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白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我國現有農村留守兒童為6102.55萬人[1],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為2271.07萬人(小學 1517.88 萬人、初中 753.19 萬人)[2]。面對在我國社會轉型中這個龐大而又特殊的弱勢群體,多年來我國學界(包括新聞媒體)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社會學、人口學、教育學、心理學、政策學等多學科視角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行研究,涉及到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況、問題、原因、影響及對策建議等多方面,相應的研究文獻極為豐富①檢索文獻:“中國知網”,主題為“農村留守兒童”,時間為2002-2012年,記錄總計3196條(篇),其中2002年(2條)、2003年(0條)、2004年(9條)、2005年(68條)、2006年(184條)、2007年(406條)、2008年(470條)、2009年(419條)、2010年(449條)、2011年(576條)、2012年(613條)。檢索日期:2013-11-15。。本文主要從教育學的角度,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從中可窺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的新動向和新視點,以期為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提供一些參考。
在學界一般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主要為外出打工),孩子被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生活,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兒童[3][4]。
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界定主要有三種取向,分別是17周歲、16周歲、14周歲以下的兒童。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多則是指16周歲以下的兒童,包括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兒童和學前教育階段兒童,如教育部等5部門《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2013年)指出:“建立16周歲以下學齡留守兒童登記制度,以保證將其納入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從檢索“中國知網”的文獻來看,2000年李超群在《山區農田撂荒現象不容忽視》(《農村工作通訊》2000年第9期)一文中首次提及農村留守兒童。而明確提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則是在2002年,《光明日報》(4月9日)率先報道了李陳續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亟待解決》。之后,《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教育研究》等報刊刊發了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報道和文章。朱劍敏的《農村留守兒童調查》(《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5月22日);續梅的“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系列報道(《中國教育報》2004年8月15、16、19日);吳霓等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段成榮的《關注農村留守兒童》(《人民日報》2005年4月17日),等等。這些先聲之作帶動了我國學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并使其在2005年之后演進為我國教育問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例如,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十二五”規劃課題的選題:《當代社會變遷中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問題——城鎮化過程中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2007年)、《留守兒童關愛機制研究》(2012年)。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在我國學界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著作,如周林、青永紅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阮梅的《世紀之痛——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調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葉敬忠的《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王秋香的《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困境與對策》(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金舒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的《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狀況調查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李少聰等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及行為問題疏導——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譚凱鳴的《世紀關懷——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調查》(中國發展出版社2012年版);盧利亞的《關注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趙俊超的《中國留守兒童調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劉旦、陳翔、王鶴等的《留守中國——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調查》(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同時,還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影視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給予的關注,拍攝了幾部反映農村留守兒童題材的片子,如劉君一執導的《留守孩子》(北京南海影業公司2005年)、張繼龍執導的《不想長高的孩子》(中青英豪文化影視有限公司2008年)、王鯨執導的《空巢里的孩子》(北京嘉禾世紀影視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鄒浩執導的《大山里的孩子》(石家莊星航影視傳媒有限公司2010年)、張忠華執導的《我們永遠在一起》(山西電影制片廠2013年)。
我國學界及媒體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及研究,推動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日趨重視及政策支持。
2006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婦聯組織召開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電話會議,強調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以服務于“三農”工作大局,幾項要求是:(1)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長效工作機制;(2)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研究;(3)創新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載體;(4)擴大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宣傳;(5)發展一批農村留守兒童指導和服務陣地;(6)切實為留守兒童辦好事、辦實事,推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網絡[5]。2006年10月,由國務院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全國婦聯、教育部等12個部門共同組成農村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在于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長效機制,以推進出臺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2007年5月,全國婦聯、教育部等13個部門共同推進“共享藍天”全國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大行動,以促進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有效解決,讓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健康成長。
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教育部等部門先后組織召開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研討會、經驗交流會。2013年1月,教育部等5部門頒布《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對在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1)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2)明確留守兒童工作的基本原則;(3)切實改善留守兒童教育條件;(4)不斷提高留守兒童教育水平;(5)逐步構建留守兒童社會關愛服務機制。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著力保證留守兒童入園”;“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方面指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作為農村留守兒童,盡管在他們社會化成長(獨立性)方面有一定促進作用,但他們畢竟是未成年人,由于沒有父母的照顧和監護,而因此帶來了家庭、社會和教育的現實問題、困境與挑戰。這正如一位學者說的:“隨著調查的深入,我發現留守兒童的艱辛生活,以及他們面臨的危險和困境。由于缺乏父母的保護,留守兒童容易遭受各種危險,如溺水、觸電、失火、交通事故等等。由于缺少父母的保護,留守兒童容易成為性侵犯的目標,造成她們身心的巨大傷害。”“由于父母無法進行有效的監護,給這些兒童的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包括生活、學習、安全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安全問題最為迫切。孩子畢竟是弱者,他們需要照顧和保護?!保?]
具體來說,有學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面臨著學習滯后、心理失衡、行為失范和安全缺少保障等方面的問題[7]。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由于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問題,由于缺乏親情導致的生活問題,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的心理問題[4]。其中,目前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中有205.7萬人是單獨居住,安全保障問題突出。另有學者把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闡述為基本權利難以保障、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不良、道德發展出現危機[8],以及認知偏差、情緒消極、人際關系障礙等[9]。例如,一所鄉中學的學生家長外出打工的占到學生總數的70%,該校校長說,這些孩子普遍成績不好,紀律也不好,教師們也沒少下功夫,可是父母都在外地,他們都不管或管不了,我們也無能為力。學校也利用過年家長返鄉時開個家長會,但是效果不大,學校升學率上不去,我們也著急[10]。
農村尤其是“老少邊山窮”地區留守兒童的輟學、失學現象嚴重。從全國來看,在6-11歲農村留守兒童中,有3.34%的兒童沒有按照規定接受義務教育,這些兒童推遲入學的問題比較突出,未上過學的兒童達2.44%;在12-14歲農村留守兒童中,有2.29%的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這些兒童主要在小學階段終止的學業,沒有讀完小學或者只小學畢業就終止學業的兒童占1.74%;在15-17歲農村留守兒童中,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達到4.83%,其中沒有讀完小學或者只小學畢業就終止學業的兒童占3.71%[11]。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是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它與我國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背景(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義務教育的現存問題交錯在一起,有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1)從社會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2)從經濟來看,農民工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3)從家庭方面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監護人的責任沒有到位;(4)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4]。再則,農村留守兒童是由于農民工“拆分式再生產”的模式,農村社會的解體,二元分割的教育體制等諸種不利的機制結構交織而成,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它加劇了其他不利結構而造成的問題[12]。
從一般意義上說,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受城鄉分割體制等因素制約,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大量出現的社會難題[13]。同時,我們應當審視時下在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青壯年男女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農村的是老人和兒童,這并非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稍谵r村耕種田地和看管留守孩子的大都是爺爺、奶奶等老年人。還有是相當面積的農村田地丟荒,無勞力耕種。這不僅是農村教育難題,也是嚴峻的社會難題,令人堪憂,我們的新農村誰來建設?我們的糧食誰生產?國家的糧食安全誰來保障?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與挑戰,從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和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系出發,在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多個層面探尋其對策與建議,站在民族未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與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高度,落實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和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高。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要建立和健全政府主導、家校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治理及關愛服務體系,尤其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社會管理創新體系之中。要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條件,政府做到“三優先”:(1)優先滿足留守兒童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滿足留守兒童寄宿需求;(2)優先改善留守兒童營養狀況,解決好留守兒童在校吃飯問題;(3)優先保障留守兒童交通需求,合理設置學?;蚪虒W點,保障留守兒童能夠就近走讀入學,減少上下學交通風險。要提高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水平,學校做到“四加強”:(1)加強留守兒童受教育全程管理;(2)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3)加強留守兒童法制安全教育;(4)加強“家校聯動”組織工作。同時,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如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和村組,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托管中心、鄉村少年宮,推廣“代理家長”模式等[14]。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應把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與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結合起來,有效控制留守兒童數量的快速增長;改善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就學條件,降低入學門檻,鼓勵家長攜帶孩子去打工;充分利用學校教育的優勢,發揮學校在農村留守兒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創新留守兒童的管理模式,通過多種途徑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創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指導和培訓,改變監護人“重養輕教”的現象,加強外出父母與留守子女的交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改變大量留守兒童失學、失管的局面[7];在農村學校教育中增設心理課程[4]。其中,應運用法律手段來規范農民的外出務工行為,如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夫妻雙方必須有一方留在農村照顧家庭和教育子女,切實盡到做父母的義務[15]。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鍵在于政府要認真履職,家長要主動擔責,學校要積極跟進,社會要廣泛響應。通過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共享藍天”和“綠色通道”三大工程,推廣校園關愛行動、“代理家長制”和社會愛心行動三大成功經驗,構建制度、監護和經費三大保障體系,以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公平的受教育權[13]。例如,筆者在走訪的農村學校里看到,老師同留守兒童“一對一”結對幫扶,設有留守兒童的“愛心電話”室;另有建議在社區組織以“愛心媽媽”為主體的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志愿者隊伍[16]。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要消除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的顯性排斥和隱性排斥[17];賦權于農村留守兒童和他們的監護人,使其認識并有能力行使自己的權利;在賦權過程中,使居于弱勢的那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盡可能融入主流,不被邊緣化[12]。農村留守兒童公平享有的基本權利(包括受教育權),應當落實為“學業有教、監護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護、活動有地”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例如,在“監護有人”方面,做到“學校、村委會要與農村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共同簽訂《留守兒童管理教育責任書》,共同承擔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18]。
[1]劉維濤.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超過6000萬[N].人民日報,2013-05-11(4).
[2]教育部.201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S].中國教育報,2013-08-17(2).
[3]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 -25.
[4]課題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5]柳曉森,韓文君.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電話會議召開[N].人民日報,2006-09-15(4).
[6]趙俊超.中國留守兒童調查[M].人民出版社,2012:303-304.
[7]辜勝阻,易善策,李華.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及對策[J].教育研究,2011,(9):29 -33.
[8]姚云.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41 -43.
[9]戴斌榮.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3):44 -47.
[10]續梅.無奈的留守讓他們失去多少關愛[N].中國教育報,2004-08-15(1).
[11]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J].人口學刊,2013,(3):37-49.
[12]譚深.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中國社會科學,2011,(1):138 -150.
[13]劉明華,李朝林,劉驍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報告[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05 -112.
[14]教育部等5部門.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S].教育部網站,2013-01-10.
[15]黃炳宣,陽崇波.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與思考[J].河池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60 -63.
[16]游萍.積極建構“三位一體”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體系[N].中國人口報,2009-06-08(3).
[17]馬多秀.全納教育視域中的留守兒童教育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3,(14):7 -10.
[18]甘敏.自治區出臺“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N].廣西法制日報,2011-12-22(7).