的記載早已有之,康熙年間平南大烏墟創建列圣宮時有《創建列圣宮題名碑記》記曰:“由是東西兩粵,主客商氓,敬其神者,思崇其廟……東人客也,以廟為家,故從之者眾,六百有余人;西人主也,視家為廟,故助之者稀,僅數十余人”。此次捐資題名中,廣西商人大約有七十余人,里面提到的廣西商人顯然是指本土的土著廣西人,他們就應該是在地域經營上和文化上雙重維度的桂商。雖然這里提到的捐資的土著廣西商人只有七十多人但是沒有捐資的人數會更多,以捐助者占總數的二分之一計算,保守估計不會少于一百五十家。乾隆四十年,廣西人陳文清開始到云南販運布匹而后轉販雜貨,兩年后和廣東人“王輝云合夥開張煙店鋪”這部分人是土著廣西商人中資本規模較大的那部分。隨著越來越多的客籍商人進入廣西經商本地土著居民的商業力量也愈加發展。如右江地區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黃恒棧,黃恒棧源于那坡鎮(今田陽縣那坡鎮),其創始人名叫黃嵩安邕寧人,原以務農為生后為謀求發展遷往那坡圩經商。其創建的黃恒棧歷經數代、幾經波折為黃家積累了大量財富。又比如近代賀縣瑤民盤水旺,他起初只是一個收購杉木的小木販,后來發展成一個專門向漢族木商批購杉木的批發商。
在近代廣西的發展中,“紳商”功不可沒,他們幾乎是廣西近代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量?!凹澤獭币劳猩虝氖聞撧k企業,成立航運公司,開礦等活動,從地域經營本土化這個維度上來說這是不折不扣的桂商,代表著廣西的經濟利益。從文化維度上來說,有部分“紳商”甚至就是廣西籍世居于此?!凹澤獭边@個團體人數不多但是他們在廣西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不可小覷。在清末廣西收回路權的運動中他們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雖然名義的領導力量為政府但實際上各具體事務卻是紳商操辦,具體為商辦廣西鐵路辦事所,其中以蒼梧紳商梁廷棟為所長。梁廷棟同治十三年獲二甲第五十二名進士,其為廣西鐵路的籌建立下了汗馬功勞。梁廷棟其父梁嶸椿為廣東高明縣人,同治年間來到廣西教學后安家廣西。梁延棟祖籍廣東卻代表著廣西紳商的利益說以是不折不扣的桂商。清末西江航運權落入外國人手中,為了爭奪西江的航運權梁頌唐、郭華輝、周學賢發起并成立了梧州航業股份公司,其愛國倡議得到了廣西各地紳商的支持并購買了7艘輪船與渣甸、人和等外商航運業進行競爭。打出“自貨自運,中國人搭中國船”的口號并懸掛中國旗公開與英國人進行競爭經過一年多的較量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取得了初步勝利。
以上我們對桂商的劃分中客籍商人的本土化無疑是桂商的最主要來源,這也是作為誘發性商業團體的最主要特點。對桂商概念的理解和劃分主要基于商人跨區域行為的后效性,也就是商人在本土化后對于本地區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深遠的,他們的行為直接對本地區之后很長時間的甚至是幾個世紀的經濟生活都有影響。這種現象在落后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以此為出發點我們能夠更加全面的理解許多落后地區的商業發展脈絡,而不是長期以來在學界形成的那種中國的商業全都掌握在“十大商幫”手中的片面印象。
[1]張海鵬,張海瀛主編《.明清中國十大商幫》.黃山書社,1993 年
[2]李華《.清代廣西的地方商人》.歷史檔案,1992 年第一期
[3]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平樂)粵東會館天后宮并鼎建戲臺碑記》碑存今平樂圖書館
[4]《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調查資料匯編》.第28-30 頁
[5]《重建戎墟會館記》今存蒼梧戎墟粵東會館舊址
[6](嘉慶)胡虔纂.廣西通志.清光緒十七年(1891)桂垣書局再補刻本
[7](光緒)夏敬頤等纂修.潯洲府志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
[8]郭潔.英家粵東會館.鐘山文史資料(第三輯)1991 年
[9]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賀縣富鐘瑤族地區解放前商品經濟發展情況調查報告》1964.07
[10]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云貴總督李侍堯奏,見《宮中檔乾隆奏折》第47 輯,第8 頁
[11]楊業興,黃雄鷹《.右江流域壯族經濟史稿》.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四章
[12]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賀縣富鐘瑤族地區解放前商品經濟發展情況調查報告》附:盤水旺(瑤族)開木行情況調查.19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