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筠 長江師范學院
武陵山區是以武陵山脈為中心的湘、鄂、渝、黔邊境的鄰近地區,具體包括重慶市、湖南省、湖北省和貴州省共11個地(市、州)旗下的71個縣(市、區)。包含重慶7個、湖南37個、湖北11個、貴州16個。武陵山區總面積共17.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645萬人,具有跨省交接面積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特點,屬于全國連片特困地區。其中重慶武陵山區的7個區縣包括黔江、豐都、武隆、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幅員面積2.3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48萬,屬于重慶最貧困的區縣。這7個區縣的GDP總最值、財政收入總和分別僅占全市的6.5%和6.4%,不及主城一個區,城鎮居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8%和84%;7區縣的城鎮化率比重慶市平均水平落后20%,貧困率超出重慶市平均水平的1倍多。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這7個區縣基礎條件極差、發展水平極低、貧困程度極深,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重慶市統籌城鄉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
重慶武陵山區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首先,該片屬于喀斯特地貌,山地丘陵為主要地勢,導致該片區開發難度大、成本高。其次,該片區水土流失情況嚴重,其中耕地面積中只有22%左右適合灌溉,水土流失面積、石漠化面積分別占50%和18.8%%,缺水問題十分嚴重。此外,該片區地理區位偏僻,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高寒偏遠山區。自然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不僅導致當地居民生活極為貧困和不便,也嚴重影響著當地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阻礙了當地工業、農業經濟的發展。
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直接影響重慶武陵山區的經濟發展,導致貧困。重慶武陵山區交通極為落后,當地1600余行政村中,道路通暢率落后全市平均水平約14個百分點,僅為56.3%,通客車率落后全市平均水平約18個百分點,僅為66%。這7個區縣地處集中連片特困區域,位置偏遠,距湖北省武漢市和湖南省長沙市等周邊經濟發達省市的直線距離均在300公里以上,而該區與外界連通的只有兩條高速公路和一條渝懷鐵路,嚴重阻礙了當地與外界的信息溝通,很難直接獲得周邊經濟發達城市的經濟帶動。
重慶武陵山區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支撐也是導致山區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該區人口九年義務教育水平落后,受教育平均年限僅為7.3年;受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的農村人口僅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8%;掌握實用技能的農村人口僅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6%。而從武陵山區考出去的大學生,畢業后大多不愿回鄉工作,人才流失情況非常嚴重,導致當地高素質人才缺乏,經濟建設受阻。
武陵山區作為連片貧困地區,扶貧是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的核心,解決貧困問題成為推進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建設的關鍵所在。如何進行武陵山區扶貧開發,是一項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研究課題。重慶自直轄以來,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全市的戰略任務,在增加貧困農民收入,減少貧困人口,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我們仍需看到,重慶武陵山區仍然存在貧困范圍廣、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任務重等諸多問題。當地政府還須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當地貧困現狀,加快當地扶貧開發進程,促進當地經濟迅速發展。
重慶武陵山區的發展應依據自身條件,加快推進區域性特色農林產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石柱辣椒、長毛兔,秀山金銀花、土雞,武隆高山蔬菜,彭水煙葉,黔江獼猴桃等特色扶貧產業。一方面,應加強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將武陵山區的特色農林產品帶向全國,打響知名度,加強品牌培育力度。另一方面,應統籌七區縣特色產業發展,突出重點,準確定位。比如,地處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和三峽庫區的豐都,把肉牛產業作為“一號產業”,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扶持政策;酉陽依靠其特殊的氣候特點,將產業發展的重點放在青花椒基地建設上,立足打造中國生態花椒之鄉。其次,當地應大力支持七區縣發展生態觀光農業,使每區縣都有1—2個特色支柱產業,帶動片區經濟發展。此外,可以大力扶持一批自我發展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對龍頭企業開展宣傳教育,加強它們對當地扶貧開發的責任意識。對龍頭企業采取財政貼息、項目補助等方式,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實現當地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當地扶貧開發和經濟發展。
首先,加大重慶武陵山高速公路建設力度,規劃建設豐都—武隆—湄潭—福泉、南川—道真、彭水—酉陽—永順、印江-秀山等高速公路,拓展當地與外界聯系的公路渠道。其次,加快重慶武陵山區農村公路建設步伐,7區縣鄉鎮到縣城公路必須達到三級標準,對未通公路的鄉村采取切實措施修通道路。最后,加強重慶武陵山區鐵路網絡覆蓋,抓緊建設黔張常鐵路和渝懷鐵路,并盡快與宜萬鐵路完成接軌。交通狀況的有效改善將有助于迅速打開重慶武陵山7區縣與外界聯系的窗口,有助于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幫助重慶武陵山快速摘掉貧困帽子。
改善重慶武陵山區貧困現狀,必須加強人才培養力度。當地政府應制訂長、中、短期結合的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長期抓好中、小學教育,引進科技人才;中期做好干部交流工作,鼓勵技術人才進行項目投資開發;短期做好對農民的教育培訓,使農民盡快擺脫傳統落后觀念束縛,提高生產實踐能力。此外,可以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重慶武陵山脫貧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