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惠英 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為使資本市場健康穩步向前發展,市場交易公平、公正、透明的基本原則和規范不能違背,否則就阻礙了其正常發展。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則是保證上述基本原則的基石。然而,許多上市公司在參與資本市場的過程中,為獲取資金而不擇手段,2011年的“江蘇炎黃”、2012年的“宏盛科技”等上市公司財務虛假問題,更進一步說明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嚴重性和亟待解決的迫切性。我國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投資功能被嚴重削弱。信息失真是限制我國家資本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虛假問題,主要為各方受利益的驅動。首先,上市公司為了自身利益,會計行為總是要偏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從而導致虛假的會計信息披露;其次,上市公司的各個利益相關者也在想方設法干涉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最后,有些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在虛假信息的形成過程中沖破法律約束導致犯罪。
長時間以來,我國上市公司處于賣方市場,只要能上市,就能籌集到上億資金,所以我國上市公司總是千方百計想獲取上市資格。提供虛假財務信息公司一般在上市之前做好準備工作,將財務信息進行包裝,夸大公司盈利能力指標,以獲得上市資格。例如,萬福生科為騙取上市資格,2008年~2011年虛增凈利潤1.6億元左右,近九成的利潤為“造假”所得。這種為上市騙取融資資格的行為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并破壞了市場的公平、公正交易原則,也阻礙了市場的發展。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被查公布后,最多罰款幾百萬,然而,公司一旦上市成功籌資額少則上億,多則數十億。風險跟受益相比微不足道,在巨大額外收益的誘惑面前,造假也“值”的道理。從銀監會統計分析看,近三年來從處罰的上市公司有所增加,2012年多于2011年,說明處罰過輕,虛假披露上有恃無恐,造成財務信息不真實、不充分、不及時等問題頻繁發生。
此外,為樹立良好形象,有些上市公司為了在當前證券市場的競爭中樹立良好的形象,肆意編造虛假會計信息,虛夸利潤。
對于屢屢出現財務造假的案例,一是應該修改《證券法》以及刑法,提高處罰上限;二是加大信息披露違法者違規成本,以此可對欺詐發行、虛假陳述形成威懾;三是依照《刑法》、《會計法》等法律對財務作假行為規定,做到有法必依,嚴格執法。四是建立和完善證券民事賠償制度,以確保賠償因財務造假給投資者造成的巨大損失。
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投資者保護制度的核心所在。確保市場財務信息真實性,是監管者重要職責,如何發揮證監會職能則需不斷完善監管方式、手段。以日常監管和稽查執法為重要抓手,采用各種手段加大我國證券監管機構的監管力度,加大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不規范行為的處罰力度,一旦發現造假問題,不僅要吊銷保薦機構的拍照,還要勒令上市公司退市,及時退還股東的募集資金。用好用足現有的法律法規,讓造假者付出高昂沉重的代價。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從建立到公開披露,財務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特性反映了相關者嚴謹的工作態度與法律制度恪守的程度。所以,應推動發行人、中介機構等市場主體歸位盡責。證監會責任應負責各涉及人檢查與監督,以切實進一步深化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先關責任者制度改革,通過完善和落實信息披露責任追究機制,督促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誠實守信,勤勉盡責,以保護投資者益,維護證券市場健康穩步向前發展。
[1]胡明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對投資者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會計師,2012年7月.
[2]朱錦清.《證券法學》[M].北京.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3]黃丹,吳國萍,王曉來.監管導因的信息披露質量研究—基于深交所信息披露質量考評結果分析[J].稅務與經濟,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