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茜 北京工商大學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至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前,是日元升值準備期。這一階段是世界各國匯率體制由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制的適應期,又是美元脫離金本位制束縛并逐步替代黃金成為世界貨幣的過渡期。從1985年G5國簽署“廣場協議”到1987年G7國簽署“盧浮宮協議”是日元的快速升值期,即日元升值的第二階段。1985年9月22日,英美法德日五國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聲明為使匯率更準確、更適當的反應各國根本經濟情況而展開密切合作,日元開始走上快速升值的道路。1987年2月22日,G7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會議,一致同意將匯率穩定在當前階段,并簽署了“盧浮宮協議”。至此,日元的升值趨勢從主觀上得到扭轉,日元“被”升值的過程正式結束。1987年至今是日元對美元匯率的相對穩定期,即第三階段。雖然盧浮宮協議并未產生預期效果,美元依然保持貶值勢頭,但貶值的幅度和速度已大大緩和,美日兩國匯率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此時日元升值是日本對外貿易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必然效應,政治因素的作用弱化。
日美貿易摩擦由來已久,里根總統時期日美貿易摩擦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首先,貿易摩擦的對象不僅限于個別品種,而是日本整個出口行業。其次,貿易摩擦的對象領域開始擴大到技術尖端產業和以金融業為首的服務業。最后,美國分別于1962年和1974年制定的《貿易擴展法》和《貿易法》中的第301條規定,使得美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有了本國的法律支持。80年代中期的日美貿易摩擦已不僅僅局限在日美兩國之間,而是成為決定世界政治經濟走向的關鍵問題。最終,美國召集其他四國在紐約簽訂了廣場協議,通過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來迫使日元大幅升值,實現打壓日本出口的戰略目的。
二戰結束之后,日本在對美貿易中出現貿易順差。進入80年代,美國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信奉“供給經濟學”的里根政府推出了大規模的減稅政策。1984年,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已經高達330億美元,在美國當年120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中占了近30%。日元在經常項目上巨額順差使日元面臨空前的升值壓力,因此在簽署廣場協議之前,日本甚至曾主動要求日元升值20%。盡管此前日元一直在小幅升值,但無法滿足美國力圖改變現狀的需要。加之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日益嚴重,美國憑借其在軍事和政治上對日本一直保有的控制力,最終導演了“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快速升值,以擺脫對日貿易赤字帶來的經濟困擾。
理論上講,日元升值會抑制日本的出口,擠壓出口企業利潤,反之進口會逐漸增多,貿易順差也將縮小。然而,自1985年日元開始大幅升值以后的十年內,日美貿易順差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逐漸擴大,并和匯率變化之間呈現明顯的負相關。日元升值使得另外一些資金規模雄厚,技術領先的大型外貿企業開始實施海外擴張戰略。1985-1989五年內全產業技術進口件數達38218件,共支出9797萬美元,按照當年即期匯率折算日元,平均折算比率不到1∶146。同時,全產業技術出口件數則穩步增加,直至1997年,日本當年出口總件數達到13194件。由此可見,日本利用日元升值迅速從國外進口先進技術實現全產業的技術升級,在本國的技術基本完成升級之后,日本從單純出口產品轉向了產品和技術雙重出口。
在日本經濟由外需轉向內需的過程中,日本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逐漸被服務業所替代。部分低端制造業利用新技術帶來的優勢實現了自身產業升級,帶動整個制造業迅速向新技術領域發展,催生了一大批高端制造業。而傳統制造業如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日元升值的推動下加快了向海外轉移的步伐。1986年底到1987年初,隨著由日元升值帶來的進口替代效應日益放大。在1986-1989四年內,衣服類絲織品出口減少15%,進口增加117%;鋼鐵類金屬出口減少12.1%,進口增加133%;原材料類產品進口增加47%。日本經濟開始從進口原材料、出口加工品的貿易結構,轉向進口半成品,出口完成品的結構形式。在此過程中,工業制品的進口顯著增長,加之亞洲新興國家工業化進程進入加速階段,為日本轉移低端制造業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中加工貿易順差遠高于一般貿易,而貨物貿易順差又始終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服務貿易一直是貿易逆差。自2006年初起,福建廣東等東部沿海各省頻頻出現用工荒現象,預示著我國東部沿海省份已經面臨巨大的產業升級壓力。加之人民幣長期以來的升值趨勢帶來的出口成本增大和利潤降低,東部沿海各省的產業結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由于我國國土面積龐大,人口眾多,在地域上有廣袤的土地可以容納大量制造企業,而且巨大的人口存量也為我國持續提供廉價勞動力。因此,中西部各省可以抓住機遇,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勞動力回流。經過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東部沿海地區將逐漸走向產業鏈兩端,通過依托研發創新或者提供高質量服務實行品牌戰略。
2012年,我國GDP總量超過50萬億人民幣,約為8.36萬億美元,人均GDP早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我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近十年來也穩定在40%左右,商品性消費占總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服務性消費在居民支出中的比重增長較緩。為避免我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應提高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以促進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應進一步發揮以流通產業為代表的傳統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基礎作用,發展以現代商業和物流業為代表的現代流通產業,提高流通產業的整體水平。同時,要著重支持以金融保險業和計算機信息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逐步取消金融管制,縮小其與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之間的差距,推動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型,實現我國經濟的戰略轉型。
[1]竹內弘(日).《日本現代經濟發展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3.
[2]姜春明.日元升值后的日本產業結構調整與亞洲經濟[J].南開經濟研究,1994(03).13-20,29
[3]李亞芬.日元升值對經濟影響的綜合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8(11).
[4]崔巖,臧新.日本服務業與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和關聯性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