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明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人性假設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行為科學家道格拉斯·麥克雷戈提出。它的作用是提示管理者重視組織成員在工作中的各種動機和需要,并以此為依據,通過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來滿足員工的合理需要,發揮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當代社會的日趨進步,人們對管理中人性的認識不斷深化,人性假設也緊跟時代的步伐,有了全新的發展。
“自我實現人”假設及其管理理論是最新的對人的價值的一種看法,這一假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第一層次的需要通過工資、福利設施等經濟和物質的誘因得到滿足。第二層次的需要包括友誼、協作勞動、人與人的關系、愛情等社會需要。這些需要若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第三層次的需要,如希望被人尊敬、晉級提拔等自我需要,最后才產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即在工作上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所具有的潛在能力需要。基本的需要得到滿足,會激發更高一層次的需要。
對自我實現的管理需要設計全新的組織體系,給予良好的環境。允許員工在企業中獲得成功,發揮自己的潛能。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管理如果依然采取嚴格的命令約束,不給他任何自由發揮的空間,那么這種人就會不滿而尋求發揮其才能的地方。
“決策人”的人性假設理論觀點是近些年出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西蒙。他指出,決策貫徹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決策絕不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專利,組織中不僅管理層要進行決策,所有階層人員都進行決策,它貫穿于整個組織活動中。20世紀70年代,他提出了“人人都是決策者”。他認為,集權同分權有密切關系,有關整個組織的決策是集權的,局部的決策可以是分權,集權和分權的程度按決策性質和其他因素確定。這種人性假設理論觀點把被管理者提高了一個層次,使之成為與管理者一樣能夠進行決策的人。
“決策人”的假設為管理思路、理論和方法打開了新天地。提高人們在組織中的地位和自豪感,才能提高人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因此更大地滿足人的需求,發揮人的潛能。針對“決策人”的人性假設,與其相適應的是“參與決策”的管理。這種管理中,決策權與所有權、支配權密切相聯,讓一般職工適當地參與決策,在私有制條件下是很難做到的,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的企業管理中,“決策人”人性假設的基本思想有更實際的理論意義。
魯和光經過調查和研究,提出了一種公有制條件下的“主權人”的人性假設。基本觀點如下:
1.職工有爭取主人翁地位的強烈愿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本身的素質不斷提高,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表現出爭取主人翁地位的強烈愿望。
2.生產資料公有制,創造了“主權人”的可能性。生產資料公有制從根本上改變了勞動者與勞動的關系,創造了勞動者主人翁的地位,使勞動者有更強烈的參與管理的愿望,為勞動者成為主權人增加可能性。
3.“主權人”的形成是一個過程。由于社會的進步的速度不可能像所有制的改革一樣迅速,所以“主權人”的形成過程必定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4.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取決于職工是否處于“主權人”的地位。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并不僅取決于他們謀求個人最大的經濟利益,也不取決于他們對自我實現的追求,而取決于職工的地位是否由雇傭勞動者轉變成為“主權人”。
5.職工奮斗目標隨著地位的變化而改變。如果職工認為自己是主人翁時,即認為自己在工作中是主權人的身份時,那么奮斗目標會從自身的利益而轉向工作本身。
6.在社會主義企業管理中,主要任務就是要從各方面創造條件,促使企業全體職工成為主人翁,積極參與企業的建設。
“文化人”的人性理論觀點是近幾年在西方和東方的一些國家才逐步形成的。其基本內容是:企業中的“人”,是一個有思想、有觀點、有情感的人。美國加州大學的日裔美籍學者威廉·大內強調要重視人的問題,對員工要信任、親密以及有一致的組織目標和共同的價值觀念,才能使企業獲得成功。長期不懈地致力于優秀的企業文化建設,對企業職工的生產工作積極性產生持續不斷的積極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后,生產工作實踐對人的文化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許多企業管理者開始接受“文化人的”理論觀點,積極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近些年來,日本和我國的許多工商業在倡導企業精神,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以影響職工積極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0世紀30年代,亞歷思·奧斯本把“創新”正式引人管理學理論之中,而中國學者(華南師范大學哲學所吳昊)較為完整的論證這一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組織發展有六個階段論,其中最高階段是組織的創新階段。這一階段組織上下都把提高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建立一套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在創新階段,“創新人”能夠積極地為組織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同時在組織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積極形成自己的優勢,因此“創新人”也離不開組織。組織一方面能夠提供組織成員創新所需要的條件,使成員形成工作的主動性、獲得持久的工作動力,也能使組織和成員之間得到更和諧長遠的發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人們形成了追求經濟增長、鼓勵消費、發展科技的生存模式。在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面臨的自然環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外諸多專家和學者提出了“理性生態人”的假設。這一假設反映了人們對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認可。理性的生態人有以下特征: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把生態安全置于首位考慮經濟發展問題,注重經濟、社會和生態多個層面效益;追求與競爭者、外部環境共贏的競爭方式。“生態人”的人性假設的提出,以及在管理科學中的廣泛應用,推動了管理學理論更高的層次發展。
可以看出,中外大部分的人性假設理論及其管理思想中,關于人性假設理論及其管理思想的研究,研究著重點、方法手段有所不同。原因是各種理論產生的理論基礎、背景不同,形成的與之相對應的管理方法也不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于自身的生存狀況、思想觀念會有新的思考,企業間競爭更激烈,越來越多新的人性假設理論會反映和適應越來越多新的變化,充實管理理論并指導管理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