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 512005)
中國現有期刊近萬種,數量非常可觀.但從整體上看辦刊水平參差不齊.我國的期刊數量在世界上已經位居前列,但期刊整體水平不是很高.諸如影響因子、發行量等,都難以和美國、歐洲相抗衡.廣東省是一個期刊大省,期刊出版數量近年來在全國排名第四.期刊數量排在北京、上海、浙江之后.面對期刊的國際化、市場化發展趨勢和要求,科技期刊的生存壓力逐步增大,發展空間受限,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法制環境的逐步形成與成熟,依法辦刊成為必然趨勢[1].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頒布以后,又經過了不斷的修改,對于期刊編輯出版實踐中的版權保護要求越來越重要.為了增強廣東科技期刊發展實力,擴大發展空間,實現廣東科技類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全面調研廣東省科技期刊的版權保護基本情況.本文在實施點、面、線結合的調查基礎上,對廣東省科技期刊的版權保護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差距與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和發展對策,以進一步提高科技期刊的辦刊質量和編輯水平.
廣東省科技期刊是中國期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體上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統一的出版管理.在廣東地方接受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的具體管理事宜,負責一年一度的年度審查和監督.同時,廣東省科技期刊作為廣東省科技發展與實踐中的基礎條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期刊還受到廣東省科技廳的高度重視和發展指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頒布之后,科技期刊的版權保護意識明顯加強.在著作權法經過兩度修訂(2001年和近年來經過兩次修訂)以后,期刊的版權保護狀況逐步向好.尤其是科技期刊在保護編輯出版權益方面,建構起自己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相對穩定的政策性措施和規章制度.同時也開展了豐富的版權保護實踐.
廣東省科技期刊在編輯出版實踐中,為廣大科技期刊論文作品作者提供了一個發表的平臺和園地,同時也為廣東科技期刊讀者和使用者提供了可以合理使用的科技信息資源.按照著作權法規定,版權保護主要是保護著作者的權利,還有出版者(或者說是傳播者)的權利和讀者(傳播受眾)的權利.
在保護著作者的權利方面,根據課題組近年來的相關調查,廣東省科技期刊界基本上能夠依法辦刊.即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中國參加的相關國際條約(主要有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等)編輯出版期刊,并按規定支付報酬.比如,期刊使用著作者的作品,是要按照規定支付報酬的.根據課題組成員對主要科技期刊的稿酬發放情況的調查,廣東科技期刊“一律發稿酬”的期刊有71種,占63.4%;“本單位作者稿件發稿酬”的有5種,占4.5%;“外單位作者稿件發稿酬”的有2種,占1.8%;“收版面費的稿件發稿酬”的有19種,占17.0%;“特殊(優質)稿件發稿酬”的有3種,占2.7%;“都不發稿酬”的有5種,占4.5%;未作答的有7種,占6.3%.由此可見,按照規定,給期刊作者發放稿酬的期刊占大多數.不發稿酬或者不按照規定發放稿酬的雖然存在,但只是一小部分編輯出版機構.
同樣是發放稿酬,標準和情況也不一樣.課題組成員對主要科技期刊的稿酬發放情況的抽樣調查表明,廣東科技期刊“按國家版權局發布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發稿酬”的期刊有11種,占9.8%;“按字數計發稿酬”的有65種,占58.0%(其中,每千字80元以上的2種,占1.8%;每千字79~60元的4種,占3.6%;每千字59~40元的16種,占14.3%;每千字39~20元的39種,占34.8%;每千字20元以下的4種,占3.6%);“按頁計發稿酬”的4種,占3.6%(每頁稿酬40元的1種,每頁30元的2種,每頁20元的1種);“按篇發稿酬”的25種,占22.3%(每篇200元以上的2種,占1.8%;每篇101~200元的14種,占12.5%,每篇50~100元的6種,占5.4%;每篇50元以下的3種,占2.7%).由此可見,廣東科技期刊在稿酬發放問題上的情況,整體上是好的.但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2-3].比如,按規定支付報酬是對的,是好的,但也有先收版面費而后發稿酬的.更有收了版面費也不發稿費的.有的名為稿費,實際上與規定稿費不相稱,只是象征性的發一點稿費.當然,也有為了吸引高質量的稿件或者名家名作,更有超規定發放高額稿酬的情況.有的期刊對于他們認為是高質量的稿件,給作者發放的稿酬高達每篇2 000元以上.
期刊發表作者的論文作品,不僅要按規定支付報酬,還要按規定給作者免費贈閱郵寄樣刊.這一點,大部分期刊都能夠做到,基本上做得還比較好.當然,也有作者在期刊編輯部郵贈過樣刊以后說沒有收到,要求再次補寄樣刊,因此發生扯皮等糾紛.但這不是普遍現象,只是個別情況,不足為憂.
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廣東省科技期刊也不能例外.而且廣東又瀕臨港澳,更直接地感受歐風美雨的影響.發表文章收取版面費或者發表費,這在中國本來是不合法的.在西方世界已經久已存在.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發表文章收取費用逐步流行開來.廣東科技期刊在這方面,情況雖然較為復雜,但有的期刊在發表文章收費問題上,在全國并不落后.不過,這種情況調查了解起來比較困難,有很多刊物不愿意對外說出實情.
“收取費用情況”這一項,“來稿一律收審稿費”的期刊有31種,占27.7%;“外單位作者稿件收審稿費”的有19種,占17.0%;“初審不收審稿費,初審通過后送外審才收審稿費”的有7種,占6.3%;“刊出的稿件收審稿費”的有5種,占4.5%;“不收審稿費”的有48種,占42.9%;未作答的2種,占1.9%;“刊用的稿件一律收版面費”的有55種,占49.1%;“外單位作者稿件收版面費”的有12種,占10.7%;“不收版面費”的有43種,占38.4%;未作答的2種,占1.9%.不僅如此,在收取論文發表的版面費和發表費過程中,有的刊物具有統一標準,有的沒有規定統一標準.有些刊物因為是核心期刊,版面比較緊俏,又有較多作者急需發表論文評職稱、準備學位論文答辯、完成科研任務和積分、達到課題結項指標等,要求提前或者多發論文,使得發表費或者版面費自然升高,甚至有的刊物還出現收取發表加快費的情況.而且,論文發表加快費的收取又沒有什么公開的標準,客觀上助長了編輯界的不正之風和腐敗滋生[4].
我國在著作權法頒布以后,又經過兩次修改,中國公民的版權意識已大大提高.各個期刊編輯部,在建立有效的期刊編輯出版權機制的基礎上,還通過參加行業組織,來保護自身的權益.廣東省科技期刊除了組建廣東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以外,還參加了全國性科技期刊組織——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還有,廣東高校的自然科學學報,還參加了全國自然科學學報學會.在這些學會中,大都建立有期刊編輯權益保護機構.如全國自然科學學報學會,就建立有版權委員會,負責維護各個期刊的版權,開展版權宣傳和教育培訓.尤其是一些行業學會,通過不懈努力來維護期刊的版權利益.如中華醫學會,前些年曾聯合全國50多家醫學科技期刊,集體起訴某大公司的侵權行為,并且勝訴,使全國數十家醫學期刊的著作權益得到一定程度維護.廣東省是醫學期刊大省,諸多醫學名刊也在這些維權實踐中得到積極效益.廣東省科技期刊為了有效維護自身權益,在清華同方、萬方等多家公司要求和期刊社簽訂期刊論文電子版權轉讓協議時,都會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選擇.為了維護作者的版權利益,也有大多數的科技期刊,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會在期刊上發表聲明,對于那些作者不愿意進入數字傳播領域的作品,通過預先聲明后,再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技術處理,以表示對作者作品傳播權利的尊重.為了尊重作者的版權,在作者向期刊投稿時,有的期刊編輯部就設置了具有相應完備模式的版權授權書,就有關發表權由作者親自授予期刊編輯部.當然,編輯部通過獲得作者親自簽字授權的方式獲得傳播使用權的形式,雖然正規一些,但是還不普遍.大多數科技期刊,還是采用傳統的投稿自愿發表方式來獲得發表權.自行在刊物上發表聲明,一旦接受作者投稿,就視為作者自動把作品發表權授予了期刊編輯部.實際上,作者投稿給科技期刊,只是授予了在紙質雜志上發表論文的權利.至于數字傳播權,作者并沒有授予編輯部.編輯部在自己刊物上發表的任何聲明,都是單方面的一廂情愿,對作者是無效的.
廣東省科技期刊的發行定價也是版權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按道理,按照編輯出版印刷成本適當定價就可以了.廣東科技期刊的定價,情況也比較復雜.以課題組成員上年對廣東省科技期刊定價問題進行的抽樣調查來看,最高定價每冊32元,最低定價每期3元,每期10元左右的居多.廣東省科技期刊國內定價最高的《世界建筑導報》,每期僅有80頁.《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每期只有64頁.每期定價10元以上的期刊占有將近一半的比例.期刊定價是期刊編者收回編輯出版成本的一個標準.定價高了,雖然會對編輯出版者收回成本有利,但對于讀者權益保護來說,自然會有損害.當然,也有一些高等學校辦理的科技期刊(主要是自然科學學報),由于內向性特征明顯,主要是為本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編輯出版的學報主要用于交流和贈閱,所以,就不太顧及編輯出版成本,印數較少,一般每期只印刷1000來本,不僅定價低,甚至主要用于贈閱和交流而發行量較少.這些高校學報類科技期刊,不靠學報發行來收回成本,而是靠學校的財政經費補貼來維持發展.全省大部分高等學校,都有自己的自然科學版學報期刊.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版學報期刊都是不賺錢的,為了補充學校出版印刷經費的不足,有不少學報明里暗里在收取作者的論文發表費用和加快費.因為是不公開的,或者因為它的不合法性,很多收費的期刊社和編輯部,也不太愿意公開實際情況,要做走訪調研和問卷調查,也很難得到實情.在很多情況下,編輯部和作者又是一家愿打,一家愿挨.作者有急于發表文章的需要,編輯部有彌補經費不足的需要,再加上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和作者在刊物少、任務急的情況下,不得不主動提出多出經費,達到多發文章、快發文章的目的.但是無論怎么說,無論什么理由,期刊社、編輯部向作者收取費用都是不合法的,和版權保護是背道而馳的[5].
近年來,版權保護界的反學術不端的呼聲很高,它自然也會波及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界.廣東省的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界也不能例外.學術不端現象在廣東科技期刊界也同樣存在.在創作、出版當中,學術不端影響到與版權保護相關的方方面面.科技期刊論文創作中的反抄襲剽竊、假冒署名、創作不規范等等,成為科技期刊編輯中的重要版權保護任務.為此,有關單位專門組織力量研制了反對學術不端的檢測系統,而且這種系統目前還不止一個.對此,廣東省科技期刊界積極實施對學術不端的防禁和打擊,大都運用現有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對所有論文進行檢測.將那些在創作中具有不端行為和不規范行跡的假冒偽劣作品,拒之門外,不予發表.這樣既維護了刊物自身的聲譽,也維護了讀者的正當權益.目前廣東省的高校科技期刊界,基本上都采用了一種,甚至兩種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對所有的科技論文投稿進行了有效的檢測.
為了有效維護讀者權益、作者權益,乃至科技期刊自身的信譽和形象,廣東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在廣東省科技廳條件財務處的大力支持下,定期對科技期刊進行配對互審和現場審讀.多年來,期刊編輯部現場互審和專家審讀組現場審讀一直堅持了下來,并且取得了實際效果.科技期刊編輯學會機構每次制定若干對科技期刊,包括學報,集中到一個地方,互相進行集中審讀交流,然后,再拿到大會上交流總結、評議.另外,科技期刊編輯學會成立一個專家審讀組,指定若干家科技期刊進行審讀,最后,審讀組要直接集中到這家期刊社進行現場審讀、交流和評議.這些辦法交錯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一方面可以找出各家科技期刊在辦理過程中的不規范之處,減少校對差錯,以示對期刊負責,也是對作者和讀者負責,有效地維護了作者和讀者的相關權益.廣東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的審讀活動,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多年以來都很好地堅持下來了.能夠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在于,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認真,科技廳條財處大力支持,各個科技期刊社積極參與[6].
廣東省不僅是期刊大省,而且是經濟大省.各個科技期刊社和編輯部,為了有效展示本刊的良好面貌,吸引讀者,大都能夠不惜工本,努力提高印刷質量.廣東省的絕大多數科技期刊,印裝質量都比較好.有多家期刊使用了銅版紙印刷.就是一些地方高校的自然科學學報,為了提高質量,也使用銅版紙印刷.就印刷質量而言,廣東省和全國諸多省份相比,質量是比較高的.這樣,自然提高了期刊質量,出版單位增加了成本,但對讀者閱讀和保存都是極為便利的.
廣東科技期刊在整體上,不僅能夠積極維護著作者的版權利益,更通過建立切實有效的編輯出版者權益保護機制,維護了編輯出版者的權益,而且,還采取多種措施,注意到讀者的權益.
但就廣東省科技期刊整體來講,還是存在諸多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第一,廣東科技期刊區域分布不平衡.廣東是一個科技期刊大省,期刊數量比較多.但廣東省的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科技期刊的分布也很不平衡.廣州市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經濟比較發達,大部分的科技期刊都分布在廣州市及珠江三角洲一帶.而在粵東、粵西、粵北等廣大區域,只是在區域中心城市,點狀地分布少數科技期刊.而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密集地分布大批科技期刊.這在此前的相關研究中已經比較清楚.科技期刊地域分布的不平衡,主辦單位經濟實力的不平衡,使得科技期刊在編輯質量等方面,尤其是在版權保護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現象.
第二,科技期刊版權保護水平參差不齊.在版權保護方面,高校主辦的科技期刊效果好于社會上辦理的科技期刊.因為,高等學校的科技期刊,主要是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它們的經費都有基本保障,經費沒有保障的只是極少數.我們把高校學報以外的科技期刊都納入社會辦理的科技期刊,主辦單位比較復雜.就廣東省科技期刊來說,有出版社辦的,有各個廳局機關辦的,有公司、企業、科研機構等辦的,但社會辦理的期刊之所以稱其為社會,就是因為它們大都經過了類似出版社那樣的企業化改革.它們大都走上了企業化道路.因此,高校學報大都沒有太多經費之憂,而社會期刊在經費方面的憂慮要多一些.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與發展,在維持作者、編者、讀者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上,社會期刊會更多地向自身傾斜的多一些,而高校期刊可能會少一些.比如收取版面和發表費問題上,高校、科研機構和事業單位的科技期刊收費問題,就沒有企業、公司和私人承包的科技期刊那么嚴重.也就是說,廣東省科技期刊在收取版面費問題上,雖然有多寡之分,但作為維護著作者權益來說,都是不可取的[5].
第三,廣東科技期刊的版權保護,編輯出版者自身權益保護,好于作者著作權益和讀者的權益保護.也就是說,科技期刊在維護自身權益方面還比較注重,而對于作者、讀者的權益保護仍稍有欠缺.這其中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來自西方拜金主義的影響.廣東省瀕臨港澳臺,這種影響也不能完全擺脫.諸如在收取科技期刊論文發表版面費用問題上,就是改革開放以后才興起的潮流.它既是來自西方的影響,又有自身的問題.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起了重大的影響作用.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尤其是版權歷史和版權觀念的產生,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封建社會發展時期,中國至少在宋代就把版權保護延伸到著作者.盡管中國版權立法建制保護落后于西方,在1910年才有《大清著作權律》的頒行實施.但是,自從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頒布以后,新中國的版權保護水平出現了跨越式發展.很快,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逐步和國際版權界接軌.廣東作為科技期刊大省,在這方面也能夠迎頭趕上,科技期刊界版權保護意識不斷地得到提高.但是,廣東省作為科技期刊大省、經濟發展大省,應該向科技強省大踏步地跨越和邁進.科技期刊作為科技發展的基礎條件建設,也應該飛速趕上.提高廣東省科技期刊的版權保護水平,是推動廣東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在廣東省科技期刊版權保護整體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和發展的基礎上,我們感到,這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大的發展和提高的空間.要做好科技期刊版權保護,進一步提高廣東省科技期刊的整體水平,我們有以下建議和思考.
一是建立廣東省科技期刊版權保護聯動機制.廣東省科技期刊版權保護的上級領導和指導機構是國家版權局(設在中國新聞出版署),還有國家知識產權局和科技部.省里的領導(指導)、管理和監督機構是省版權局(設在省新聞出版局,有一個版權處),處在誰都管理、誰也沒有嚴格管理的狀態.廣東省科技期刊學會、廣東省高校學報研究會、廣東省期刊協會等,只是作為民間行業學會實施松散的指導和管理.廣東科技期刊除了統一執行國家著作權法及實施細則的原則規定以外,地方政府也有相應的立法權限.目前,除了省新聞出版局通過年度審查核驗、科技廳支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高校學報研究會組織進行審讀等等以外,并沒有其他統一的、嚴格的版權保護監督管理舉措.一個省的科技期刊實施統一的期刊版權保護措施,嘗試建立統一的版權保護監管聯動機制,不僅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可以整齊廣東省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版權保護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尤其對版權保護具體細節上存在的不統一、不一致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比如期刊審讀問題、收取版面費問題,廣東省可以考慮出臺適合地方的政策措施.這也是地方版權保護聯動機制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進一步貫徹落實著作權法,加大版權保護力度.國家《著作權法》和相關的實施細則、行業規章,在1990年以來,不斷進行修訂.大的修訂就有兩次.修訂后的著作權法更加符合社會實際.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版權保護也提到了重要的議程.由于網絡版權保護問題是個相對復雜的問題,網絡版權保護立法又相對比較滯后,廣東科技期刊界如何在網絡時代保護好廣東科技期刊作者、編者、讀者的版權,又是一個新課題.方方面面加大著作權法的宣傳、學習和貫徹落實,是勢在必行的.
三是繼續強化編輯規范,從源頭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在市場經濟時代學術界出現浮躁之風,自然也波及到廣東省科技期刊界.廣東科技期刊論文創作過程中,也不時會有學術不端行為.抄襲剽竊、假冒偽托等行為的出現.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或者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僅僅靠科技期刊編輯部單方面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檢測還是不夠的.主要還是應該從源頭上做起,不能僅靠學術不端檢測去堵.因為學術不端檢測系統也不是萬能的.假如加大著作權法的宣傳力度,創新科技期刊編輯的版權保護導向功能,全體科技期刊論文作者的版權意識提高了,都能夠實施規范創作,學術不端檢測就不用搞了,這樣豈不更好.假如創作者的版權意識提不高,學術不端檢測也會防不勝防的.
四是科技期刊加大版權保護的投入,切實保護作者、讀者的權益.廣東科技期刊在版權保護的整體上做出了不少成績,但個別科技期刊在一些細節方面也還存在諸多方面的瑕疵.收取版面費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就有可能侵害到著作者讀者的利益.個別科技期刊投入不夠,就會從多收費上做文章,自然會使那些愿意交或者多交版面發表費的作者得到優先,使那些高水平質量文章作者的發表權受到損害.進而還會損害到讀者的權益,讀者本該能夠及時閱讀的高質量水平文章,因此而讀不到,或者不能及時得到閱讀.由于個別科技期刊的投入不足,使得科技期刊的印刷質量受到影響,這也直接損害到了讀者的權益.
五是加快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改革步伐,建立相應的末位淘汰退出機制.中國的科技期刊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廣東科技期刊自然也不會例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很多領域都有國際化、市場化的傾向.在舉國振興文化產業的偉大實踐中,瀕臨港澳臺的廣東科技期刊必須做出自己的科學選擇.科技期刊辦刊靠吃皇糧(財政撥款)、靠收版面費是不行的,面對新的實際,應該改弦更張,謀劃新的改革方案,尋找自己的出路.要通過提高刊物自身的學術影響力、編輯質量,樹立強烈的市場開拓意識,探索擴大發行的有效手段,拓寬科技期刊的發行渠道,利用多種發行的模式.郵局發行取得穩定的收益;通過自辦發行和其他中介委托發行來拓展市場,擴大效益;通過網絡發行,滿足讀者的專業化需要.建立科技期刊自己的網站,既方便了讀者,又擴大了影響,全文即時上網,既可以讀者單篇付費閱讀或下載,也可采用會員制收費.在維護作者、讀者權益的基礎上,進一步維護好編者和傳播者的權益.
[1]王景周,黃建軍.廣東省科技核心期刊網站互動性調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3):342-347.
[2]顏志森.粵港臺澳科技期刊版權標志的比較[J].編輯學報,2008(4):302-303.
[3]顏志森.廣東省科技期刊著作權保護現狀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4):605-608.
[4]朱佩玲,吳秋玲,劉建華,等.廣東省科技期刊網絡化趨勢調查[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9,30(6):169-172.
[5]王菁婷,馬崢,劉清海,等.廣東省科技期刊評價指標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198-206.
[6]黃劍豐.廣東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網絡 www.kjqk.gd/編輯論壇.平臺的構建方案[J].華南金融電腦,2008(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