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發群 吉林工商學院經濟貿易學院
作為商務交際的一個子領域,跨文化商務交際具有其特殊性。所謂的跨文化商務交際是彿文化背景不同的商業團體或個人之間通過交流與溝通,實現商務信息的傳遞、共享和共融。由于跨文化商務交際需要對不同的商務團體或個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加以考慮,需要處理文化背景不同的經營管理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從而使得跨文化商務交際呈現出獨特的復雜性。
作為思想最為直接的體現方式,語言特別是詞匯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變化關系密切。當人們圍繞著某一特定的對象進行語文交流時,選擇恰當的詞匯是其首先要解決有問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們在選擇詞匯的過程中會不經意地考慮語言或詞匯在我們生活的文化環境當中的一般含義和引申意義。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將詞匯所表達的意義分為兩類:一是字面意義,即詞典上對于詞匯含義的解釋;二是內涵,即通過擴展和聯想而產生的更加豐富的意義,也有人稱之為詞匯的文化內涵。不同國家的文化、地理、宗教、政治都會在其語言當中體現出來。但是人們在學習外語時對于詞匯的表面意義過于重視,而對于詞匯的文化內涵和引申意義不夠重視,所以對于特定語境下詞匯的深層含義無法理解,這就使得人們在進行跨文化商務交際過程中產生失誤。
(1)字面意義和內涵基本相同:由于不同文化的相通性和人們思維方式的相似性,有時人們對于同一種事物的理解可能會是相同的。比如,不管是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鴿子都經常與和平聯系在一起,而狐貍則往往與狡猾聯系在一起,在英語當中還有“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貍一樣狡猾)的說法。再如,英語當中有一句話叫“Wall have ears”,其起源是凱澤琳女皇曾經將一種特殊的材料安裝在盧浮宮的墻壁內,以偷聽機密情報。與之類似,我國古代也有“隔墻有耳,伏寇在側”的說法。也就是說,不管是在英語當中還是在漢語當中,都將偷聽秘密商量的事情比喻為“墻長了耳朵”。
(2)字面意義相同而內涵不同:由于思維方式、文化背景、審美情趣的不同,人們對于同一事物或事件所蘊涵的深義,極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理解,有時可能相差較多,甚至有時還可能產生相反的理解。比如,在英語國家,owl(貓頭鷹)被當成聰明的鳥類、智慧的象征,因此,如果形容某人很聰明,我們就可以說“The man looked owlishly at something”。但是,在中國,貓頭鷹則被認為是給人以厄運的鳥類,見到它的人就要倒霉。再如,中國人在看到月亮時,就會引起深深的思鄉情,可是美國人看到月亮所聯想的卻是宇宙飛船、太空人。
(3)字面意義和內涵都不相同:不同語言當中的有些字匯不僅字面意義不同,其內涵也不相同。如,在英語當中,龍是傳說當中一種能夠噴火的動物,“dragon”則因此產生強烈、兇猛的內涵。而在中國,龍則是皇室的象征,有吉祥的內涵。也就是說,英語當中的“龍”和漢語當中的“龍”不僅字面意義不同,內涵也不相同。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失誤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語用失誤,也就是說將母語中的表達方式直接遷移到其它語種當中,而不考慮語言應用的規則。具體來說,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問候言語失誤
問候語在人們的交際當中至關重要。人們的交際往往就是從問候開始的,能否恰當地使用問候語與其交際成敗關系密切。
在文化背景下,問候語在使用規則和功能上有較大差異。在中國,問候語已經呈現出高度程式化的趨勢,甚至問候語當中的內容并不是人們所要表達的實際含義。如中國人見面之后最常見的問候語就是“你吃了嗎?”或者“你要去哪?”他們的言外之義是跟對方打招呼,而并不是真的要問對方有沒有吃飯或者要去什么地方。如果我們將這些話直接翻譯成英語并問候一個英國人,則對方無法理解其真實意圖,而會將其當成詢問,理解成你要請他吃飯或者要打聽他的隱私,從而使交際陷入僵局。
(2)邀請言行
邀請言行也是人們在交際當中普遍存在的行為。但是發出邀請的方式、對邀請的解釋、在交際當中的表現與反應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因此,人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邀請言行方面的失誤。
在西方國家,人們必須經過坦誠協商之后才能產生邀請力,這是由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平等取向決定的。在他們看來,邀請別人會因占用對方的時間而侵擾對方的自主,因此在邀請過程中邀請語的強迫性較少。即使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邀請也要經歷協同過程。但是在中國,我們在發出邀請時,往往是由邀請的發出方確定好時間、地點之后才通知被邀請方。在中國人看來,發出邀請不會干涉到個人的自主,相反,邀請的話語強迫性越強,越能表達出邀請方的熱情與真誠。
(3)贊美言行
贊美的言行是促進人們溝通與了解的重要途徑,既會發生在朋友、同事、親人、師生等熟人之間,也會發生在特定環境下的陌生人之間。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對人的外貌、行為、性格、家人、能力等進行贊美。
中西方國家在贊美的言行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容易產生誤解。西方人特別喜歡贊美別人,以期以此來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而中國人則不會隨意地贊美別人,更不能隨意贊美女性。在中國人看來,歉虛是一種美德,不能隨意接受別人的贊美,而在西方人看來贊美則往往是交際的開始;西方人所贊美的事物,甚至是中國人認為不值得贊美的。在對待贊美的方式上,中國人是以否認的方式來謝絕,西方人則是表達自己的謝意。如果我們對于這些差異不夠重視,就會在交際過程中引導誤解,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
在交際過程中除語言之外的因素我們統稱為非語言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為生成的,也可以是由環境造成的。一般來說,非言語交際因素是對某些內容的強調和補充。如,一邊說“我不去”一邊用力地搖頭或擺手就是在強調不去的決心;而在接電話時點頭示意進來的客人則是對言語交際行為的補充。人們的非語言義務教育多是由特定的文化環境決定的。人們往往對自己文化的非語言行為司空見慣,而對其它文化的非語言行為極度敏感。在進行跨文化商務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對身勢語、體觸與身體距離、手勢語加以重視,否則就會產生誤解。限于篇幅,在本文中筆者就不再加以贅述。
[1]翟艷霞.跨文化商務溝通中的非語言交際[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2]劉慧,聞建蘭.談商務溝通與商務禮儀的語言范式[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